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高频超声在烧伤创面深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 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10011)

    赵柏程 周启昌 钱利 徐俊 章鸣 周宇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超高频超声检测烧伤部位真皮肿胀度和真皮—皮下界 面突破情况与烧伤创面深度的关系。方法: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烧伤创面 深度的诊断标准,应用13MHZ超高频超声检测41例烧伤患者62个烧伤部位的真皮肿胀度和真 皮—皮下界面是否突破。结果:烧伤后6小时内,27个部位浅Ⅱ°烧伤创面 真皮肿胀度为3275%±1323%,20个部位深Ⅱ°烧伤创面真皮肿胀度为7609%±1588% ,Ⅱ°烧伤创面真皮—皮下界面完整,15个部位Ⅲ°创面真皮肿胀度为15046%±2406% ,且大部分Ⅲ°创面(13/15)真皮—皮下界面被破坏。经统计学处理,三组间真皮肿胀度差 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随着烧伤深度增加,真皮肿胀度亦增加,大 部分Ⅲ°创面真皮—皮下界面被破坏。超高频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客观的方法,可望 在烧伤创面深度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烧伤深度 诊断 超高频超声 真皮肿胀度 真皮—皮下界面

    烧伤创面深度的诊断是烧伤治疗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假如烧伤创面深度诊断错误,将导 致不正确的创面处理,从而使创面愈合延迟或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我们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作 为烧伤深度的诊断标准,应用13 MHZ超高频B超检测烧伤创面的真皮肿胀度和真皮—皮下界 面突破情况;以探讨超高频超声在烧伤创面深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人选择

    共41例烧伤患者,62个烧伤部位,均为烧伤后6小时内创面,且创面有对侧对应处正常皮肤 对照。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0岁~52岁;烧伤面积最小为3%TBSA,最大为30%TBS A。烧伤原因火焰烧伤27例,电弧烧伤2例,热液烫伤12例。烧伤部位以四肢居多,其中下肢 19处,上肢30处,躯干9处,颈部4处。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浅Ⅱ°组(n=27),深Ⅱ°组 (n=20),Ⅲ°组(n=15)。

    2、 检测方法

    (1) 创面处理和B超检测:采用美国产百胜AU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为13MH Z。在拟行检查部位以01%新洁尔灭消毒后再用生理盐水擦洗创面,以美兰作边界标记后, 外敷消毒薄膜。将患者置于B超室23℃~25℃环境中10分钟,再在消毒薄膜上涂耦合剂,放 置自备水囊(水囊厚20cm,水温20℃~25℃),由两位经验丰富的B超医生用13 MHZ探头进 行扫描,并进行局部放大,待图像清晰后停帧,测定真皮厚度。真皮厚度测量采用电子游标 测量表面前缘至真皮—皮下界面前缘的径线,仪器自动读数,用超声图像打印机打印照片, 保存。每位医生分别在标记范围内测三个部位,取平均值。同时观察真皮—皮下界面突破与 否以及真皮层结构声像特征有无改变。同法测定对侧对应处正常真皮厚度和观察真皮层结构 声像特征。 (2) 真皮肿胀度计算: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真皮肿胀度=烧伤创面肿胀真皮厚度-对侧对应处正常真皮厚度对侧对应处正 常真皮厚度×100%

    (3) 制备病理切片:B超检测完毕后半小时内,取得病人同意后,在B超检测的部位切取一0 5cm×10cm创面皮肤组织,深达皮下脂肪层,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烧伤深度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参照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3]确诊,见图 13。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表示。三组间真皮肿胀度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 用q检验(NewmanKeuls法)。

    二、结果

    1、正常皮肤声像图表现:表皮层显示为光滑的线状高回声,真皮层表现为多条线状低回声 交织呈网状,真皮—皮下界面表现为连续的线状高回声(见图4、6、8)。

    2、 浅Ⅱ°烧伤创面声像图:与正常皮肤组织回声相比,无明显差异,仅表现真皮层增厚, 真皮肿胀度为111%~52%(均值3275%±1323%),见图5。

    3、 深Ⅱ°烧伤创面声像图: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表皮层与真皮—皮下界面线状回声仍清 晰可见,且连续。真皮层内组织结构明显模糊,但尚可辩认。真皮肿胀度为47%~1034%( 均值7609%±1588%),见图7。

