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在烧伤系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肖 摩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20
     
    【摘要】目的:介绍各类烧伤患者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中的临床表现和应对处置方法,总结“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三度六分法对各类型烧伤创面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全身治疗和创面各期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全身器官损伤和创面都有明显的原位再生复原治疗作用。结论: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为烧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法,结合烧伤发病的系统治疗,临床结果显示其具有可靠的疗效、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关键词】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烧伤;潜能再生细胞(PRCS);干细胞;皮肤器官;临床;治疗规范
    【标识符】doi:10.3969/j.issn.1001-0726.2010.04.0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kin Regenerative Restoration Therapy in Situ in Systemic Treatment of Burn Patien. XIAO Mo. The Chinese Burn Associ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various types of burn patients clinical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respective methods to treat them as Skin Regenerative Restoration Therapy in situ was used in accordance of its standardized treatment guidelines. And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omatic cell turning into stem cell and then regeneratively restoring tissues and organs in situ. Method: The burn injury wound was described with naked eye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symptoms according to Burn Three Degree and Six Classification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skin anatomy of burn damage level. Moreover, systemic treatment and clinical situations of differential burn stages in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course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obviously regenerative restoration effect on both of body organs and skin wounds was observed for the extensive and deep burn patients treated with Skin Regenerative Restoration Therapy in Situ. Conclusion: Skin Regenerative Restoration Therapy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reat burn injury. Combing systemic treatment, the Therapy shows reliable, practical and advanced efficacy.
      【Key words Skin Regenerative Restoration Therapy;Burn;PRCS;Tissue Cell;Stem cell;Skin organ;Clinic;Treatment guidelines
     
    烧伤是一种全身性损伤,烧伤的发病不是单纯的皮肤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必须重视对烧伤发病的全身系统治疗,所以,在使用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 时,一要确保皮肤的原位再生的各种条件,二要同时治疗原发疾病和并发症。这是必须明确的原则和概念。
      烧伤治疗过程与烧伤面积、深度以及有无并发症密切相关。因为烧伤是以体表皮肤粘膜受物理化学因素损伤为主的疾病,所以烧伤创面的病理变化是烧伤全身病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面的治疗措施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全身情况的恢复。临床治疗中如何从伤员全身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色彩斑斓的烧伤创面不断变化的表现中作出较为准确的应对处置和预后推测,是烧伤科执业医师的基本功。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是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烧伤皮肤达到原位再生复原的临床效果的基础是“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Somatic cells become stem cells,and stem cells regenerate new tissues and organs),而皮肤原位再生复原的必要条件是在治疗中必须规范的应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MEBT)和烧伤创面使用湿润烧伤膏(MEBO),以上观点归纳为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应用于皮肤烧伤、创疡类疾病治疗中的三个要素1,即:具有再生功能的生命体(潜能再生细胞 PRCS);生命再生物质—专用的配套药品(MEBO);保证创面原位再生的生命再生环境—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规范应用。
      本文根据对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原创发明人徐荣祥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各类烧伤临床实地操作观察,结合作者的临床应用治疗经验和体会,以“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为理论基础1,以徐荣祥按照烧伤创面皮肤组织解剖层次划分损伤程度的三度六分法分类方法对各类型烧伤创面的肉眼观察情况和物理检查体征进行描述,并对大面积重症烧伤全身系统MEBT/MEBO规范治疗的程序、方法以及治疗中创面各期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介绍各类烧伤创面在MEBT/MEBO治疗中的临床表现和应对处置方法,论证和展示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可靠疗效、较强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传统烧伤外科所应用的早期切除焦痂的疗法是以牺牲伤者已受损伤但还残存生机活性的上皮组织,并切取未受烧伤的健康上皮组织作植皮材料(采用异体、异种植皮或生物敷料覆盖者除外)为代价的。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则是以保护烧伤创面上皮组织不再罹患新的损伤为前提,形成一个立体的生理湿润环境为基础,促进残存的上皮组织及PRCS和皮肤附件再生修复创面。正确应用这种疗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如何观察创面的变化,为什么出现这些变化,在作出正确的技术处理后将取得什么样的疗效,是总结本文的宗旨。
      本文旨在按照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基础研究资料中皮肤组织在烧伤前后、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过程中皮肤组织含有角蛋白19型干细胞(K-19)和潜能再生细胞(PRCS)再生复制皮肤器官的生理变化过程,同时对于烧伤创面在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过程中的表现和愈合程序,以及烧伤患者全身系统治疗中各脏器功能的再生复原保护、治疗措施的配合等进行总结,从而制定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临床应用中的系统综合治疗规范,为正确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提供参考标准。
     
    1.烧伤创面原位再生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基础
      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基础研究资料显示1,烧伤前的正常皮肤组织是不含有角蛋白19型干细胞(K-19)的,在烧伤创面上、其他创面上、成年人身上都没有发现过。检索过去的相关资料,只有婴幼儿的皮肤组织有K-19干细胞,一旦人体发育成熟了就消失了。用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DCS体系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追踪潜能再生细胞(PRCS)再生复制皮肤器官的全过程,观察到烧伤创面原位再生治疗24小时后,烧伤皮肤组织中启动了PRCS,并转变成了K-19干细胞,即角蛋白19型表达为阳性的细胞(又称表皮原始干细胞)。这个K-19细胞来源应该是来自卵胚,原来认为只能出现在胚胎发育的时期,而在这里出现的K-19细胞意味原来的不可能的胚胎发育过程在烧伤病人创面应用了MEBT/MEBO之后出现了。
