A study of the types of acid-base imbalance in different stages post burn
孙业祥 汪昌荣 陈侠英
摘 要:目的:探讨严重烧伤病人在伤后不同时段(伤后1~3天、4~10天、>10天)发生酸碱失衡类型的变化,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机理.方法:利用新的酸碱失衡四步判断法对我科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住院的153例严重烧伤病人同步检测的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结果:(1)全组患者除16例酸碱失衡类型属正常外,其余137例中,单纯性酸碱失衡类型44例,其中以呼吸性碱中毒(呼碱)最多,23例;双重性57例,以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代酸)为主,23例;三重性36例,以呼吸性碱中毒并高阴离子间隙(AG)代酸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为主,共23例.(2)在休克期(伤后1~3天)以单纯性酸碱失衡类型为主,最多见的类型是代谢性酸中毒(14例),在水肿回收期(伤后4~10天)与修复期(伤后10天以后)均以双重性酸碱失衡类型为主,但最多见的类型分别是呼碱(9例)与呼碱并代碱(5例).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在伤后不同时段的酸碱失衡类型比较复杂,烧伤休克期的酸碱失衡类型最多,修复期最少.发生率最多的是呼碱、呼碱并代酸以及呼碱并高阴离子间隙代酸并代碱.在各时段中,三重性酸碱失衡并不少见,以呼碱并高AG代酸并代碱为主.
关键词:烧伤;休克;酸碱失衡;临床分析
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26(2004)04-0251-05
作者简介:孙业祥(1966~),男(汉族),安徽六安市人,1989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汪昌荣(1946~),男(汉族),安徽合肥市人,1970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侠英(1945~),女(汉族),安徽淮北市人,1969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单位:孙业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安徽,合肥,230022)
汪昌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安徽,合肥,230022)
陈侠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安徽,合肥,230022)
参考文献:
[1]孙业祥、张载福、李守生,等.烧伤患者高氯性三重酸碱失衡的判断及其机理的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8):744~748.
[2]安静、黎鳌.烧伤严重程度分类.见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
[3]孙业祥、唐益中、李守生,等.特重烧伤休克期高阴离子间隙三重酸碱失衡的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5):392~393.
[4]孙业祥、汪昌荣、陈侠英.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酸碱失衡类型及其机理的探讨[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3;15(4):282~285.
[5]Adrogue HJ, Madias NE. Management of life-threatening acid-base disorders [J] . N Engl J Med 1998;338: 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