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学科建设与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 张力唐乾利
    作者单位:530001广西南宁,广西中医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在烧伤,包括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科研、临床及教学中的体会,结合文献论述思考,从烧伤的伤情判断标准、烧伤的预防与治疗、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建设及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多学科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加以思考。赞同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目的综合考虑,以制订涉及并适应多个层面的烧伤伤情的判断标准,以满足烧伤临床诊疗之需的观点。认为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已经在降低烧伤发生率、死亡率、残废率三大任务上发挥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规范化和不断发展,这就需要与其他学派和学科的交融。提出了加快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进入院校医院的步伐,并促进其规范化建设;以逐级辐射的医疗技术网络形式推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基层规范化推广及科普宣教;提高科研水平以保证学科可持续性发展;加强教学培训工作、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发展思路。
    【关键词】烧伤;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标识符】doi:10.3969/j.issn.1001-0726.2011.02.003
    【文章类型】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inflections of the author on 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 (MEBT/MEBO)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 teaching,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 of Burn Criteria, Bur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EBT/MEBO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BT/MEBO in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The criteria on burns degree can be made by multi-aspects and multi-purposes to fulfill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burns. MEBT/MEBO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role in decreasing burn occurrence, mortality and the rate of disability, however, it still needs to be standardized, continually developed and merg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nd school of thoughts.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EBT/MEBO needed to be speeded up and further standardized. Promote MEBT/MEBO in local hospitals and popularize MEBT/MEBO by means of Multi-level Medical Net-work and raise the research level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BT/MEBO and strengthen the work of teaching, train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o find the new thoughts on developing MEBT/MEBO.
    【Key words】Burn; MEBT/MEBO;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新世纪的烧伤外科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临床诊疗水平要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要有新的突破,学术上要有新的发展。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发展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烧伤外科学,包括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发展的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现就烧伤伤情的判断标准、烧伤预防和治疗、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建设及湿性医疗技术多学科推广应用等四个问题谈谈我们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1.关于烧伤的伤情判断标准问题