      研究结果显示,这个胚胎发育过程从烧伤后12小时以后就开始启动,恰与创伤应激反应过程相吻合,说明创伤的应激反应是唤醒PRCS的一个因素。当机体受到创伤刺激以后,机体自然产生自我生理保护反应,PRCS被激活的过程在任何创面都表现为自我愈合的趋势,只是在没有的特定生理湿润环境下,不能完成再生愈合的过程。只有原位再生复原医疗技术可以提供给创面一个再生修复的生理环境,才能启动潜伏就在皮下组织内的K-19干细胞,并原位再生修复创面。
      研究结果还显示,烧伤皮肤再生技术治疗第7天,皮肤组织中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形成,而且K-19的表达继续升高。烧伤后治疗第14天,各种干细胞相互融合并定位到正常的皮肤结构位置上,K-19的表达达到高峰。烧伤治疗后第21天,表达K-19的细胞总量开始下降,这说明大部分的干细胞已经分化为成成体组织细胞。研究资料证明,创面表面虽然愈合,烧伤的皮肤组织原位再生是从PRCS转为干细胞最后生成皮肤组织器官的过程。有了K-19干细胞才能再生皮肤组织,所以K-19干细胞在其他组织器官中一样可以再生修复其他的组织。烧伤治疗21-28天的时候,皮肤的附属器开始形成,毛囊等皮肤附属器雏形出现,而后神经等组织逐渐再生修复,皮肤解剖生理结构以及外观、功能等随着全身神经体液的调节,患者的身体整体复原逐渐完成。烧伤治疗第28天,K-19表达消失了,说明干细胞消失,皮肤原位再生复原已经完成,再经过三个月的全身调整康复,皮肤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就完全再生复原了。
     
    2.烧伤创面原位再生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与临床过程
      按照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研究成果,根据烧伤前、治疗中、治疗后皮肤组织角蛋白19型干细胞(K-19)的表达,在烧伤创面上潜能再生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从伤后12小时以后就开始启动,与创伤应激反应过程是吻合的,说明创伤的应激反应是唤醒PRCS的一个因素。当机体受到创伤刺激以后,机体自然产生自我生理保护反应,PRCS被激活的过程在任何创面都表现为自我愈合的趋势,但是为创面创造出一个生理再生的环境以及持续补充再生营养物质是烧伤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核心。以下根据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烧伤创面原位再生的临床过程(分期)进行归纳:
    2.1.干细胞启动期:(伤后12~24小时)在MEBO的作用下,唤醒潜能再生细胞(PRCS),体细胞开始转化为干细胞。
    2.2.干细胞培养期:(伤后24小时~7天)在MEBT/MEBO形成的生理湿润环境下,体细胞以胚胎细胞发育模式,进入增殖转化为皮肤组织细胞再生程序。
    2.3.原位再生期:(伤后8天~14天)以胚胎细胞发育再生模式形成干细胞组合,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形成,进入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程序。
    2.4.原位复原期:(伤后15天~21天)在MEBT/MEBO形成的生理环境下,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结合,皮肤附属器开始形成,各种干细胞相互融合并定位于正常的皮肤组织结构位置,皮肤组织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逐渐形成。
    2.5.复原康复期:(伤后22天~28天)皮肤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复原,正常功能恢复。
    2.6.生理再生完成期:(伤后29天~90天)皮肤解剖生理结构以及外观、功能复原,机体各脏器功能经过全身神经调节,整体复原完成。
     
    3.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基本原则与应用要点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临床应用必需遵循的要点包括,以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临床应用为原则。排除任何影响生命活动的不良因素,实现病变、损伤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复原。具体概括为:
    (1)早期用药:在伤后最短的时间内创面外涂MEBO,尽快启动皮肤创面的潜能再生细胞(PRCS)即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
    (2)全程用药:及时保证为皮肤创面不间断供应再生营养物质—MEBO;
    (3)规范治疗:正确的使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MEBT,使创面按照生理程序再生复原再生皮肤组织器官。
    3.1.基本原则:在保证潜能再生细胞转为干细胞原位再生成为皮肤组织器官前提下,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在治疗的全过程为烧伤创面创造生理性湿润环境,保证“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生理过程顺利完成;
    (2)排除一切不利于“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方法和因素,包括:物理因素:过度清创(切痂疗法等);化学因素:创面使用水剂、消毒剂、氧化剂、抗生素等。
    (3)烧伤发病的治疗:以MEBT/MEBO常规治疗方法,对烧伤创面的疼痛、感染、继续损伤、疤痕增生是烧伤治疗中的难题,以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规范应用将予以有效解决,使患者在基本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治疗并达到创面原位再生复原无疤痕愈合的效果。
    3.2.应用要点:原位培养干细胞再生—MEBT/MEBO在烧伤创面局部的应用要点具体归纳为:
    (1)“三不损伤”(不疼痛、不出血、不损伤有生机的间生态组织)、
    (2)“三不积留”(不积留坏死组织、不积留液化物、不积留残余的药膏)、
    (3)坏死组织的及时清除(深度烧伤创面的坏死皮肤组织采用“耕耘减张术”或“坏死组织薄化技术”在伤后7天清除,)
       目的是为潜能再生细胞(PRCS)即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營造生理再生的环境。
    3.3.使用方法
      烧伤创面的处理始终贯穿于烧伤救治的全过程,只有创面愈合了,烧伤治疗才算基本结束,MEBT/MEBO对给类烧伤创面的处理,必须按照皮肤原位再生疗法的作用机理和烧伤各期创面的特点,才能作到有的放矢的正确处理各期创面。
    3.3.1.治疗的目的
    (1)给创面造成一个生理湿润环境,早期吸收创面残余热,中期最大限度的减少创面水分的蒸发,防止创面淤滞带组织因干燥脱水发生进行性血栓形成和坏死,最大限度的保护创面残存的上皮组织和PRCS,为创面的再生修复创造条件。
    (2)创面的生理湿润环境有利于MEBO启动水解、酶解、酸败皂化、脂化、酯化等生物化学反应,使创面坏死组织以液化坏死方式由表入里逐层排除。
    (3)以“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临床应用程序为依据。排除任何影响生命活动的不良因素,实现全身器官和病变、损伤皮肤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复原。
    3.3.2.创面处理方法
    (1)Ⅰ度烧伤创面的处理原则:尽快在创面涂用MEBO,避免使用任何消毒剂,避免任何加重创面损伤的方法。
    (2)浅Ⅱ度创面处理原则:尽快在创面涂用MEBO,有水疱的创面低位剪破水疱放水,避免使用任何消毒剂,避免任何加重创面损伤的方法。
    3.3.3.深Ⅱ度创面处理原则(包括浅型、深型)
    (1)早期抢救创面皮肤组织,尽早使用MEBO保护新鲜创面,防止使用对创面组织有损伤的消毒剂和水剂。
    (2)使创面坏死组织以液化方式由表入里逐层排除。
    (3)利用创面残存上皮组织及原位激活潜能再生细胞(PRCS)生理性再生复原创面,避免切、削痂植皮等加重创面损伤的方法。
    3.3.4.Ⅲ度创面处理原则(包括浅型、深型)
    (1) 早期耕耘或微创切、划减张,以解除Ⅲ度创面焦痂坏死组织对深部组织的压迫(一般烧伤减张深度不超过坏死组织层)。
    (2) 运用外科的方法尽快微创削痂(不超过坏死层的2/3~3/4)并始终保持创面通畅引流。
    (3) 伤后1个月以内肉芽创面有皮岛、皮丁生长,继续规范原位再生治疗直至创面愈合。
     
    4.皮肤再生复原技术在烧伤各期段的应用要点
      总要点是:治疗中,一是把MEBO作为培养基,并充分发挥其皮肤原位再生培植作用,不要把MEBO当做药品,它不同于现代药学的拮抗作用;二是把MEBO作为清创剂使用,MEBO对新鲜创面的保护作用和对外来污染的清理,都比使用水剂、消毒剂等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创面的损伤,所以在最早的时间使用,可以达到利用创面残存的PRCS再生新的皮肤组织。
    4.1.早期创面处理,伤后12小时~24小时为干细胞启动期,最大限度的保护创面间生态组织为原则。在早期用药MEBO的作用下,唤醒创面潜能再生细胞(PRCS),体细胞开始开始转化为干细胞。
    4.2.病人入院后(24小时~7天)为干细胞培养期,在MEBT/MEBO形成的湿润生理环境下,体细胞以胚胎细胞发育模式,进入增殖转化为皮肤组织细胞再生程序。
    创面无污染可不清创或尽可能简单清创,如为Ⅱ度创面,可直接将MEBO按MEBT技术要求涂在创面上,有水疱的创面,可在水疱的低位剪破放液,不要去掉疱皮,直接在疱皮或腐皮上涂MEBO,每日3~4次,脱落堆积的腐皮污物尽可能清除。已脱掉疱皮的创面在涂用MEBO后,创面表面形成一层纤维隔离膜。该软膜仍可使创面渗出,且逐渐增厚,注意不要将该软膜去掉。因为该半透膜功能可取代皮肤的呼吸保护功能,使创面维持生理湿润的微环境。
      Ⅲ度创面尤其是面部和四肢Ⅲ度环形烧伤要早期对创面坏死组织进行耕耘减张术,尽快解除其对深部组织的压迫防止肢体远端发生缺血坏死。清创时要遵循不疼痛、不出血、不损伤深层组织的“三不原则”。创面减压后再涂用MEBO,促进MEBO向创面坏死组织深层渗透和加速Ⅲ度坏死组织液化,并进入“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生理过程。
    4.3.原位再生期(伤后8天~14天)创面以胚胎细胞发育再生模式形成干细胞组合,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形成,进入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程序。此期间以创面引流通畅、及时用药、换药为原则。为加速Ⅱ度及Ⅲ度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应将深Ⅱ度创面上的液化物、腐皮或疱皮等及时清除。
    Ⅲ度创面从入院时起必须遵循MEBT的无创原则,尽快清除坏死组织,以减少创面坏死组织引发局部及全身脓毒症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皮下组织中的潜能再生细胞原位增殖分化,形成皮岛,加快Ⅲ度创面愈合时间。为加速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此期间应增加涂用MEBO的次数,可4小时一次,有利于液化物的及时排除,也可减轻液化期的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创面换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每次换药应及时更换湿污的一次性用品。
