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实验性临床研究
  • 第四章 实验性临床研究

    为了证实湿润暴露疗法理论的正确性,我们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了抗感染,促使烧伤组织血循环恢复。促进创面愈合三方面的实验性临床验证。给临床研究及使用打下了基础,提供了资料。实验证实,湿润暴露疗法的设计是合理的。实验性临床疗效是显著的。

    第一节抗感染作用的验证

    一、创面绿脓杆菌种植实验

    本实验采用绿脓杆菌种植于动物烫伤创面上,导致感染的方法。验证湿润暴露疗法的实际创面抗 。感染能力。结果证明该疗法不但具有预防感染白能力,而且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取健康白色中龄豚鼠7只,性别体重不拘,背部化学脱毛,在两侧相同部位用试管法各烫伤直径2厘米深度创面(75O15秒)。然后随机一创面采用湿润暴露疗法,一创面行凡上林油纱包扎,伤后第三大,用取菌环,将绿脓杆菌(纯种)分别接种在已去排表皮的各烫伤创面上,而后备创面恢复原来的治疗,观察创面绿脓杆菌的感染情况。

    烫伤创面、两创面均行包扎疗法,于第三天,创面用以上方法接种绿脓杆菌,而后恢复治疗。隔三日见各创面绿脓杆菌感染,一创面继续用包扎疗法治疗,一创面改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观察各创面的变化。

    观察结果,包扎疗法组表现与实验相同。而改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创面其临床表现为:换用疗法的第一天创面绿色分泌物消失,创面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无出血。于第三天,创面感染控制,水肿减退,创面边缘有生机。第五天,创面表现同实验中的湿润暴露疗法创面表现,最后创面靠创缘上皮愈合。

    讨论

    绿脓杆菌是烧伤创面感染的一种最常见的细菌,也是引起全身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细菌。绿脓杆菌的感染特点主要是:有绿色分泌物,创面组织表现为侵袭性感染症状,创面无生机等。绿脓杆菌喜欢在潮湿的环境内生长繁殖,所以人们为了预防烧伤创面绿脓杆菌的感染,采用保持创面干燥的方法,阻止绿脓杆菌的繁殖。烧伤创面是良好的绿脓杆菌培养基,一旦细菌侵入,在局部繁殖使火并在血管周围里套袖状向深部扩散,易于侵入血液,导致脓毒血症和败血症。所以人们非常重视绿脓杆菌的感染,从而将控制绿脓杆菌感染的能力作为评价某一疗法的标准。

    本实验为了验证湿润暴露疗法的抗绿脓杆菌的能力,设计了深度创面的两种湿的环境,接种绿脓杆菌制作感染创面,然后再进行治疗。实验中的包扎创面其目的单纯保持创面潮湿,与湿润暴露疗法的湿润创面进行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虽然两种创面均为潮湿创面,适于已接种在创面坏死组织上的细菌生长繁殖。但两种创面的感染情况完全不同,包扎的湿性创面绿脓杆菌迅速生长繁殖,创面很快发展为侵袭性感染创百,而湿润暴露疗法创面,虽接种细菌,但未见绿脓杆菌生长繁殖的症状, 也未见细菌所致的侵袭性感染症状,创面预期愈合。实验事实,说明湿润暴露疗法的疗效与设计理论相符,不适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把握性的抗感染和预防感染的能力。实验2的结果更加证实了该疗法具有控制绿脓杆菌感染的能力。