    烧伤的伤情评定标准具有十分复杂的内涵。1970年之前,我国曾经沿用国外提出的烧伤严重程度判断的分类标准。在1970年召开的全国烧伤会议上,制订出了我国的烧伤严重程度评定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40年来,该标准起到了指导和评价烧伤临床救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对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评价作用。但随着我国烧伤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烧伤湿性医疗体系的出现,我国现行的烧伤严重程度评定标准已经无法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
    烧伤伤情判断标准的制定涉及诸多方面,至少应包括急救伤情分类、医疗机构治疗水平(救治难度和预后)评估和康复残疾等级评议等方面内容,且不同的目的反映不同的要求。因此,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目的综合考虑,以制订涉及并适应多个层面的烧伤伤情的判断标准,以满足烧伤临床诊疗之需。
    烧伤,其伤情的判断是综合的,应包括烧伤面积、烧伤深度、伤员年龄、烧伤部位、烧伤原因、伤员有无合并伤和基础病变等。其中,烧伤面积与烧伤深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目前传统的对烧伤损害分度和烧伤面积计算的方法,仅是凭肉眼参照经验的方法,既无统一客观的标准,而且误差又大,容易造成对烧伤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估计方面的争议。例如:烧伤湿性医疗体系提出的烧伤深度的三度六分法,可以更为客观地反映烧伤创面生理修复的过程,但由于缺乏客观判断标准,临床上难以推广。客观标准需要有客观的软件和硬件辅助,为此,国内外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超声、热图、红外线、电针,组织染色等判断烧伤的伤情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再利用计算机的帮助,寻找出科学客观而统一的判断烧伤深度和烧伤面积的标准方法应当可以成为现实。当然这也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验证和统一认识的过程和时间。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永华教授在“烧伤早期国内外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一文中描述了现代高科技手段为烧伤深度和烧伤面积的判断所提供的一些新的方法[1]:
    1.1.荧光法
    Green和Sheridan分别给动物和人静脉注射吲哚花青绿(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ance),吲哚花青绿被红外线激发产生荧光图像,用特别的荧光图像拍摄方法获取图像,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通过烧伤组织与邻近组织的荧光比值差异,判断烧伤面积和深度。
    1.2.热敏仪(Timmg of thermographic)
    Wyllie发现如果创面温度高于邻近正常皮肤0.4℃,95%TBSA的创面可以在2 w内愈合,而如果创面温度低于邻近正常皮肤0.6℃,94%TBSA的创面2 w内不能愈合。该方法受时间变化、炎症过程等因素影响大。热敏仪可测量不同深度创面的温度变化,作为判断愈合时间的依据。
    1.3.核磁共振(p-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成像技术
    Schweizer等人通过将微丝放在创面内,近乎无创监测,根据pcr/pi比值判断创面深度,正常皮肤为1;0.5﹤浅度烧伤﹤1;Ⅲ度烧伤﹤0.3,但临床应用不大方便。
    1.4.激光多普勒(Laser Doppler Imagining,LDI)
    通过测量微循环血流量,血管舒张能力和收缩状况三种参数,以显示血管损伤程度,判断血供量,比较准确地判断愈合时间,以及为判断是否决定手术治疗提供依据。2001年美国Pape等报告用激光多普勒影像判断烧伤深度,通过对76例烧伤患者创面在伤后48 h~72 h的监测,同时与病理组织学和临床诊断对照,表明该法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有97%相符,而临床诊断只达到60%~80%。该法具有判断准确、可靠,可避免不必要手术,减少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等优点。
    1.5.非接触性超声波诊断技术
    原来的超声探头基本上是接触性的探头,检查时须接触创面,容易造成污染。经改造的新型探头可不接触创面,但依然可以清晰地显示表皮与真皮的损伤界面,真皮与皮下脂肪间的损伤界面。此法用以判断烧伤深度。
    1.6.体表扫描计算机
    可以准确地计算烧伤面积。
    1.7.评价增生性瘢痕的客观指标
    长期以来在此方面缺乏可靠的手段,1999年澳大利亚Davey等报道了使用电子计算机颜色评价烧伤增生性瘢痕的技术,提出了新思路。
    葛绳德教授在“烧伤外科学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一文中提到[2]:目前国外通行的一些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方法,多是以包括急救伤情分类、指导早期急救和伤情分类后送去向(按需要将伤员分别送往大医院、社区医院和诊所等)等内容为标准。这些标准虽不具有划分救治难度和评定治疗水平的作用,但片面认为其不适应国内烧伤外科救治实际的看法,是理解上的错误和运用上的失误。这样的伤情分类标准和后送去向基本上符合国内的三级医疗机构情况,即医院的梯次、人员配备和设备条件,特别是专业化程度。目前,国外的早期急救和伤员后送医疗单位分为超级烧伤中心、烧伤专科、烧伤病房;国内则分为烧伤中心(研究所)、烧伤科、烧伤病房和烧伤病床。需要强调的是,国内评定烧伤治疗水平的标准,不能用来指导早期急救和伤情分类后送去向,否则,将导致急救方案偏离实际情况,急救条件和处理措施不符合,不适应伤员救治的实际需要,并可增加伤员的痛苦,给治疗带来困难,使伤残率和死亡率都会提高。在更为理想的伤情分类标准提出之前,应考虑在伤员送院救治和成批伤员分类急救及伤情分类后送去向时暂时参照使用国外标准。
    烧伤康复医疗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制订烧伤伤残等级评定标准,以作为实施康复治疗和评定伤残等级的依据。这就需要制订出一个涉及烧伤、整形、矫形、心理和神经、精神等专科领域的伤残综合评定标准,以保证伤员的切身利益。这一标准显然不能用伤情分类标准和评定烧伤治疗水平的标准来代替。况且伤残评定标准,除技术问题外还有很强的政策性,学术上应给予充分的关注。