    4.4.原位复原期:(伤后15天~21天)在MEBT/MEBO形成的生理环境下,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已形成,皮肤的附属器开始形成,各种干细胞相互融合并定位于正常的皮肤组织结构位置,正常解剖生理结构逐渐形成。此期创面坏死组织应全部排除,创面露出新生的肉芽组织,此期的要点是保护创面。换药时间可延长,6小时~8小时换药一次。涂药时应清洁创面无积留物,使创面原位再生修复而愈合。
    4.5.复原康复期:(伤后22天~28天)皮肤组织器官的生理解剖结构已形成,皮肤功能复原。对创面新生皮肤要继续进行康复治疗,一是防瘢治疗,二是对活动后皮肤表面出现血疱、水疱的处理。对深Ⅱ度以上的创面愈合后都要常规防疤治疗,防瘢措施为创面愈合后继续应用MEBO 2周后,即开始使用美宝疤痕平,每日涂3次, 每次涂药后都要用大小鱼际部位进行局部按摩15分钟,以使药物充分吸收,以增强防疤效果。对已愈创面出现的水疱、血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液,然后再涂以少量MEBO,每日4次,破溃处将很快会愈合,此时嘱咐患者适当运动,避免下肢长时间下垂是必要的。
    4.6.生理再生完成期:(伤后29天~90天)在全身再生养生的综合处理、饮食调养下,皮肤解剖生理结构以及外观以及各脏器功能经过全身神经调节,身体整体健康复原完成。
     
    5.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应用中创面表现与规范处置
      烧伤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对烧伤深度的界定是以受损皮肤的组织解剖层次来确定的三度六分法2确定的,即表皮损伤型、真皮损伤型和全厚皮损伤型(各包括两个亚型)。按通用的分类方法,浅度烧伤(Ⅰ度和浅Ⅱ度)为表皮损伤而深度烧伤(深Ⅱ度和Ⅲ度)为部分真皮层,全部真皮层和包括皮下组织的全厚皮损伤。依此组织解剖学的分类基础,在烧伤深度的诊断中采用肉眼观察结合物理检查,各类烧伤创面在外观颜色,局部温度和触诊手感以及患者自觉症状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同时在采用MEBT/MEBO的治疗中的方法和组织修复方式也各有特点不尽相同。
    5.1.表皮损伤型创面的治疗
    5.1.1.表皮浅层损伤(Ⅰ度烧伤)
      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甚至棘细胞层受到损伤而表皮基底层未受损伤,早期外用MEBO后疼痛科明显减轻。肉眼观察伤处呈曙红色、无肿胀或轻度肿胀,干燥无渗出,上皮完整无创面形成,触诊局部温度高于正常皮温,皮肤触觉敏感灼痛,轻触及抚摸均感疼痛加重,红肿处压之退色。伤后立即外涂MEBO后疼痛明显减轻,每4小时涂药一次,用药2~3天即可痊愈,坏死表层皮肤脱去后,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色素沉着,一般都可自行恢复正常。因此类烧伤对全身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且可自愈,故在计算烧伤总面积(TBSA)时不计在内。
    5.1.2.表皮深层损伤(浅Ⅱ度烧伤)
      即表皮层已接近全部损伤或残留少量基底生发层细胞,实际上已部分损伤真皮乳头层,出现微循环刺激并有血浆渗出。肉眼观察伤处出现薄壁大水疱,疱液透明。水疱的形成是由于已坏死的表皮层尚未破裂而真皮乳头层丰富的毛细血管在热损伤后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积聚而致。根据损伤深度所生成的水疱可以分为表皮内型(水疱基底为生发层)和表皮下型(水疱基底为真皮乳头层),应用MEBO治疗后,前者愈合较快。
      此类创面宜早期外涂MEBO并同步抽出疱液或进行低位剪破水疱放出疱液,以变性表皮保护创面并外涂MEBO,疱皮可在3天后除去。有些伤员来诊时疱皮已经擦掉脱落,可以见到创面充血红润呈鲜红色,仔细观察可见高度充血的密集血管网形成,同时由于皮下丰富的神经未稍活性尚存,所以创面疼痛较明显。在外涂MEBO保护创面后疼痛明显减轻,同时创面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也在生理湿润环境的保护下保持通畅,维持生理功能。此时如缺少MEBO药膜的保护则创面很快干燥变为紫红色,即毛细血管网形成血栓性闭塞呈瘀滞状态,从而加重了创面的损伤,所以持续的创面药物供给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此型创面损伤较浅,未形成瘀滞带,部分基底层细胞存活,所以不存在创面液化期,在MEBO再生营养物质的作用下,创面可以再生复原。治疗中外涂MEBO是应常规4小时一次换药,涂药1mm厚,及时清除创面渗出物。伤后3天~4天创面可形成一层均匀乳黄色或乳白色的薄软膜,4天后此膜开始松动脱落,在换药时可采用无损伤的方式去除薄软膜,然后再涂以1mm厚MEBO,于伤后6~7天创面残存的生发层细胞在MEBO形成的生理湿润环境中达到皮肤原位再生复原。少数病人可有短时间皮肤色素沉着或缺如,在以MEBO作润肤油使用1~2月后一般均可恢复正常。
    5.2.真皮损伤型创面的治疗
      真皮损伤型烧伤创面的临床治疗和转归比较复杂,由于真皮已经受到损伤但潜能再生细胞的存在,创面早期应用MEBO后很快进入干细胞启动期:(伤后12~24小时)在MEBO的作用下,唤醒潜能再生细胞(PRCS),体细胞开始转化为干细胞,并在24小时至一周内进入干细胞培养期,体细胞以胚胎细胞发育模式,进入增殖转化为皮肤组织细胞再生程序。继续规范应用MEBT/MEBO,创面在两周内完成原位再生期,以胚胎细胞发育再生模式形成干细胞组合,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形成,进入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程序。三周后进入原位复原期:在MEBT/MEBO形成的生理环境下,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结合成,包括皮肤的附属器开始形成,各种干细胞相互融合并定位于正常的皮肤组织结构位置,皮肤组织器官的正常解剖生理结构逐渐形成。在一个月左右完成创面的再生复原康复,皮肤组织器官的生理解剖结构各种功能复原。
      深Ⅱ度烧伤处理方法正确,可以达到完全性的再生复原,无疤痕无功能障碍。但如果处理方法不妥,则可能延长诊疗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形成疤痕愈合,影响美容,出现功能障碍,降低工作和生活质量。该型烧伤因其损伤深度不同又可分为真皮浅层损伤和真皮深层损伤两种类型。
    5.2.1.真皮浅层损伤(深Ⅱ度浅型) 创面的治疗
      真皮乳头层已损伤并波及网状层,因乳头层和网状互相移行,无明显界线,在烧伤后较短时间内真皮浅层与深层损伤是难以界定的,但从组织学角度讲,在真皮乳头层形成瘀滞带。一般情况下,肉眼观察烧伤创面可见大小不等的水疱形成,疱壁较厚,疱液引流后疱皮不易脱离。经MEBO治疗3~4天后,创面呈浅红色是浅Ⅱ度伤,如创面红白相间,或是苍白创面上有略显红色的斑块则视为真皮浅层损伤的表现,即真皮浅层(乳头层)已损伤坏死,深层(网状层)微血管也处于瘀滞状态。在MEBO的作用下一部分微血管是可以恢复再通的,但是在治疗中必须注意避免创面因缺少药物保护而干燥暴露于空气中,要及时为创面补充药物,使创面保护在MEBO药膜形成的生理湿润环境中,否则将使创面深层毛细血管网脱水栓塞形成新的瘀滞带而加深创面坏死。
      经过MEBT/MEBO处理的创面在伤后6天~15天坏死层上皮组织在MEBO作用下液化排除,这个过程是使已经坏死的固态上皮组织转化为液态,这是MEBO的一种特有的药理作用,称之为液化(Liquefy),应区别于创面感染。感染是尚存生机的组织在致病菌的作用下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化脓过程,其特点是局部出现红、肿、热、疼痛和功能障碍。而液化是在MEBO作用下使已坏死的上皮组织平稳的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并无损伤的排除的过程。其临床表现是在创面上形成一层乳白色或乳黄色均匀细腻的半流体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坏死的上皮组织、炎性分泌物、脓球和受MEBO作用降低了毒性的细菌混悬或溶解在MEBO基质中。这种液化物必须4小时左右清除一次,在清除过程中要作到不使病人疼痛、不出血和不损伤正常组织为原则,“三不原则”可以保证创面生理性再生复原。在此基础上创面处理还应作到“三个及时”,即及时清理液化物,及时清理坏死组织,及时供药。并达到“三不积留”的目的,即创面上不积留坏死组织、不积留液化物、不积留多余的MEBO药膏。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这三个原则是必要的,除保证创面尽快愈合外,还直接关系到全身情况的变化和恢复,减少创面细菌数量和坏死组织所产生的炎性介质、毒素的吸收,这是有效的改善全身情况,减轻全身中毒症状的关键。
    5.2.2.真皮深层损伤(深Ⅱ度深型) 创面的治疗
      即烧伤已使真皮网状层受到损伤,但真皮深层以及皮下组织中的皮肤附件的深层结构还部分保持活性,从组织学的角度看,网状层已形成了微循环瘀滞带。肉眼观察可见表皮真皮变性坏死,创面无水疱或有散在小水疱,创面形成半透明腊黄或腊白焦痂(火焰烧伤可呈焦黄色),透过焦痂可见散在细小红色或深褐色斑点,是残存皮肤附件周围毛细血管丛充血或部分栓塞的表现。由于神经末稍大部损伤坏死,所以创面疼痛不明显,触诊皮肤温度略低于正常,痛觉迟钝。
      该类型烧伤的特点是在伤后12小时左右,创面上皮组织表面坏死层和深层存活组织之间形成“炎性浸润带”,应用传统干燥疗法时,这种“炎性浸润带”是造成创面继发感染的基础,采用干热吹风促痂等措施将使这层组织进行性坏死并使烧伤创面加深。而采用MEBT/MEBO治疗,在烧伤早期(12小时以内)应用MEBO保护创面可以有效地减轻炎性反应过程,同时MEBO的渗透作用使坏死层下面的瘀滞带组织微血管疏通,恢复生理功能。早期应用MEBO的作用就是在炎性反应带尚未完全形成,未出现排斥反应的时期,借助MEBO中有效成分的作用与氧自由基、组织胺、缓激肽等炎性介质中合或促使其排泄,同时使处于间生态的瘀滞带组织复通复活。这是抢救烧伤创面瘀滞带的有效措施,也是MEBT针对深度烧伤创面的应对措施,MEBT/MEBO在烧伤早期可以减轻和预防创面炎性反应的作用,有效地减轻和推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的发生。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致命的多脏器衰竭综合症(M.S.O.F)正是S.I.R.S不能得到控制所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所以在烧伤治疗早期,强调规范及时的创面处置,正是使病人平稳渡过休克期,为全身情况的控制和恢复争取时间创造条件。
      经过以上处理,在24小时后观察创面如有渗出物出现,则说明经过MEBT/MEBO治疗的深度创面深层微循环已经疏通并恢复了功能,PRCS发挥了增殖再生功能。如果在48小时~72小时仍未出现创面渗出物,则可定为全层真皮损伤,间生态组织已经坏死。在创面处理上则考虑第二期创面液化期的处理了。
      在创面液化期的处理中,其原则是以MEBO的特异药理作用使已坏死变性凝固的上皮组织变成液态排出,这一阶段从伤后6天开始。