    根据该实验结果和湿润暴露疗法的设计理论, 认为湿润暴露疗法的抗感染作用与以下因素有关。 (1)破坏了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绿脓杆菌易在潮湿的环境内生长,但不等于易在“湿润”的环境内生长。细菌生长繁殖,需要食物、水份、寄宿地,有氧或无氧条件,破坏其任何一种,均不利于细菌的繁殖生长,但在烧伤创面只要使创面潮湿就满足了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所以大多数学者都担心创面潮湿,时刻以干燥为抗感染的原则。而本实验结果却打破了这个结论,为什么在湿的条件下,没有使细菌生长繁殖?这个问题用湿润暴露疗法的设计理论就可得到答案。即:A、创.N药物自动引流不利于细菌寄宿。B、药物亲脂性强,使细菌不能吸取组织食物水份。C、药物剂型引流通畅,降低细菌浓度。D、抗菌成份抑制或杀灭细菌,等。(2)阻断细菌食物和水份的供给。该疗法,其药物不含水份,亲脂性强, 故易于与创面组织结合,保护和隔离了创面,使细菌不易与组织接触。创面虽有水份渗出,但是由里向外转移,即使细菌吸取水份,则与水份一起排除 创面。(3)创面坏死组织的尽快液化排除也是抗感染作用的一个因素。等等。总之该实验初步证明,该疗法的理论设计是正确的,抗感染能力是较理想的。以实事说明湿的环境并不一定易于导致细菌感 染.有关机理的探讨有待进一步进行(本项实验手1981年10月进行于青医分院)。

    二 、创面活组织面计数的研究

    本实验通过检查创面下活组织的细茵含量的方法,验证湿润暴露疗法的局部实际抗感染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疗法在全疗程中,均有效地控制创面组织的细菌量在103/每克,具有较强的预防感染和抗感染能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

    取健康豚鼠28只,性别不拘,体重不拘,背部脱毛,随机用试管烫伤法在每侧背部各烫伤直径3 厘米的全厚皮坏死创面,随机每侧标记空白暴露治疗组(称对照组)和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组(称实验组)。对照组创面保持清洁,任其自然愈合,实验组创面按湿润暴露疗法的治疗方法,保持创面湿润,外用湿润烧伤膏。28只动物分四批处死,每批7只,即:伤后第三天、第六天、第十天、第二十天,各处死 一批,取创面下活组织进行细菌计数检查,同时,取皮下正常组织作对照。

    创面下活组织摄取方法及细菌计数方法:动物断头处死后,无菌操作,将各创面表面用碘酒及酒精消毒,然后摄起创面,用无菌剪刀剪下创面部分的组织,不剪除深筋膜及肌肉组织,将剪下的创面皮肤在无菌巾上抹平,皮下面暴露。用无菌眼科剪,轻轻剪除皮下活组织,注意勿剪除创面坏死组织,然后将取下的活组织进行称量,研碎稀释。按一定浓度将稀释液接种及琼脂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恒温37℃),而后取出,统计细菌落数,计算细菌总数,即得每克组织的细菌计数。

    实验结果:

    两组创面均未见侵袭感染和一般感染症状

    讨论

    烧伤创面细菌检测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1)创面细菌培养。(2)定量全层烧伤创面细菌个数。(3)焦树下活组织细菌计数。创面细菌培养的方法比较简单易行,但不能对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的存在提供确切的依据;定量全层烧伤创面细菌数的方法,在临床上有其局限性,在该课题的应用上无可比性。焦痂下活组织细菌计数方法,在临床上常对植皮的成败进行预测、是检测创面侵袭性感染的较理想方法,不少作者用于对创面脓毒症的早期诊断。

    Bharadulj Burns(1983)认为,若每克组织的细菌数大于 105,提示有创面脓毒症的存在,并发现在所有死于感染的病人中,每克组织的细菌数均大于1O8,其他作者也有同样的看法(Bobson Volence etal),故本实验采取了该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湿润暴露疗法创面下的活组织细菌量,在各期创面中均未超过103,且各期之间细菌量无明显差异,但高峰仍在创面排斥巨应期。而对照组创面,虽在临床观察中未见感染症状,但每克组织的细菌数自伤后开始逐渐上升,创面排斥期达高峰为105/ 克组织,与实验组创面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均与正常组织菌量对照,更说明,湿润暴露疗法具有明显的抗感染能力。