    4、 Ⅲ°烧伤创面声像图: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表皮层线状回声模糊,真皮—皮下层回声 带明显增厚,大部分(13/15)断续,无连续性,真皮层内正常结构部分或全部消失,呈一紊 乱的低回声。真皮肿胀度为116%~1932%(15046%±2406%),见图9。 5 不同烧伤深度真皮肿胀度及真皮—皮下界面突破情况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F值2 2591,P<001,经用q检验(NewmanKeuls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见表1。

    三、讨论

    烧伤创面深度诊断正确与否,关系到烧伤创面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不同创面局部处理及全 身治疗对烧伤创面转归影响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目前常用的临床判断法准确率 不够高,且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客 观、可行而又准确的烧伤创面深度的诊断方法。既往用于临床研究的诊断方法如组织染色法 、创面温度测定法、热图分析、针刺试验、光反射法、创面微循环检测法和高频B超扫描法 多以创面愈合时间和方式为诊断标准,而同样烧伤深度的创面因不同的创面处理方法可影响 其愈合时间和愈合方式。以组织病理学方法作为烧伤深度诊断的标准虽然客观、准确,但只 能检测小块烧伤创面,又可破坏痂皮和焦痂连续性,易导致感染的发生,使临床应用受到限 制。然而,超高频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客观而准确的方法,在烧伤创面深度诊 断中的应用已日益受到重视。皮肤组织浅表而薄,其超声要求探头轴向分辨力至少在01mm 或更高,本研究所用的13 MHZ探头,其分辨力高达001mm,不仅可准确测量皮 肤厚度,而且可清楚显示皮肤各层及皮下浅层的回声结构。

    本研究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烧伤深度的诊断标准并据此对62个烧伤部位进行分组,应用13 MHZ探头对烧伤部位及其对侧对应处进行扫描。为尽量避免多因素对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的干扰,对检测环境温度,伤后时间(6小时内)和烧伤面积(3%~30%TBSA)予以控制。结果发 现不同深度烧伤创面真皮肿胀度、真皮层结构声像特征以及真皮—皮下层回声带的改变均不 同。据此,作者认为:真皮肿胀度<50%(25/27),真皮层结构声像和真皮—皮下层回声带无 明显改变为浅Ⅱ°烧伤创面;真皮肿胀度50%~100%(18/20),真皮层结构明显模糊,真皮— 皮下层回声带仍清晰可见为深Ⅱ°;真皮肿胀度>100%(15/15),表皮层线状回声模糊,真 皮—皮下层回声明显增厚,真皮层内正常结构部分或全部消失、紊乱,失去连续性为Ⅲ°烧 伤创面,未失去连续性者可根据真皮肿胀度和真皮层内结构声像表现作出诊断。 由于烧伤6个时后皮肤皮下水肿扩散,干扰了超声所能识别的层次,故应在伤后 6小时内进行检查;大面积烧伤(>30%TBSA)病人由于可出现全身性水肿以及烧伤部位对侧无 正常对应皮肤作对照,加之该法对检查仪器要求较高,使超高频超声在烧伤创面深度诊断中 的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建立一全身不同 部位正常真皮厚度数据库,以期在烧伤创面深度诊断中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Bauer JA, Schiller k, Eitel F. Application of 10 MHZ ultrasound in assessin g burn depth of untreated and DMSO treated scald burn injuries on the dorsum of rats. In: Jacob SW, Herschler RJ and schmellenkamp H (eds). The use of DMSO in Medicine ,Springer, Berlin (1985) P148

    [2]Bauer JA. Aspekte in der verbrennungsmedizin: Sonographische Tifenbestimmu ng der Hitzelasion. Theorie de Entzundung. Stuttgart: Thieme(1988)

    [3]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

    [4]Hembach DM, Afromowitz MA, Engrav LH, et al. Burn depth estimation: man or machine. J Trauma, 1984, 24:373378

    [5]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

    [6]Murakami S, Miki Y. Human skin histology using highresolution echography . J Clin Ultrasound, 1989, 17: 7779

    [7]Bauer JA, Sauer Th. Cutaneous 10 MHZ ultrasound B scan allows the quantita tive assessment of burn depth. Burns, 1989, 15: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