      为检验创面液化过程是否正常,是否有感染的征象,可以用PH试纸检测创面液化物PH值。正常的液化期创面PH值应接近血浆的PH值7.3~7.5之间,一般说,PH值低于和高于此值均是细菌感染的前兆。这时如创面周围软组织红肿(蜂窝织炎样改变),分泌物呈豆腐渣样并伴有恶臭,或创面出现血点,出血斑,伴全身情况恶化,体温39.5℃以上或不升,白细胞>20.0×109/L或<5.0×109/L。杆状核细胞增多呈左移,中性粒细胞增加或胞质内有中毒颗粒、空泡、Dohle氏小体,血小板下降在50×109/L以下,说明已出现创面感染。其处理办法是及时清理创面坏死组织和液化物,使创面洁净,及时外涂MEBO,并酌情调整抗感染药物和全身支持疗法等措施,可使创面情况逐渐好转。对于液化不全,痂皮较厚的创面可以辅助划痕、井字切开痂皮或局部开窗等方法,促使MEBO渗透,发挥药效,尽快使坏死组织液化排除,为创面的再生修复创造条件。
      创面液化物全部排除大约在13天~15天,此后进入创面修复期,这时创面基底已暴露,呈均匀红润颜色,在MEBO形成的湿润环境中可见残存皮肤附件(汗腺等)形成的白色点状和网状物质覆盖于创面,这时要注意保持创面始终有药物供给,切忌干燥,如因缺少药膜覆盖形成干痂,则创面呈深红、紫红色,即使再补充药物也难免加深创面损伤,导致后期的疤痕形成。
      理想的修复期创面应略高于皮面,在MEBO作用下自然顺应的再生,切忌使创面干燥或加压的方法促使创面愈合,因为上皮组织中的胶原细胞的生长周期是在作后20天达到高峰,在20天以内如加压包扎使创面提前愈合则胶原纤维继续增生形成疤痕组织。而在MEBO形成的生理湿润环境中胶原纤维细胞完全成熟,这样的创面可以避免在愈后继续出现疤痕增生。创面愈合早期呈红润色,略高于皮面,这时应该继续用MEBO外用保持润泽,因为这时创面的再生愈合是以真皮层为主,表皮层还没有完全再生修复,仍然需要以MEBO代替表皮功能保护创面,约15天左右表皮层细胞才能完全再生修复,约30天表皮角化层基本形成。创面真皮层修复后的这一阶段的MEBO保护性处理十分必要,否则也会造成增生性疤痕的出现。
      在创面愈合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在创面部位出现散在或密集的白色小疱,这是皮肤附件皮脂腺的再生表现,因为在MEBO形成的生理环境中皮肤组织及附件不同程度的都可以再生修复,而皮脂腺的再生速度要迟于上皮细胞和胶原组织。皮脂腺、汗腺功能的恢复说明应用MEBT/MEBO治疗达到了预期复原效果。如果愈合的创面完全没有皮脂腺出现,说明烧伤的深度已达到了全厚皮损伤。
      应该强调的是MEBT/MEBO治疗中应加强受伤肢体的功能锻炼。对干燥疗法治疗的患者,绝对的制动是因为活动可以造成创面干裂出血、疼痛,植皮后的创面更需制动。而原位再生疗法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以加强活动和锻炼,创面不会疼痛,还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供给上皮再生的营养,促进瘀滞的血循环恢复畅通,这对促进创面的愈合是大有裨益的。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治疗深度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愈后少有功能障碍的原因也基于此。
    5.3.全厚皮损伤(度烧伤) 创面的治疗
      全厚皮损伤性烧伤是最严重的烧伤,由于全层皮肤甚至皮下组织、筋膜、肌肉不同程度的受到损伤,但深层组织中PRCS存在,正确规范的再生治疗仍可以达到创面原位再生之目的。首先对创面焦痂要进行早期的耕耘减张(或微创削痂)治疗,使MEBO能够在伤后12~24小时内渗透到创面深层,进入干细胞启动期。在MEBO的作用下,唤醒潜能再生细胞(PRCS),体细胞开始转化为干细胞。并在7日内进入干细胞培养期,体细胞以胚胎细胞发育模式,进入增殖转化为皮肤组织细胞再生程序。继续规范应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创面可以在两周内完成原位再生期,继续以胚胎细胞发育再生模式形成干细胞组合,进入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程序。一个月左右进入原位复原期:在MEBO形成的生理环境下,多种功能的多种扩增细胞结合成,包括皮肤的附属器开始形成,各种干细胞相互融合并定位于正常的皮肤组织结构位置,皮肤组织器官的正常解剖生理结构康复。
      全厚皮损伤烧伤创面可分为真皮全层损伤而皮下脂肪未损伤的浅Ⅲ°烧伤和皮肤全层损伤皮下脂肪也已变性坏死甚至伤及肌肉、肌腱、骨骼的深Ⅲ度损伤。
    5.3.1.真皮全层损伤(浅Ⅲ度烧伤) 创面的治疗
      烧伤创面表皮真皮组织因烧伤而全层凝固坏死,形成半透明褐色焦痂,硬如皮革。栓塞凝固的树枝状血管清晰可见。如因热水烫伤的创面早期呈腊白色皮革样改变,暴露24小时~48小时后也形成黄褐色焦痂。创面触诊质硬、弹性消失、冰冷,痛觉迟钝或不存在。
      从病理组织学观察,烧伤上皮组织和深层存活皮下组织间形成“炎性浸润带”,坏死组织形成的痂下组织血管充血,瘀滞或有血栓形成。为了检验创面皮下脂肪层是否存活,可以用创面开窗的方法,切取1cm2的皮肤焦痂,观察痂下是否有黄白色皮下脂肪和新鲜出血,来证实脂肪层是否健存。为了保护皮下组织中存活的皮肤附件并促使其恢复再生,可以采用“皮肤耕耘减张术”进行创面处理。方法是使用特制手术器械耕耘刀在创面上作用间距和深度都在1mm左右的划痕,无耕耘刀也可用手术刀片或滚轴刀片代替。目的是使已经变性坏死张力很大的上皮组织松解减压,从而使真皮下血管网恢复循环,同时也使皮下脂肪组织中残留的潜能再生细胞复苏。以上的创面处理在伤后6小时以内是最佳时间,伤后12小时也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如超过24小时这种处理方法的疗效则不理想了。手术应掌握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减压后的上皮组织张力明显减小,并从苍白的皮革样转变为略显红润并柔软有少量淡红色血性渗出创面。创面在24小时以内可以反复进行减压治疗,直至创面有渗出为止。在作以上手术处理时病人应不感觉疼痛为准,(证明创面为Ⅲ度)如有疼痛感则说明创面为深Ⅱ度,或Ⅱ度、Ⅲ度混合,无须耕耘减压治疗。经以上处理的创面在3天~5天内可出现液化这时应按常规4小时清理一次创面液化物,如液化物过多也可3小时清理一次,并及时补充MEBO,使其在创面上形成药膜保护,为皮肤的再生修复创造条件。
      此类创面坏死层较厚,在液化排除过程中有时出现绿色痂皮,经分析这是烧伤创面真皮层变性破裂的血管中红细胞崩解释放出亚铁血红素,遇到创面酸性代谢产物而产生的亚铁盐,这种反应物呈淡绿色。这种绿色痂皮的出现用规范的MEBT换药方式可以完全清除。应注意的是不能与绿脓杆菌感染混淆,绿脓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假单胞菌属,因代谢过程中产生蓝绿色素而得名,其主要表现是在创面形成绿色脓液。感染绿脓杆菌后敷料呈蓝绿染色,同时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在临床上应严格区分鉴别。
      真皮全层损伤的创面可以在经过MEBT/MEBO治疗达到原位再生修复,其组织学基础是残留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PRCS。当坏死上皮组织液化排除后的创面上出现白色点状组织,这是PRCS在MEBO作用下由“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进一步形成了皮肤组织雏形的皮钉或皮岛。这种上皮组织再生修复的机制形成了深度烧伤创面采用MEBT的特有的表现,若干个皮钉、皮岛在红润的烧伤创面上逐渐生长扩展并逐渐融合,最后复原覆盖创面。
    5.3.2.真皮全层并皮下组织全层损伤(深Ⅲ度烧伤) 创面的治疗
      因烧伤创面已深达皮下组织全层甚至肌肉筋膜、骨骼,所以创面呈黑褐色凝固坏死状态,质硬、皮温和痛觉完全消失。此类创面多发生在头顶、手、足及小腿部位,创面很容易深达骨膜。如创面直径在6cm~10cm以内,应用MEBO保护下的创面边缘可长出表皮扩展封闭创面,如创面过大骨骼暴露则需要再清创后在暴露的骨面以钻孔的方式应用MEBO启动骨髓中的潜能再生细胞,在MEBO作用下由“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一般在7天~15天即可见暴露骨骼的钻孔部位长出肉芽组织,此种肉芽组织在MEBO的作用下逐渐扩展以至覆盖暴露的骨骼,创面继续规范应用MEBO外涂,在肉芽创面上进一步形成了皮肤组织雏形的皮钉或皮岛,覆盖修复创面,可以达到减轻瘢痕的生成,保证肢体功能的恢复。在45天左右完成创面的再生复原康复,皮肤组织器官的生理解剖结构基本形成,但由于创面较深,PRCS的数量和再生功能受到影响,创面封闭后会有部分浅薄瘢痕存在,皮肤各种功能包括分泌汗液、皮脂等功能不同程度的减少,在继续坚持皮肤原位再生治疗后,经过三个月左右将逐渐恢复功能。
     
    6.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应用中全身系统规范治疗
    6.1.烧伤的现场急救与伤员的转送
    6.1.1.烧伤现场急救
      大面积重症烧伤患者的全身系统治疗,应在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原则指导下,从伤员的现场急救开始,从创面早期的再生保护,外用MEBO抢救瘀滞带组织进行性坏死到患者全身系统治疗中各脏器功能的再生复原保护、治疗措施必须密切配合。
      (1)尽快除去燃烧或被热液浸渍的衣服,尽量减轻损伤、缩短烧伤的时间。
      (2)电烧伤的急救关键是立即切断电源,断电、灭火后尽快检查心跳、呼吸,如有异常尽快投入心肺复苏抢救。
      (3)尽快将湿润烧伤膏(MEBO)涂于创面是必须遵守的原则,(MEBO的框架剂型温化成液态的过程可以迅速吸收创面残余热,有效减轻创面的继续损伤),并用敷料、绷带作简单包扎保护创面(不宜过度清创、不要在创面上使用消毒剂、氧化剂和有颜色的制剂如红汞、甲紫等以免影响创面深度的观察),以方便伤员的转送。
      (4)检查有无吸入损伤:对颜面部烧伤或是在密闭环境的烧伤,要立即检查伤员,如有口鼻周围部位烧伤、口唇鱼嘴样改变、鼻孔灰烬阻塞血性分泌物流出、鼻毛烧焦、拔鼻毛实验阳性、声音嘶哑、呼吸音粗糙等表现,可诊断为吸入损伤,酌情作气管切开。
      (5)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对疼痛比较敏感、精神紧张的病人可使用鲁米那0.1g肌注(小儿1mg ~2mg/kg体重)或杜冷丁、非那根合剂半量肌注。注意药量不可过大,防止造成昏睡状态掩盖病情。对于烦躁不安、表情淡漠、不配合治疗的伤员,应考虑为休克的表现,要加强抗休克治疗。
      (6)复合伤处理:特别注意要认真检查有无闭合性内脏损伤,如有外伤应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紧急处理。
    6.1.2.伤员的转送
      (1)重症烧伤多发生休克,未经及时补液复苏者禁忌转送,以免因病情恶化途中死亡,或送至医院后因休克时间延长而出现某些并发症,故应就地抢救。据悉,“全国再生医学医疗网”己有数十例大面积重症烧伤在基层医院采用MEBT/MEBO救治的成功的经验报道。
      (2)建立静脉通道,并固定稳妥,保证连续通畅输液,伤员口渴时可以少量(少于50ml/次)多次饮用烧伤饮料或含盐饮料(氯化钠 0.3g、碳酸氢钠  0.15g、糖少许,开水加至100ml)。
      (3)创面尽快外涂MEBO,并以敷料、棉垫、绷带包扎,既可止痛又可以稳定病员情绪,注意保护创面避免再损伤,注意伤员的保温处理。