    湿润暴露疗法抗感染作用的分析

    烧伤创面的感染来源主要有:(1)创面下活组织寄宿菌;(2)烧伤组织;(3)外界污染;(4)血源性感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保持创面干燥环境 清洁或无菌就比保持创面潮湿环境感染率低。有些 人用保持创面潮湿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也是如此。所以建立了干燥创面是预防感染的法则,而潮湿是导致感染的因素。但本实验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结论,当然按一般规律,湿环境给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不能否认易于使细菌生长繁殖,但创面干燥促使组织坏死,给细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我们认为,潮湿的环境,如果用适当的方法控制适当的湿度,有利于组织的恢复。增强了抗感染的基础能力,反而使感染率降低。再者导致创面感染的因素很多,在考虑保持环境清洁的同时必须考虑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保持创面干燥结痂,痴下引流不畅,细菌寄宿,增加了其它因素感染的机会。这也是临床都已公认的难题。结果创面单纯保持湿性,而不行其他有效的方法,则更易于感染。而湿润暴露疗法也保持了创面湿润亏为何不但不引起感染,而且其创面下活组织细菌数非常明显地较干燥创面疗法减少呢?结合湿润暴露疗法设计理论,我们作如下分析:

    1.创面的湿润环境:课题提出的创面环境是保持创面组织“湿润”而不是“湿”。课题的“湿润”是利 用祖国医学的低熔点单软膏剂型保持的。剂型是由不含水分的植物油和蜂蜡组成,对皮肤及创面组织有较强的亲合力。这样就保持了烧伤组织不被渗出的水分直接浸债组织,混入水分内的细菌也就无法接触组织,真正达到创面润而不侵债。再者药物剂 型的物理变化,在创面形成液流,保障了保持组织基质的更新和带入有效的药物浓度。暴露用药的方式也是有利于保持创面湿润的主要措施。暴露创面可及时发现创面药物的需求情况,也可使已冲出药层的渗出物及时引流和发出。

    2.引流通畅与隔离作用。湿润暴露疗法,具有自动引流的功能,及时地将创面渗出物及液化物引流排出,破坏了细菌繁殖的环境和食物的供给,降低了细菌的浓度,有效地阻止了细菌的繁殖和侵袭寄宿。中药湿润烧伤膏的剂型,有效地隔离了创面与外界级织与细菌的接触,起到了实际屏障作用。真正为创面提供了清洁“无菌”环境。

    3。药物成份及其他作用。湿润暴露疗法所用的药物是由各种含广而强的抗菌中药组成,对侵入创面的细菌和进入药物的细菌有较强的抗菌能力(详见药物研究),有力地配合了湿润暴露疗法抗菌作用。药物还具有增加局部血流,促进微循环恢复的作用和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这些都增强了局部抗感染能力。

    第二节对烧伤局部微循环的作用

    一、湿润器用疗法对鼠耳烫伤微循环的影响

    本实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5O倍,直接现察小白鼠耳烫伤后1小时内及72小时后的微循环变化,结合伤区愈后情况,证明湿润暴露疗法具有促使烫伤微循环恢复和保护创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

    取中龄小白鼠7只,性别体重不拘,乙醚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小白鼠固定器内,暴露双侧耳部,放入60℃热水中,烫伤IO秒,尔后一耳行湿润暴露疗法,外涂不含中药成份的低熔点单软膏(称实验组)。一耳空白对照(称对照组),然后放置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透过固定器的有机玻璃,直接观察两耳中部与末梢伤区徽血管的变化,每只耳分耳廓中心和中心线末梢两个观察区。

    观察结果

    伤后1小时内观察

    空白对照组:伤后两区徽血管收缩,血流动的毛细血管较少,1O分钟后,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快,其毛细血管血流者增多。多数呈多细胞流动。30分钟后,上述症状加重,组织开始水肿,模糊不清。

    湿润暴露疗法组;伤后1O分钟同空白对照组,30分钟后,微血管扩张减弱。血流增快,真毛细血管较多,呈单细胞流动者占多数。1小时后。仍可观察到微血管的血流,逐渐见组织水肿,模糊不清。