    2.关于烧伤预防与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现代烧伤外科理论和技术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该理论体系的长处是依托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烧伤。但人体是一个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烧伤的实质是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体内系统间的平衡受到了破坏,其病理过程涉及休克、感染、免疫、水与电解质平衡、创面处理与愈合、皮肤移植、内脏并发症等。从烧伤治疗发展史不难看出,长期以来,对烧伤的治疗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种对症治疗虽然立竿见影,但却忽略了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尽管其也强调综合治疗,但在各治疗手段之间又是分割的,缺乏统一性。结果,用抗生素对付细菌,却产生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用暴露干燥控制感染,却使残存皮肤附件受到破坏,导致创面加深;用植皮消灭创面,却遗留瘢痕;用整形手术去除瘢痕,拆东墙补西墙,患者苦不堪言。这些问题让我们困惑,也使我们思索。展望烧伤预防和治疗的前景,首先应当明确整体的、运动的、平衡的烧伤预防和治疗观念。黎鳌院士在《我国烧伤外科的主要成就与展望》一文中展望了烧伤的预防与治疗的未来,并提出主要有降低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和降低残废率三大任务[3]。下面结合我们的认识对烧伤的预防与治疗作一展望。
    2.1.降低发生率
    从世界范围看,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创(烧)伤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患,居于第三位。创伤中烧伤目前所占的比例虽不高,但难治性大面积深度烧伤仍有近半数的死亡率,即使抢救成功,也瘢痕累累,轻者痒痛难忍,功能障碍;重者畸形毁容,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导致生理和心理严重障碍,生活质量低,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负担,甚至有些患者因轻生而死亡。即便是烧伤面积﹤50%TBSA的中、小面积烧伤病例虽成活率高,但如果早期治疗不当,遗留的功能障碍和外观问题依然较多,不仅造成患者经济和时间上的损失,而且无论肉体上或精神上都十分痛苦,对家庭、社会均是沉重负担。因此烧伤的预防应列为首位,予以高度重视。做好烧伤流行病学调查对烧伤防治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无针对烧伤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应协同担起此重任,各医疗机构应密切配合卫生行政机构有组织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按事故发生原因、季节、年龄分布等,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应用行政手段和利用新闻媒介等进行广为宣传,使烧伤发生率逐年下降,相信我国的烧伤流行病学调查必将更好地为烧伤专业发展服务。
    2.2.降低死亡率
    黎鳌院士统计一组1958年~1979年全国16个单位的48789例烧伤患者,并与另一组1980年~1992年全国29个单位的64320例烧伤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前者的LA50(半数治愈烧伤面积)为75%TBSA,而后者已达到90%TBSA以上,较前者明显提高。我国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大型烧伤中心LA50>98%TBSA。我国的烧伤总治愈率,从全国范围来看平均已达到98%左右,从上述两组患者分析,烧伤面积在50%TBSA以下者,其治愈率已达到99%或更高,也就是说总数的93%的烧伤患者死亡率已很低,死亡则主要发生于烧伤面积大于50%TBSA的患者,这类患者虽只占烧伤患者总数的7%,但对死亡率影响很大。再者,儿童烧伤的死亡率也高于成人。美国1952年儿童50%TBSA烧伤的死亡率为50%。Heridon等报告1981年~1985年儿童LA50为93%TBSA,近些年来LA50提高到98%TBSA。Wolf报告,103例烧伤(0岁~17岁)儿童,平均烧伤面积为88%TBSA(80%~100%),平均全层皮肤烧伤面积为85%TBSA,其中60%伴有吸入性损伤,死亡率占33%。特别提出,在急诊治疗时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三大因素,除年龄和烧伤总面积外,还和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有关。从一个死亡预计公式中提出了影响救治成功的有0、1、2、3危险因子,美国报告0危险因子的儿童救治成功率大于80%[1]。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在救治严重大面积烧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缺乏多中心的数据统计报告,需要尽快统计这些数据,以利于其进一步规范化推广应用。
    黎鳌院士通过对上述64320例烧伤患者的分析,认为当前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有三:内脏并发症、严重感染及吸入性损伤,分别占死亡原因总数的50.2%、19.1%、16.3%,尤其是内脏并发症,竞占死亡原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是因为烧伤患者的最后死亡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例如:严重感染患者,最后死亡时可能并发严重内脏并发症,加速死亡。此外,由于近代外科复杂技术的进步,不少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通过抢救均能度过休克期,但随后不久,往往因并发严重感染和/或内脏并发症(包括多内脏并发症)而死亡。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研究,虽然这些患者早期在现代技术复苏下能度过休克期,但严重创(烧)伤及缺氧所带来的早期损害,全身性的和多脏器的损害均未消失。创(烧)伤、缺血缺氧以及其诱发的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不断在损害机体,特别是附加刺激(所谓二次打击),如创面严重感染,手术麻醉刺激等,又使损害扩大,导致多内脏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在严密的监护下,尽可能地早期一次性切(削)除深度烧伤焦痂并植皮,不仅可消灭创面,减少感染发生,而且还可减少内脏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还在焦痂皮下水肿中检出大量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手术切痂的另一作用是将它们引流,避免被吸收。