      (4)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有吸人性损伤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应固定牢固,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发生窒息等意外。
      (5)留置导尿管,观察尿液的质(血尿、透明度)与量(50ml/h以上)。
      (6)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对症处理,作好各项记录,为接收医院提供完备的原始资料。
     
    6.2.休克期伤员的全身系统治疗
      重症烧伤患者休克期的全身系统治疗必须遵守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基本原则,避免医源性的增加机体的再损伤,保护病人各脏器功能的再生复原。病人从受伤现场经过转运进入病房后,应立即接受全身系统检查和治疗,包括:稳定病人情绪、镇静、保暖、复温、抗休克、强心、护肾、维持循环血容量、多器官功能保护、抗感染等综合救治措施3。在接受全身系统治疗的同时.应同步进行烧伤创面的保护和处理,切忌只顾抗休克而延误烧伤创面的治疗,否则会使创面加深乃至造成残疾。
    6.2.1.一般处理措施
      (1)稳定病人情绪,减少对病人的骚扰和搬动:烧伤的病人在事故现场即可产生恐惧和痛苦感,由于脑垂体等内分泌腺体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激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产生自我保护反应。当脱离事故现场之后,病人情绪焦虑抑郁,全身多系统功能进入低潮阶段,免疫功能低下而且逐步降低,所以稳定病人情绪非常重要。
      (2)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如杜冷丁50mg+非那根25mg,静脉输入,做好安慰工作,让病人在精神上有医院医生保护的安全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3)保护创面,减轻损伤:抢救休克的同时应做好创面处理,深Ⅱ度以下的烧伤创面外涂MEBO保护,Ⅲ度创面尽快行耕耘减张术,争分夺秒挽救瘀滞带间生态组织,唤醒PRCS
       (4)给氧:持续给氧或高频通气给氧(HFV)治疗,病情稳定后据情每日间断吸氧3次,每次10分钟。如持续给氧后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8.0kpa,呼吸次数>30次/分,应充分考虑ARDS诊断,病程己进入Ⅱ期,应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单纯面罩给氧难以纠正低氧血症和控制ARDS病程进展。
       (5)保暖、复温:由于大面积烧伤时创面渗液增多,水分蒸发量大,机体热量的丢失也非常严重,如果病区环境温度较低,病人会出现低体温,当体温低于35℃时,组织器官功能特别是血小板功能将会受到影响,体温低于34℃时,即使补充凝血因子也难以恢复凝血功能。所以对伤员的保暖、复温也是全身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已证实,创面及时用MEBO覆盖或敷料包扎,保持和提高床周以及室内温度(28℃~32℃),输入液体加温处理等措施都是有效的保暖与复温方法。
    6.2.2.抗休克治疗
      抗休克治疗目的:①避免医源性的增加机体的再损伤,保护病人各脏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再生复原;②扩容、纠酸、稀释、降粘,保证组织获得足够的氧供给;③预防和治疗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氧自由基损伤;④纠正隐匿性代偿性休克,维持胃肠正常的机械、生物、免疫屏障,防止肠源性感染。
      其治疗原则:①避动、保暖、简单清创、吸氧;②强心,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③保肾,利尿合剂的应用;④适当输液,宁少勿多,以尿量作为参考指标。具体治疗措施为:
    (1)强心治疗:
      烧伤早期发生的休克以心源性休克为主,时间短暂,由全身应激反应所致;继而出现的休克为低血容量休克,持续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严重者可延长至72小时。低血压可导致胰腺缺血,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MDF可抑制心肌的收缩性,强烈收缩腹腔脏器小血管,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炎性介质、钾、钠、钙等离子异常等因素都会导致心肌损害。所以病人烧伤早期或进入病房后应立即进行强心治疗。常用药物:
    ①强心剂:毛花苷C(西地兰)0.4mg /次, 静滴 ,必要时4h~6h再给0.2mg~0.4mg 。 由于该药在溶液中不稳定,可使用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D)0.4mg /次,25%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静注(不少于5分钟)必要时4h~6h再给0.2mg~0.4mg。
    ②血管活性药:a.低血压或休克可使用多巴胺 2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或生理盐水 250 ml ~500ml, 静滴, 开始滴速2μg ~5μg /(kg. min),以后可增至 5μg ~10μg /(kg. min);b.酚妥拉明 5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一般在输液治疗24h后实施),滴速0.3μg  / min,1~2次/日 ;c.异搏定5mg,iv,1次/日,它具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调节心律的作用。
    ③潘生丁:大剂量短程联合治疗,改善脓毒休克状态。
    ④能量合剂:对心肌有保护、支持、防止心律失常等作用。主要成分为:三磷酸腺苷(ATP)20mg 、辅酶A 50u、 胰岛素4 u,2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液稀释,静滴,1~2次/日;也可加入细胞色素C15mg(需皮试!)。
    ⑤中药:生脉饮、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等。
    (2)保护肾脏功能:
      烧伤后肾脏血管收缩,有效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在生理情况下约85%肾血流量集中在肾皮质肾单位,而烧伤后肾血流重新分布,主要转向肾髓质。结果不但肾小球滤过尿量减少,还可造成肾小管缺血坏死。休克状态钠水潴留,只有排出潴留的液体才能恢复至生理状态,但早期不宜用速尿(呋喃苯胺酸),它可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对钠的主动再吸收,促进钾、氯的排除,干扰尿液浓缩过程,造成低钾、低氯血症。所以应用能解除肾血管痉挛和改善有效肾血流量的“利尿合剂”方可产生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利尿合剂配方:1%普鲁卡因50ml~100ml,苯钾酸钠咖啡因0.5g,氨茶碱0.25g,维生素C 1g~2g,10%~25%葡萄糖液500ml,静滴。
    (3)呼吸功能的维护:
      对于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将在短时间内出现上下呼吸道和肺泡的广泛损伤,继而出现细小支气管的痉挛,临床上将发生窒息、肺不张、肺水肿和感染,所以应该注重呼吸功能的维护与治疗。
      主要措施包括:
    ①镇静:酌用地西洋,减轻患者的焦虑躁动;
    ②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氧供给,半卧位面罩高浓度给氧,并酌情气管切开;
    ③早期联合应用平喘药,地塞米松、异丙基肾上腺素、氨茶碱以争取抢救的时间,继之给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氨茶碱、异丙托溴铵联合用药,增加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④正确应用呼吸机,之前静脉滴注地西洋、派替啶的镇静和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患者与呼吸机同步,呼吸模式采用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压力支持通气(PSV)+呼吸末正压(PEEP)通气,潮气量500ml,PEEP 5cmH2O(1 cmH2O =0.098kpa),PSV为20 cmH2O。低潮气量可预防“气压伤”,低PEEP能防止肺泡萎缩,PSV克服了明显增加的气道阻力,使肺的顺应性降低。
    严重缺氧要给予纯氧吸入,尽快纠正缺氧;
    ⑤人工气道的综合管理,气管导管外用三层湿纱布遮盖,(空气滤过作用)
    ⑥程序性排痰,按照气道湿化—灌洗—左右翻身—叩拍胸背进行,配合咳嗽后间断负压吸痰,边旋转边提管的方法吸痰,减少反复盲目吸痰带来的污染和气管黏膜损伤,减低气管切开后肺感染的几率。
    (4)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大面积烧伤后,皮肤坏死组织所产生的烧伤毒素(Burn toxian)使创面及全身的血管通透性增加,2h~3h即有大量类血浆物质(去纤维蛋白血浆)渗出,16h~24h达到高峰,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20%~30%;加之心肌抑制因子等对心肌的损伤作用,可使心脏搏出量减少50%,即渗出与心搏量下降这两个因素足以使全身总有效循环血客量减少70%以上,同时,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循环淤滞。所以烧伤早期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本着早、快、准、足的原则补充液体,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①补液量计算:根据 1% TBSA(Ⅱ度、Ⅲ度烧伤)每公斤体重输液1.5ml,另加生理需要量2000ml简易方法计算,或:
      每日输液量=(1%TBSA×kg体重×1.0ml)+ 生理需要量(2000ml)/尿量/kg体重/小时。主要观察指标为尿量,并以尿量多少调整输液量和速度,这样将有效预防补液过量“腹腔间隙综合征”的发生。
      输液方式:a.三先三后(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b.二早一防(早给利尿合剂、早给碱性药物、防止肺、脑并发症);c.见尿补钾。
      输液速度:a.伤后第一个24h 之前的8h 内输入计算总量的1/2(前4h输入2/3);b.伤后第二个24h均速输液,晶胶体液为第一个24h的半量;c.伤后第三个24h根据尿量和休克情况减量1/3并减慢输液速度。   
      输液晶体与胶体液的比例一般为 1:0.5。然而近来有人提出,伤后第1h快速输晶体1000ml,3h~4h内输入计算总量的30%,伤后8h输入总量的60%~ 65% 。这种方法是基于伤后0.5h~2h 为创面渗出高峰期的观点而提出的,可供参考。
    ②输液种类
      a.晶体溶液:包括平衡盐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高张盐溶液等。