    伤后第三天:

    两组创面水肿消退,透光可见微血化观察如下,空白对照组;创面干燥,末梢微血管大部分淤滞,流动的真毛细血管极少。中心部微血管扩张,血流较快,呈混流。

    湿润暴露治疗组:创面湿润,末梢微血管大部分流动,呈线流者占多数,速度尚可,流动的真毛细血管较多。中心区徽血管血流正常,未见淤滞的微血管网,真毛细血管及血流健存

    愈合:

    全部实验烫伤创面,大都在伤后第十天“愈合”,空自治疗组:烫伤区、末梢部分有2例干性坏死脱落,全部伤区干性坏死者4例,1例伤区全部恢复。湿润暴露疗法组,1例全部伤区坏死,3例末梢 坏死,3例全部恢复。

    讨论

    本实验直接观察微血管的变化,对论证湿润暴露疗法有利于烫伤微循环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虽伤后1小时组织水肿中断了观察,但水肿消退后仍可补充观察,不足之处是,小白鼠耳,无皮下组织,两面烫伤后,组织水肿压迫微血管,加重损伤。但这更说明治疗方法的对微血管影响差别,从而更有说服力。

    烫伤微循环的变化

    兔耳开窗活体研究的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研究证明:皮肤65℃烫伤1分钟后,在局部微循环中常有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继而有微血栓形成,发生广泛血栓栓塞,微循环血流迅速停止,提出血栓形成是伤后微循环由血流淤滞发展到完全停止的重要原因。研究指出,皮肤烧伤微循环中血栓形成的发生与血流速度减慢,血管结构改变,血液浓缩及有形成分的聚集有关。本实验也观察到了以上微循环的某些变化。虽然在致伤时使用了60℃持续IO秒的烫伤,但因小白鼠耳两侧同时烫伤,其损伤程度通过愈合坏死情况,说明为深度损伤,所以也能导致微循环的直接损伤。实验中,伤后1小时内,空白对照组的创面微循环变化,首先为血管收缩,约1O——20分钟后变扩张、血流速度慢,而后组织逐渐水肿。而实验组,其早期变化与对照组相似,则10——20分钟后,微血管扩张未再继续,反而见收缩现象,同时血流速加快,组织水肿发生较慢,这些表现均说明紊乱的微循环向好处转化,或湿润暴露疗法阻止或减轻了创面的继续损伤。根据湿润暴露疗法的特点、我们认为:湿润降低了创面的张力,使水肿对微血管的压力减小,从而减轻了淤血程度。因为,在伤后1小时,创面组织内部没有化学物质的产生,虽然伤后组织水肿中断了创面微循环的观察,但水肿消退后,两组创面的微循环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差异。用50倍自然光学显微镜可清楚地看到,干燥空白治疗组创面、大部分微血管淤滞,其表现僵直,末梢区流动的真毛细血管极少,从而导致创面的坏死,仅留中心区少部分组织。而湿润暴露疗法组,大部分微血管健在,功能良好,原标记的微血管,由伤后的扩张,血流里混流,发展为现在的血管国缩,血流呈线流,流动的真毛细血管较多。特别是在末梢部位,与对照组差异更为显著,但仍可见散在的毛细血管内部血流停止,红色血栓堵塞,有的动物创面也见有微血管发生淤滞,但其愈后,伤处大部分未发展为坏死。这说明在水肿消退后,空白对照创面仍以烧伤的自然病理进程发展,但因创面大量水份蒸发,导致血液浓缩,更加重了微循环的淤滞程度,最后导致千性坏死、而湿润暴露治疗组,虽有微血管血栓栓塞,但末梢区仍有较多流动的真毛细血管,其栓塞的血管形态,表现为弯曲扩张,间断性栓塞。说明栓塞原因并非水分蒸发所致,可能与烧伤化学物质和血管结构发生了改变有关。因为在栓塞的较大微血管周围仍有流动的真毛血管,成活的微血管与栓塞的微血管在同一区内,尤其在末梢区真毛细血管的分布更为突出。两组愈后表明,湿润暴露疗法减轻了损伤,虽有坏死,但均表现在末梢区。