因此,切痂后患者血清中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是为什么早期大面积切除深度焦痂植皮后能降低严重大面积烧伤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然而此方法往往受到自体皮源不足(即烧伤面超过50%TBSA的自体皮源往往较少)的限制,有时不能早期一次切除焦痂,而要分批进行,达不到“尽早”的目的。以上所言病理,于中医而言就是脓毒或复感他邪,邪毒内入营血,内攻脏腑,终至脏腑衰败。中医在治“菌”上毫无优势,但历来在治“毒”上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斐然,“菌毒并治”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之一。将这些成果有机地引进到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整体治疗中,并逐渐规范化,定能在降低严重大面积烧伤死亡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通过“以顺应组织学(包括原位干细胞培植)方式再生修复创面”,能解决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以液化的方式无损伤性地排除坏死组织”并配合“耕耘”等疗法加快坏死组织的清除,确能达到与“尽早”切(削)除深度烧伤焦痂同样的目的。但一旦发生大面积的侵袭性感染,则湿润烧伤膏形成的湿润环境有时反而会成为致病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并会加快坏死组织分解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尤其是在一些不规范使用湿润烧伤膏的医疗机构更易发生意外,此时,临床医师对是否坚持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处于两难选择。其实,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溃疡(包括烧伤)时,离不开三种具体治法和相关剂型、药物,一是祛腐,二是生肌,三是解毒。祛腐用丹剂,如红升丹、白降丹;生肌用膏剂,如生肌玉红膏;解毒用溶液剂,如三黄等收敛之品。湿润烧伤膏为油膏,其独特的药物配伍使其兼有祛腐和生肌两个作用,但其确实缺乏收敛解毒之功。从完善烧伤湿性医疗体系的角度出发,有借鉴中医研发出具收敛解毒之功的新的烧伤治疗配套药物的必要。同样,中医在维护围烧伤治疗期的脏腑气血功能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这就需要在辨证论治的规范上和剂型的改进上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烧伤治疗之中,这有助于降低烧伤死亡率,也有助于完善烧伤湿性医疗体系。
    2.3.降低残废率
    从上述数据看出,近十余年来烧伤救治水平和技术的提高,总数的93%的烧伤患者死亡率已很低,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促进烧伤愈合后功能的恢复,降低其残废率。深度烧伤愈合后,特别是伴有感染或经过肉芽创面愈合者,瘢痕累累,轻者痒痛难忍,功能障碍;重者畸形毁容,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往往需要多次手术整形纠正功能障碍和/或美容。不仅时间漫长,而且患者经济和精神负担沉重,即使如此,不少患者最终仍不免遗留一定程度的残废和/或畸形,诱发生理和心理的严重障碍,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负担,甚至有些患者因此而厌世轻生。故烧伤治疗中的一大难题是:虽将患者治愈,但最终留下残废,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用大张皮片、皮瓣(包括带血管的皮瓣)移植,尽可能避免烧伤创面感染,发生肉芽后再植皮,可减少瘢痕形成,此方法现今已有应用。但用整形手术去除瘢痕,有拆东墙补西墙之嫌,患者苦不堪言,且往往受到自体皮源不足(即烧伤面积超过50%TBSA的自体皮源往往较少)的限制。自体皮源不够,则需要借助于异体(种)皮肤,但是由于异体(种)皮肤不能长期存活,要被排斥,故多采用自体、异体皮混植的办法植皮,在异体皮未被排斥前,自体皮已扩张,逐渐替代异体皮将创面覆盖。但这种办法所留的瘢痕甚多,因而只是修复创面的权宜之计,且异体皮来源将受限制,皮源将越来越少。目前值得期望的是基因转染的异种皮,生物医学组织工程人工皮肤,干细胞研究以及“克隆”皮,在移植后可长期存活,且不发生排斥。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防止发生瘢痕挛缩和/或增生,或对已发生的瘢痕挛缩和/或增生,使其软化、变平,无需手术整形,即能恢复功能,改善容貌,这也是值得展望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除了进一步规范化外,研发配套药物也是必要的。此外,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烧伤患者痊愈后的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等也应提到烧伤诊疗的议事日程上来,我们不仅要挽救患者生命,而且要保证患者治愈后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不仅要在修复后期帮助患者锻炼肢体功能或进行理疗、体疗等,而且应该从治疗一开始,就在精神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医疗服务,尽量做到使患者不残废,少残废或残而不废,身残志不残,能在伤愈后步入社会正常生活,因此需要心理医生和康复医生,以及整形外科医生参与到烧伤的治疗工作中。