      平衡盐溶液(乳酸钠林格氏液):其电解质浓度、酸碱度、渗透压、缓冲碱等均与细胞外液相近,为等渗等比例溶液,(Na+130mmol/L、 K+5mmol/L、 CL-10.9mmol/L、乳酸28mmol/L)。它有扩张细胞外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血粘滞度、改善微循环、预防和纠正酸中毒等作用。
      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分子量为180Ku,在进入细胞内的同时,会带入1/2的水分,故在单位时间内大量输入时可导致肺、脑器官细胞水肿。
      生理盐水:是抗休克的常用液体,但“生理盐水不生理”,它不完全符合人体生理要求,因其CL-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浆CL-的浓度,pH值偏低(为5.0),大量输入时应与1.25%碳酸氢钠按2:1的比例同时输入,使pH值保持正常。否则会加重酸中毒与肺水肿,因生理盐水的CL-和Na+ 浓度各为154mmo1/L,均高于细胞间液。又因生理盐水为等渗液,很容易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故血管内大约保留输入量的1/4,仅有3/4的输入液体产生扩容作用。
      7.5%氯化钠溶液:为高张盐溶液,每升含氯化钠2400mmol,相当平衡盐溶液的8倍,有扩容、提高血液渗透压、增加回心血量、减轻组织水肿等作用,应用于难治性休克效果较好。临床使用时应将7.5%氯化钠溶液50ml加温到 37℃,静脉注射,在3分~5分钟推完,10分~15分钟重复一次;30分钟内注射总量100ml,4小时内400ml。注射高张盐水后需用等渗液维持,注意血清CL-和Na+ 浓度监测。
      或7.5%氯化钠溶液5.71ml/kg体重,滴速20ml/min,5~10分钟后血压恢复,1小时后尿量将增加。
      7.5%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0%氯化钠溶液220ml +0.9%氯化钠溶液80ml=7.5%氯化钠溶液300ml。
      b.胶体溶液:血浆是最好的生理胶体溶液,在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时,扩容程度为1:1。烧伤休克期虽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但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烧伤休克期补充血浆虽有部分渗出于血管外,但保留在血管内的量占较大比例,故对提高休克期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生命重要器官血供,减少晶体液的输入量都起重要作用。
      全血是惯用的提法,但是“全血并不全”,由于离体血液的保养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可保存21~35天),白细胞、血小板在8小时~12小时后丧失其功能和活性,因此输入的全血不完全包含体血的全部成分。新鲜全血的观念也是针对红细胞而言的,在病人血液浓缩状态改善后可以酌情给予。
      人血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具有较强亲水活性,血浆中70%胶体渗透压靠它维持,其扩容作用是血浆的5倍,可改善微循环,补充蛋白质。血白蛋白低于3.0克% 则需尽快补充。每5g/20ml白蛋白维持胶休渗透压能力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它适用于纠正低血容量休克、低白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因白蛋白为异体蛋白,在输入过程中应注意预防不良反应。
      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40Ku,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容,降低血液粘滞度,有利于改善微循环。每日用量不超过1000ml。注意预防不良反应。
      706代血浆:分子量30Ku ~40Ku,具有扩容作用,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相比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副作用也较少。
    (5)纠正酸中毒:
      纠酸的根本目的是减少乳酸的产生和提高肝脏处理乳酸的能力,维护机体形成组织器官再生复原的生理内环境。主要措施是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使用血管解痉药物。常用的药物为:5%碳酸氢钠100ml +林格氏液500ml,1次/日,作用迅速、疗效可靠,根据血流动力学效应追加用量,如果血压、脉搏、末梢循环、浅静脉充盈度和尿量恢复正常,则可减量以至停用。
      以下几点可作为临床治疗参考:①正确估计输液量,其简化应用输液公式为:TBSA×100±1000(ml);②输液同时考虑酸碱平衡和水与电解质平衡; ③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因液体输入过量导致水中毒、循环负荷过重等;④ 严格记录出入量,必要时4h-6h计算一次;⑤随时做好实验室检查,每输入5000ml液体测定一次电解质浓度,或2/日,目的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出现难以应对的并发症。
    (6)抗氧化剂的应用:
      ①维生素C:有抗氧化的作用,可大剂量使用,1g~5g加入10%葡萄糖溶液 500ml 中,静谪; ②维生素E:有较强的抗氧化的作用,100mg~500mg口服,或肌注; ③过氧化物歧化酶(SOD):1200u/kg,肌注;④过氧化氢酶:1200u/kg,口服,1/日;⑤别嘌呤醇:200mg/kg,口服,1/日。
    (7)莨菪类药物在烧伤休克期的应用:
      莨菪类药物是抗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有资料显示,山莨菪碱(654-2)还具有非M-胆碱能受体阻断作用。654-2是人工合成的莨菪类药物,它有改善、疏通、活跃微循环和稳定细胞溶酶体膜的作用,对肾、肝、小肠黏膜细胞有保护作用,在MEBT中已广泛应用,利于解除休克期血管痉挛和包括肾脏在内的组织器官的血管痉挛,维持机体形成组织器官再生复原的内环境,但应尽早用药,如休克晚期再用药效果不佳。一般 5mg ~20mg/次/6h (小儿0.2~1mg/次),抢救休克时应加大用量,40mg ~60mg/次/4~6h,可持续用药48h~72h。
    (8)纠正休克的标准:
      ① 尿量观察是很重要的指标:由于四肢烧伤病人难以测得血压,故尿量是主重观察指标,成人尿量不低于 50ml/h,小儿尿量不低于 1ml/kg/h, 尿比重(SG)保持在1.015~1.025之间;可根据以上指标调整输液速度; ②神智清楚、安静合作视病情稳定,如出现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者,要考虑输液不足或已发生脑水肿 ;③末梢皮肤红润温暖、脉搏有力、心律规整;④ 血压90mmHg以上,脉压 20mmHg,⑤脉搏120次/min以下;⑥ 呼吸平稳,频率28次/min以下;⑦红细胞压积在30%~50%之间;⑧中心静脉压接近正常值(6cm水柱~12cm水柱)。
    6.2.3.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处理
      水占人体体重较大比例,男性60%,女性55%,小儿75%。烧伤病人从发病早期就存在水与电解质的紊乱,必须及时准确的调节,保证机体形成组织器官再生复原的内环境。重点介绍钾、钠平衡失调的处理。
    (1)钾平衡失调的处理
      在烧伤后几小时内,因组织破坏可引起血钾升高,随后(12h-24h)开始下降。造成低钾的主要原因是随烧伤创面体液的丢失而下降,利尿过程中排钾增多,所以在伤后第二个24h,如尿量在30 ml ~50ml/h即应补钾。遵守见尿补钾的原则,最好在血钾监测基础上补充,一般每日监测一次。补钾途径尽量口服,如10%Kcl 1g~2g,3/日,总量4g~6g/日,不少于3g。静脉补钾常用液体为:10%Kcl 10ml~15ml,每6小时1次,具体方法:5%~10%葡萄糖溶液 1000ml +10%Kcl 20ml,静滴,滴速 < 80滴/分,一般1g Kcl在1h滴完为妥。严重低钾患者可加大钾的浓度,5%、10%葡萄糖溶液 1000ml +10%Kcl 30ml(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①低血钾的处理:低钾使神经肌肉应激性减退,血钾低于3mmol / L时肢体软弱无力,低于2.5mmol /L 出现软瘫、肌腱反射迟钝甚至消失,呼吸困难、腹涨、肠麻痹。心电图:T波降低、变宽、双向、倒置,随后ST段降低、QT延长、出现U波。低钾严重时,补充的钾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需要一定时间,如在单位时间内输入过多过快,可导致高血钾。为保障钾离子有效的进入细胞内,常辅加胰岛素。治疗方法:10%葡萄糖溶液 1000ml+胰岛素20μ+10%KCL 30ml,只要肾功能好,可以适当多输入钾。
    ②高血钾的处理:血钾在6. 5mmol/L以上可发生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四肢软弱乏力、冰凉、口唇麻木、嗜睡等。心脏应激性下降、心率慢,可在舒张期停搏。心电图:T波高尖、QT期间延长、QRS波群增宽、PR延长(传导阻滞)。高血钾的治疗较低血钾更紧迫,利尿是降钾的有力措施,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可有效排钾。治疗方法:5%NaHCO3 60 ml ~100ml,静注,然后再静滴。5%NaHCO3 为高张碱性液体,具有扩容和间接产生稀释高血钾的作用; 碱性溶液可使钾移入细胞内,或随尿液排出,从而达到降低血钾的目的。常用方法为:a. 25%葡萄糖溶液 200ml + 胰岛素(每3g~4g 糖配1u胰岛素),每3h~4h静滴,使糖沉积于细胞内转化为糖原;b.10%葡萄糖酸钙100ml + 25%葡萄糖溶液400ml +胰岛素30u静滴(6滴/min),持续24h可预防血钾回升。
    (2)钠平衡失调的处理
      钠是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晶体渗透压的主要阳离子,也是细胞外液缓冲系统的主要成分(NAHCO3)。细胞外液阳离子总浓度为154mmol/L,钠离子占142mmol/L)。血钠正常值135mmol~147mmol/L 、血氯98mmo l ~106mmol/L。烧伤早期存在低钠现象,应适当补钠,但不应大量用生理盐水,宜用林格氏液。烧伤中晚期可出现高钠、高氯现象。高钠的处理相对重要。高血钠是指血钠浓度>150mmol/L,有时超过160mmol/L,同时伴随高血氯(>115mmol/L甚者超过125mmol/L)。
    ①高血钠的原因:a. 高热 + 气急 + 气管切开 (三个因素在烧伤患者常同时存在,因为不显性失水几乎不含电解质);b. 烧伤的强刺激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因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发钠潴留;c. 输入过多的钠。