    3.关于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1988年国家科委将徐荣祥教授发明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湿润烧伤膏”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卫生部将湿润烧伤膏列入国家级新药。1989年卫生部发出向全国推广普及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通知。1989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将徐荣祥教授的烧伤创疡理论及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确立下来。1991年,卫生部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列入首批十年百项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的十项重大医药技术之一。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15000多名医师掌握了该项独具特色的“中国烧伤医疗技术”,并治愈了数十万烧伤患者。同时在中东、欧美、东南亚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认可或使用了此项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烧伤湿性医疗技术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长期以来其学术地位不高,虽其疗效突出可靠,且经二十余年的努力,但至今也非国内主流烧伤治疗学派。搞好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学科建设,方能提高学科的学术地位,而提高学科的学术地位,也是搞好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
    3.1.加快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进入院校医院的步伐,并促进其规范化建设
    任何一门技术、一个学科,都要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化。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并逐步丰富和发展的,由于基层条件的限制,欠缺规范化建设,故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也面临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明确技术操作流程和让医护人员、群众了解、选择和正确使用这门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医疗法规的不断修订,较之传统烧伤疗法,这项技术由于没用公认的规范可循,对该技术的推广也逐渐有了阻力。如果要继续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化建设,这项技术就必须逐步进入到院校医院,充分利用这些医院的资源,规范治疗,强化科研,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烧伤湿性医疗技术配套的综合治疗措施,如休克期液体复苏、复苏监测、抗菌及治毒、营养支持、器官功能支持等方案及相关理论,最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科学规范的、更为完整的学术体系。也正因为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进入院校医院,方能利用专家的影响力更好地做好推广工作。比如,广西中医学院接受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就率先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引入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课堂教学中,并负责把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内容分别写入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和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外科学》中[4]。
    3.2.以逐级辐射的医疗技术网络形式推动该技术的基层规范化推广及科普宣教
    目前我国的烧伤治疗存在着三种模式,一是西医传统模式。二是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三是民间治疗模式。主流模式是西医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医生们将外科医疗技术用于烧伤的治疗,创立了切除部分或全部烧伤皮肤,再移植自体皮封闭创面的方法,这种方法沿用至今。广大患者长期以来一直接受这种模式治疗,医疗纠纷的鉴定也多取信于这种模式的诊疗规范。烧伤的治疗原则是就近治疗,如果都按传统的西医烧伤诊疗规范治疗,则需要较高的基础医疗平台,而大多数基层医院的基础医疗平台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从而出现有患者也不敢收治的尴尬局面。烧伤患者大多来自基层,收入不高,医疗没有保障,而按照传统的西医烧伤诊疗规范治疗,花费极大,大多数患者难于承受全程的治疗费用,导致愈后并发症多、生活质量差。因而一些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无奈的选择了民间模式,导致其愈后创面及生活质量更差。
    毋容置疑,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对改善目前我区很多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有积极的作用。其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已经有二十余年,但就我们的调查结果看,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基层推广依然面临瓶颈。究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由于普及推广工作严重滞后,基层医务人员及广大患者对该项适宜技术了解不多,部分上级医院出于不同目的排斥和阻碍新技术的开展。二是较之传统的西医烧伤诊疗规范,目前国内尚无一部权威的,适宜基层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诊疗规范。在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时,一般都是参考西医的医疗规范,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因为有别于西医的医疗理论和技术,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就有可能处于被动。三是基层应用湿性医疗技术出现困难时,难以及时得到上级医院的帮助。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很多患者不能得到规范合理的诊治,尤其是对一些危重疑难症患者。烧伤的急救救治原则上应就近抢救治疗,但在这些患者中,很多是可以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完成抢救和治疗任务的,所以上级医疗机构的支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同样,对于一些基层医院无法处理的急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的途径上送上级医院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事烧伤医疗技术的医生们也希望通过一条途径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因此,应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医疗协作体系,以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基层医院,逐级网络辐射的医疗技术网络形式,进行烧伤技术交流与协作支持,使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在基层的开展得到更好地保障,基层患者得到更理想的诊疗[5]。与此同时,制定《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基层应用规范》,明确在不同级别医院中,不同的医疗条件、医疗环境下,医务人员将可以治疗什么程度的烧伤患者;什么情况下需要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医疗网络系统,请上级医院医师协助诊治;什么情况下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等,对此加以明确也是必须的。
    即便在推广应用比较好的地区,人们对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也依然存在一些误解。其一,一些人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与湿润烧伤膏简单地划等号,将其误认为是一种简单的膏药外涂法。其实,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是一整套系统而完整的医疗技术,其在深度烧伤治疗时对创面的无损伤性早期保护;坏死组织的无损伤性排出;创面无损伤性地再生修复等方面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和较严格的环境要求。其二,一些患者将创面正常的液化物及覆盖物误认为是化脓感染而放弃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其三,一味地追求缩短治愈时间和暂时减少治疗费用,忽略了该项技术在治疗浅度烧伤时的止痛效果,在消除或减少深度烧伤创面瘢痕,提高愈后生活质量和总体上减少治疗费用上的优势。这些误解,大大地制约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推广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而做好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志愿接受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是推广工作的重要一环。
    3.3.提高科研水平是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回顾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学术理论框架均由徐荣祥教授为首的中心团队构建;二是其学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三是其研究重心在创面的处理上。这些发展特点在一定时期内制约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术地位的提高。先从其学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看,第一阶段是发明阶段(1988年之前),徐荣祥教授针对西医和传统中医烧伤治疗存在的不足,从学术矛盾和学术交叉处发现问题,通过取类比相(南瓜皮再生),从有土无水、万物不生的自然规律得到启发,发明了湿润烧伤膏和相应的治疗方法。该阶段是缺乏强大科研及理论支持的,其学术停留在技术和药物层面。第二阶段是技术推广和理论逐步形成时期(1988年~2000年之间),虽然1989年卫生部发出向全国推广普及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通知,但由于缺乏科研及理论支持,虽然其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救治上不断取得突破,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面疼痛、创面感染、创面进行性坏死、深Ⅱ度烧伤创面瘢痕愈合的烧伤临床四大国际性难题,但其依然广受质疑、压制,学术地位得不到保证。第三阶段是原位再生理论形成时期(2000年以后),以徐荣祥教授为首的中心团队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寻求交叉,用前沿理论充实研究,公布了原位干细胞再生复制皮肤器官的人体应用研究成果,提出了原位干细胞培植的概念并建立了模式,揭示了深Ⅱ度及其以下烧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奥秘,使深度烧伤治疗进入了生命科学的皮肤再生新阶段,并由此将此理论和技术向烧伤以外的学科延伸。再生医学的创立,使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学术地位得以确立。由此不难看出,提高科研水平是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但目前的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由徐荣祥教授为首的中心团队完成,难以体现广泛性,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大多数论著仍停留在对病例的回顾性总结上,在所谓的分析讨论中通常是整段抄书,且缺乏对烧伤整体损害及相应治疗措施的探讨及研究,无论从科研设计、科研手段到成批烧伤救治都无法同临床成果相适应。因此,今后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着重开展对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促进创面愈合机理、对全身系统的影响、减轻瘢痕愈合机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建立课题申请招标制度,有效地利用科研资金,最终达到获得一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目标。