    ②高血钠的病理:血钠增高后,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由于钠离子不能自由进入细胞内,会吸收细胞内水分至细胞外间隙,导致细胞内脱水,临床表现口渴,细胞外液水肿程度增加,早期水肿常出现在骶尾部和胫前区,晚期体表有广泛性指压水肿;肺底有水泡音,进而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膜腔发生积液,或伴有呕吐、腹泻症状。血容量增多的症状:四肢、周围静脉充盈,心音增强,血压升高(脉压增大)。但应指出,化验单提示的钠浓度不完全代表血钠的总量,在临床处理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
    ③高血钠的治疗:治疗原则为限钠、利尿、改善肾功能。治疗药物:a. 醋氮酰胺(Diamox)0.25g~0.5g,口服,每日一次或两次(注意同时补钾,常用枸橼酸钾4g~6g 分4次口服)。b. 血液透析:适用于血钠、氯过高者。最近有采用无肝素吸附透析疗法的经验介绍,肝素不进入血循环而把钠滤出,可有效纠正高血钠的问题;c. 限水。
    6.3.烧伤感染的防治
      以1941年青霉素上市为标志,人类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跨入“抗生素时代”,构筑了现代医学史上的一个模式。然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即抗生素面世不足40年,专家们就断言,由于细菌耐药的迅速发展,历史已步入“后抗生素时代”,迫切需要寻找和发明新的、非抗生素的抗感染措施,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治疗细菌性感染仍然得依赖抗生素。
      据此,徐荣祥提出的“菌毒并治”的原则应用于烧伤临床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决定烧伤感染程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细菌菌量、细菌毒力和烧伤病人的抗病能力。即感染危险因素 = 细菌菌量+细菌毒力 / 病人抗病能力。如三个因素处在平衡状态,发生感染的机率较小,反之增加。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专用药品湿润烧伤膏(MEBO)除了保护隔离创面的作用外,还能抑制细菌繁殖速度,使细菌遗传变异,从而降低了细菌的数量和内毒素的产生,再生营养物质有效成份吸收后,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由此可见,MEBO能降低感染危险因素公式的分子分量和增加其分母分量,故可认为MEBO是当代综合抗感染模式的局部理想治疗药物4
    6.3.1.防治感染的目的与治疗药物
      防治感染的目的:感染是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曾把烧伤死因归纳为“3 I”,即 inhalation injury(吸入损伤)、infection(感染)、internal organ failure(内脏功能衰竭)。后两者有因果关系,感染是启动MSOF的主要因素。烧伤感染的常见菌种是G-细菌,如绿脓、大肠、变形杆菌等,其特点是产生内毒素,内毒素的释放多在菌体溃解时,在某种意义上讲,抗菌治疗杀菌越多,内毒素的释放量越大,内毒素血症越明显,病人的中毒反应越严重。
    6.3.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有效控制创面脓毒症和侵袭性感染的发生,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如WBC与 PC下降,WBC功能削弱、过敏、变态反应、二重感染等,所以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必须考虑其毒副作用,特别是对肾脏功能影响的抗生素要慎用或不用。
    (1)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①经验性应用:为防止早期侵袭性全身脓毒症及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从伤后入院时就要应用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 ②治疗性应用:临床上病人一旦出现全身脓毒症症状,不要等待血培养结果,要尽早有针对的使用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控制感染。
      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对症抗感染治疗指征:①体温高于39.5℃或低于36℃;②心率>140次/分;③血液中性粒细胞有中毒颗粒或空泡。这三个基本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仅有中性粒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应严密及时观察,一旦有进展现象,也可以视为抗感染治疗指征。
      目前,国内外已屏弃传统阶梯式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烧伤全身脓毒症的用药方法,早期即实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方案,因它关系到预防和治疗肠源性感染问题,故主张伤后入院时选用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即一步到位;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种类选择是,一旦发生全身脓毒症,在无药敏试验提示情况下,可直接选用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如有药敏提示可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以上原则与本文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是吻合的。
      (2)抗生素应用时限:①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时限:一般不超过7天即停用抗生素,此后每天查一次白细胞总数与分类,观察嗜中性粒细胞中有无中毒颗粒,如有中毒颗粒,应酌情根据血培养、创面细菌培养重新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无中毒颗粒则尽快停用继续严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发热不是应用抗菌素的指征;②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时限:如为广谱抗生素一般应用3天~5天,用药及时,停药果断。
    6.3.3.配合使用清除和拮抗炎性介质的药物:
      Vit.C 3g、地塞米松3mg、丹参注射液6ml ~8ml、654-2  10mg ~20mg,4种药品配方为一个治疗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中,每6小时~8小时一次,Vit.C、丹参注射液交替分别输入,地塞米松使用不超过3天,丹参注射液可加入低分子右旋醣酐另行输注。本组配方持续使用5天~7天对烧伤休克再灌注损伤和感染所造成的细胞双重损害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中:Vit.C有抗氧化防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促进细胞氧化还原的作用;地塞米松 稳定细胞溶酶体膜、抗炎、抗免疫、抗内毒素、抗休克;丹参注射液 是氧自由基的清除剂;654-2 可疏通微循环、减少血浆中MDF聚积。
    6.4.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
      重症烧伤患者是全身的发病,由于休克等原因,各脏器功能都受到伤害。按照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原则,在对重症烧伤的治疗中,无论是创面局部还是全身组织器官损伤,都需要營造生理性的再生环境,包括全身各脏器功能不全的调控与再生复原修复。
    6.4.1.心脏
      重症烧伤病人常伴有心源性休克,对心脏器官的再生保护应放在首位。常规实施保护心脏治疗,如出现第一心音减弱低平,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改变,应及时使用强心和正性肌力保护心脏药物(再灌注24小时后必须使用)。常用药物:
    (1)西地兰(Cedilannid-c)0.4mg,25%~50%葡萄糖液20 ml ~40ml稀释,5分钟内静推( 第1个24小时全效量1.2mg,以后每日0.4mg)。
    (2)酚妥拉明(Rigitine)5mg,溶于生理盐水10 ml ~20ml 静推;或2 mg ~4mg/100ml缓慢静脉滴注。
    (3)异搏定5 mg ~10mg/次,静推,15分钟可重复1~2次;再灌注后Ca++从细胞外流向细胞内,Ca++通道阻滞剂可抑制Ca++反常内流,保护心肌。
    (4)1.6-二磷酸果糖 5g~10g,溶于50 ml ~100ml液体中配成10%溶液,静脉滴速0.5~1.0g/min,产生抗氧化和营养保护心肌作用。
    6.4.2.肾脏
      保护肾脏器官的功能是通过改善肾血流量完成的,同时要硷化尿液、适时利尿、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警惕后期发生多尿型肾衰。
      常用药物:①首选利尿合剂(利尿合剂配方:1%普鲁卡因50ml~100ml,苯钾酸钠咖啡因0.5g,氨茶碱0.25g,维生素C 1g~2g,10%~25%葡萄糖液500ml,静滴(儿童50ml~100ml,其他药量酌减)。②2.5% NaHCO3 150ml,1次/12h。③20%甘露醇250ml, 静滴 (1~ 2g/kg/次,10ml/min),必要时4h ~6h重复使用,除利尿外还可增加组织摄氧、减轻间质水肿;④ 再灌注后16 h -24h 酌情给654-2  10mg静滴,1次/8h,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肾衰。
    6.4.3.肺脏
    (1)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对于强心、护肾的有力保障,改善肺脏血液循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解痉 、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预防肺水肿,纠正低氧血症。
    (2)控制输液量,保持尿量 1ml/kg/h。
    (3)利尿剂的应用:除常规应用利尿合剂外,可用速尿20 mg ~60mg/2h~4h。
    (4)20% 甘露醇200~250ml 与50%葡萄糖液100ml交替静滴,1次/6h~8h。
    (5)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10g/200ml葡萄糖液(成人),或  5g/100ml葡萄糖液(小儿),30min内静滴,1次/4h ~6h,也可用生理盐水稀释,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应用,也可直接静注30ml ~50ml,根据低白蛋白血症情况增加输入次数 。
    (6)高频通气给氧 (HFV):包括高频正压、喷射、震荡通气,每分钟通气频率高于60次者,称为高频通气(范围110~400次/分),临床常用高频喷射通气(HFJV),120~200次以上/分,可以克服使用呼吸器造成的不良反应,也可面罩给氧6L/min,使PaO2保持在8.5-9.5kpa(64mmhg ~68mmhg),如 PaO2 进行性 下降( <8kpa)应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正压给氧治疗。
    (7)疑有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采取以下措施:①积极纠正缺氧,可行持续吸氧、HFV等措施治疗;②控制输液量:每日输液量应少于出量500ml~1000ml,并绐予利尿,保持体液呈负平衡状态;③保护肺泡通气-毛细血管流量正常比例,降低通透性,消除肺水肿,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类治疗(地塞米松20mg ~40mg/天);④改善肺微循环:酚妥拉明(Rigitine)5 mg ~10mg + 654-2  10mg(或东莨菪碱)治疗。
    6.4.4.胃肠道
        烧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保护至关重要,当烧伤面积大于TBSA 30%时,内镜下观察应激性溃疡发病率很高。详细观察记录病人的呕吐物、粪便颜色与性状并做潜血试验,凡肉眼见呕吐咖啡样液体、柏油样黑便或粪便潜血试验 ++ 以上,表明有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在患者全身情况许可的情况下,必要时可以辅助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大面积烧伤患者胃肠道功能的保护重点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根据临床总结,重点对应用美宝胃肠胶囊使用原位再生复原治疗技术促进应激性溃疡生理性无疤痕愈合的机理分析,取得很好效果。
      应激性溃疡发病急、变化快,如果没有正确及时的处理方法预后不佳,应用美宝胃肠胶囊针对应激性溃疡的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采用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原综合治疗技术,制订完整的综合防治方案是提高应激性溃疡的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1)应激性溃疡的综合治疗方案
      应用美宝胃肠胶囊采用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原综合治疗技术,可以针对应激性溃疡的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在短时间内达到止血和促进溃疡创面生理性愈合的目的5
      美宝胃肠胶囊治疗应激性溃疡的机理:
    ①保护胃肠粘膜:防止胃肠粘膜受胃酸的损伤同时有效保护受损粘膜,增强其防御功能:胶囊中的甾醇类物质和酯类成分可与胃粘液混合形成新的网状保护层,强力的覆盖在粘膜溃疡表面,附着时间在空腹情况下可达6小时以上。因此,可以持久和强力的保护受损的粘膜,有效的解决胃肠内粘液分泌不足的问题。产生保护的物质也不同于一般的胃粘膜保护剂,因不含有化学成分,不会影响胃组织细胞的微生理生态环境。
    ②原位再生胃肠粘膜:无疤痕修复损伤的粘膜,原位再生修复溃疡创面是该疗法的主要特点。胶囊内的GIC成分是胃粘膜组织中潜能再生细胞的强力激活剂,可使其原位分裂增殖形成粘膜内各种细胞,快速修复损伤溃疡创面。
    ③营养胃粘膜:胶囊内的营养成分是胃肠粘膜再生和修复的最佳物质:除了GIC外,胶囊的其他物质也是胃肠粘膜原位再生修复所需要的必要物质,如亚油酸和油酸,他们是前列腺素合成前体,体内无法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同时胶囊内的酯类成分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有利于溃疡创面的愈合。
    ④促进胃肠道蠕动: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和胃肠平滑肌动力功能紊乱有直接的关系,应激状态下胃肠动力发生变化,胃肠胶囊可以使胃的生理性蠕动功能得到恢复。
      胃肠胶囊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消化道损害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有效、持久的保护胃肠粘膜;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营养成分,特别是脂肪酸的吸收;增加胃肠粘膜营养,避免胃肠粘膜损伤应激性溃疡的疤痕愈合;促进受损胃肠粘膜的生理再生复原。
    (2)美宝胃肠胶囊的服用方法
      应激性溃疡发生的早期每4小时~6小时服用5粒,嚼破胶囊吐去胶囊皮,内容物缓慢吞服(也可以20毫升凉开水送服);留置胃管的病人:可将胶囊用温热生理盐水溶化,用注射器经胃管注入。病情稳定后继续服用7~10天,吞服5粒,每日三次巩固疗效。
    6.4.5.肝脏
      烧伤后的休克及应激反应可导致肝脏缺氧、血流淤滞,肝功受损,解毒和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加重代谢性酸中毒。
      防治措施:①正规胰岛素10μ+胰高血糖素1mg+10%葡萄糖液500ml,1~2次/日,(每次3小时滴完),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②支链氨基酸500ml, 静滴,I次/日;③乳酸果糖100m~200ml,口服,3次/日,保持每日排软便2-3次,也可灌肠使用;④新霉素1g,口服,2次/日,或甲硝唑(用法同上);⑤酌用抗生素,及时停药,慎用肝毒性药物。
    6.4.6.脑:
      脑器官是全身代谢的指挥中枢,原位再生治疗的全身调节也在其协调下完成。烧伤休克期微循环灌流不足,可导致脑缺氧继发脑水肿,早期治疗中将以脱水、保护脑组织和增加脑代谢为主。
      防治措施:①首选利尿合剂,在取得一定的效果后,根据生命体征的情况酌情考虑使用脑活素10ml ~20ml,加入输液内静滴 ;②20%甘露醇250ml, 快速静注,1次/6h。③速尿20 mg ~40mg, 静注。④地塞米松10mg ~20mg(小儿0.5mg-1.0mg/kg/次),3~4次/日)。⑤患者高热的处理:物理降温(尽量少用)、激素、药物(柴胡等);或用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各50mg 杜冷丁100mg,加入液体内静滴 ;若小儿惊厥先用安定0.1mg~0.5mg/kg/次,再用鲁米那钠5mg~-8mg/kg/次 。
    6.5.重症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疗法
      严重烧伤能量消耗很大,营养需要量自然也大。营养支持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补充足够的营养能量的前提下节省自身蛋白分解,防止自身蛋白以热量形式分解丧失。
    6.5.1.成人大面积烧伤每天的热能需要量可用以下公式为参考依据:
    (KJ)=( 240×千克体重 + 40 × %TBSA )× 6. 8 (每天大约2000 ~ 3000 Cal )。
    6.5.2.大面积烧伤患者常规在体表创面应用再生物质(MEBO)的同时,口服再生物质(美宝胃肠胶囊)已经成为医疗中心的治疗规范。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口服再生营养物质,可以有效创造人体胃肠粘膜原位生长的再生克隆环境,适用于各类烧伤、创伤病人,让胃肠再生营养物质直接作用于胃肠粘膜或胃肠壁的创面,使胃肠壁的成体细胞原位转换成干细胞,在治疗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同时,保障和营养原位的胃肠壁干细胞,根据胃肠壁衰老和缺损的多少,复制新的胃肠壁组织或器官,最终实现促进患者全身的恢复,同时解决了提前衰老的、缺损的胃肠壁,原位再生复原和更新[6][7]。
    6.5.3.营养物的种类:三大主要营养素占总热量的比例为蛋白60%、糖20%、脂肪20%。
    营养供给途径:经胃肠道(口服、鼻饲)进食为主,静脉为辅:
    (1)休克期开始经胃肠道进食要素膳,近年来,部分病人伤后一周内进“美宝膳素”,每次一支,每日三次,取得较好效果,同时配合应用“百普素”(高蛋白型要素膳)对综合提高患者体质均有好处;
    (2)一般每日经胃肠道补充能量约3000大卡,加上静脉辅助营养,基本满足了患者能量代谢的需要;患者血清总蛋白能保持在60g/L左右,白蛋白30g/L以上;
    (3)早期经胃肠道高营养既有降低肠源性高代谢的作用,又具有预防肠源性感染细菌易位的作用;安全、经济、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也为其创面的修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皮下注射生长激素12u~16u,对纠正机体负氮平衡有良好的辅助效果。严重烧伤后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摄入不足,长期处于负氮平衡,严重影响其治疗和康复。生长激素的应用能够改善烧伤患者的高代谢状态,促进蛋白质合成,用生长激素治疗重度烧伤患者,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伤后第1天开始给予0.2U/kg,皮下注射,疗程10天~20天,平均用药15天,对重度烧伤病人创面愈合情况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荣祥著.烧伤治疗大全[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28.
    [2]徐荣祥. 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抗菌作用试验研究[M]. 烧伤医疗技术蓝皮书. 北京:中国医疗科技出版社,2000:94.
    [3]徐荣祥. 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对表皮再生干细胞作用的研究报告[M]. 烧伤医疗技术蓝皮书. 北京:中国医疗科技出版社,2000:64.
    [4]徐荣祥. 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抗菌作用试验研究[M]. 烧伤医疗技术蓝皮书. 北京:中国医疗科技出版社,2000:94.
    [5]肖摩.应激性溃疡与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推荐治疗方案[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7,19(4):287~289.
    [6]徐荣祥. 胃肠再生复原保健[M] .台海出版社,2006.
    [7]肖摩,等.胃肠黏膜器官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临床研究概况[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18(3):165~170.
     
    【作者简介】
    肖 摩(1943~),男(汉族),河北人,1965年天津医学院毕业,从事烧伤皮肤再生医学研究与临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