    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脱胎于中医,其从中医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药物中提取元素和养分,借助现代医学的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研究,搞清中医中药的作用机理。毋容置疑,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范。但是近年来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有脱“中”不靠“西”的倾向。无庸讳言,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自创立至今不过只有20余年的发展史,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之处。要不断发展提高,把“根”留住是必须的。一方面,应进一步从中医药甚至民间中草药治疗方法中吸取精髓并在药物中吸取元素和养分,进一步完善系列治法和方药。另一方面,研究工作还应涉及到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与中医传统理论的交融(比如:医学观、病机理论、辨证论治及祛腐生肌理论和技术等)。
    3.4.加强教学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承担着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教学培训工作。针对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实践者多来自基层,且多为半路出家,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应主抓临床基地学科带头人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随着推广重心由基层到院校,其教学培训重点也要相应变化。首先,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层次人才不能也不宜局限于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范围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可造之才,创造各种条件培养。比如,对已经具有成功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或成批烧伤救治经验的基层医院的医师,予以资金及进修机会支持,着重对其进行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规范化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有较强理论及科研能力的院校级医院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实践者,创造机会会诊及参与成批烧伤救治,让其经历更多的救治经历。如此,一支遍布全国的有实践经验又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就可形成。其次,是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学科队伍中高学历人才的比例是衡量学科水平和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至少在国内仍是如此。由于前面学科发展史中所谈到的原因,导致整个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学科队伍中,高学历人才比例小,现在仅有广西中医学院等极少数院校培养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无博士培养点。如此,高学历人才比例与别的烧伤学科队伍相比,差距有可能越来越大,这是从现在开始就必须重视和设法解决的问题。
    3.5.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
    有效利用《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的媒体传播平台作用。其所刊登文章应增加其包容性,增加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述;要不断提高所刊登文章的质量,应着重发表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文章,提高所刊登文章的文稿规范化水平,定期举办学习班,提高投稿人的写作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应建立跨学科、跨地区、跨国家的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机制,尤其应该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扩大对外影响,最终达到确立其在烧伤界的权威地位之目的。
    4.关于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多学科推广应用问题
    徐荣祥教授在《潜能再生细胞的发现破解生命延续之迷》中指出:“人类的生命延续是人体组织器官中的潜能再生细胞及时不断地增殖补充凋亡、退化、损伤坏死的组织细胞,以维持其组织架构和功能来实现的;人类组织器官中的潜能再生细胞,是在组织器官发育形成的各个时期,由原始和多能干细胞增殖时产生的,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以普通细胞形式参与组织器官的架构和功能形成,与增殖的干细胞形成的组织共同组合成器官,当组织器官的细胞出现凋亡、退化、损伤、坏死时,这些潜能再生细胞原位启动自身增殖的功能,再生复制新的细胞,以及时补充器官中的细胞、组织、功能空缺,及时恢复器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保障器官组织功能的持续,人体所有器官的这项功能发挥正常,人体就能维持整体生命的平衡,实现其健康长寿;如果某一器官或组织的这一功能不能发挥或低下,某器官或组织就会产生疾病,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奥秘。”这就是再生医学的基础理论。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烧伤湿性医疗技术逐步推广应用于多学科。陈永翀教授等总结了1999年以来再生医学及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报告,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和综述,得出结论: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皮肤烧伤、慢性溃疡的救治,而且已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普通外科、骨科、创伤外科、手外科、肛肠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多领域[6]。
    以上疾病,大多属体表的溃疡性、炎症性疾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病理与烧伤有许多共同之处,局部治疗也无外是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和促进创面的愈合。故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当然有推广应用于治疗这些学科疾病的理论基础。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疾病属于疮疡的范畴,中医治疗疮疡,内治无外“消”、“托”、“补”三大法则,外治无外“消”、“腐”、“收” 三大法则。外治药物剂型多选溶液剂、软膏、丹药剂等。湿润烧伤膏以麻油和蜂蜡为药物基质,这与传统的中医软膏的制备是一致的。湿润烧伤膏的药物主要是中药,其药物配伍也十分符合中医的药物配伍原则,比如:寒凉药物黄芩、黄柏、黄连为主药,以寒制火毒,体现了中医疮疡治疗的“消”法之功;黄芪、当归等温性药物托脓祛腐,促进生新,体现了中医疮疡治疗的“托”、“腐”、“收”法之功,符合《素问•五常证大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原则,也体现了叶天士:“热病用寒凉,需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之意。以“液化的方式无损伤地排除坏死组织”,以“原位干细胞培植的方式再生修复创面”是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对中医学的“祛腐生肌”、“酿脓生肌”理论的体现;而以“液化的方式无损伤地排除坏死组织”更是对传统中医的只以含汞、砒的腐蚀药物去除坏死组织的方法的发展和提高。湿润烧伤膏是通过改变细胞型态,降低细菌毒力,降低其侵袭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抑菌作用的,是通过加快创面修复而达到控制感染目的的,其方法符合中医学“扶正祛邪”、“托毒祛邪”的原理[8]。故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当然有推广应用于治疗这些学科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对相关资料的客观分析不难看出,以上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报道,大多是中、小数量病例的总结性报道,且许多来自于基层。因而今后需要多中心协作的前瞻性研究,以便科学地明确其疗效。此外,即便应用于同样的疾病,不同报道其操作规程也不尽相同,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其治疗流程。
    临床实验研究发现,由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发展而来的再生复原医疗技术能促进骨髓细胞增长,使癌细胞停止增殖,直至死亡,使我们看到了攻克癌症的希望。再生潜能细胞在再生物质的营养下,原位再生发育可以取代已经缺损和正在衰老、癌变、疾病、凋亡的体细胞,营养这个再生潜能细胞的再生营养物质同时可以中止细胞的癌变,并杀死癌细胞,从而起到防癌和抗癌的作用。
    根据再生营养物质导致癌细胞线粒体死亡,而使癌细胞生命终止的实验结果认为,“癌是细胞质内线粒体疾病”。癌的发病机制是“细胞的线粒体因缺乏正常细胞增殖的营养物质而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异,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分化而发展成的”。再生物质被吞噬后,首先是癌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发生肿胀性坏死和自断伪足,同时细胞核的活动停止,癌细胞最终凋亡性死亡。从而确定再生抗癌的机理是:再生营养物质在促使正常细胞生长活跃的同时,导致癌细胞线粒体死亡,从而导致癌细胞整体的凋亡性死亡。再生营养物质被癌细胞吞噬后在1 d内开始凋亡性死亡,第5 d癌细胞全部死亡。另外试验结果显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所需求的营养成分不同,细胞生命规律也不相同[8]。虽然这些还仅仅处于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再生医学理论至少为我们打开了防癌和抗癌的另一扇门。

    参考文献
    [1]孙永华. 烧伤早期国内外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13):10~14.
    [2]葛绳德.烧伤外科学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1,16(13):1.
    [3]黎鳌.我国烧伤外科的主要成就与展望[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 (5):263~265.
    [4]唐乾利,李杰辉.论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编入国家级教材对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影响[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18(4):262~266.
    [5]唐乾利,张力,伍松合,等.努力开展科研工作,规范化推广烧伤湿性医疗技术[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8,20(1):1~5.
    [6]陈永翀,肖摩,王洪生等.再生医学技术在多学科的临床应用与展望[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18(2): 97~111.
    [7]张力.再生医学与中医[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4,16(3):224~226.
    [8]徐荣祥,等.五年攻克癌症的第六号公告[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9,21(1): 1~7.

    (收稿日期:201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