    总之,本实验设计不很精确(因条件限制),但可以证实湿润暴露疗法有利于烫伤微循的恢复,其作用机理与阻止水分过量蒸发有关,这与该疗法的理论设计是一致的、本实验可利用较精确的仪器重新验证。继续探讨湿润暴露疗法有利于烫伤微循环恢复的作用机理。

    二、湿润暴露疗法增加局部血流的实验

    本实验分不同时期取下烧伤创面组织.肉眼观察皮下血管的变化,结果表明,湿润暴露疗法具有增加局部血流的作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

    取中龄健康豚鼠1O只,性别体重不拘,背部两侧剃毛,随机分组,每组5只,用试管制伤法,在每侧背部烫伤全层皮损伤创面直径为2厘米,而后进行治疗。随机一创面行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称实验组),一创面空白对照(称对照组)。第一组于第1O 。天断头处死,第二组于第20天处死,将创面,皮肤 剪除,观察创面皮下组织及深筋膜表面的血管增生 情况,同时各组取肝脏肾脏作病理检查,另取正常 皮肤作对照(称正常组)。

    实验结果:

    第一组实验组:创面下皮下组织较多,以创面 区为中心,血管网较正常皮下组织为多,深筋膜见 少量且微细的以创面处为中心向四处放射状血管 网,5例创面相似,肝脏、肾脏病理检查无病理损伤。

    第二组对照组:创面下皮下组织较少,可透见黑色的焦痂,皮下组织可见增生的血管网,与正常组织相比,皮下组织略多,深筋膜未见增生的血管网。

    实验组:

    创面下皮下组织较第一层增厚,血循丰富,皮下血管网较多,并与深筋膜相连,深筋膜处血管也较多,与第一组比较血管网又增多。此期创面明显缩小。但尚未愈合,肝脏组织正常。

    对照组:创面下组织及血管校第一组无显著变化,且皮下组织更少,未见增生的血管网。此期创面仍保持焦痴状态,未见创面感染。肝肾病理检查正常。

    实验组皮下血管网的增生分布:增生的血管网由皮下及深筋膜从四周放射状集中于创面基底微小血管形态,因小动脉回缩不能看清,其可见血管排列有规律,血管清晰,无炎性肿胀及出血,皮下组织也无炎症反应。

    讨论

    1.实验设计论证:两种疗法的创面均为同体同程度损伤,有可比性,创面的深度均为全皮损伤,以示皮下组织的反应是合理的。直接取皮下活组织观察更为实际,提供了比较客观的资料,课题设计了肝肾病理的检查以示对全身的反应情况。

    2.烧伤及治疗对皮下血管网的影响

    早期皮下血管反应:烧伤损伤病理学分三个区带的变化,全皮热损伤的充血带位于皮下组织,故皮下组织在早期应示微血管充血扩张,但本实验的第一组组织检查是第10天,这一反应高峰已经越过,所以创面下组织血管网增多不是早期的烧伤反应,而是创面组织增生的反应,故实验中血管网的增多,证明是创面增生引起的。但对照组创面其增生的血管网极少,说明创面修复较慢。在皮下活组织的实体观察中发现,增生的血管网无炎性反应,其组织也无炎性反应及肿胀,说明增生的血管网也不是由创面感染引起,从而证实,湿润暴露疗法在伤后第十天已增加了局部流血。

    晚期血管反应:本实验选第ZO天取皮下组织观察,其理论根据是:按一般烧伤创面的愈合过程,皮下淤滞的血管网已经坏死。排除了淤滞带组织对创面皮下观察的影响。另在结痂创面,痂已排斥脱落。在湿润暴露疗法创面,坏死组织已液化排出,从而减少了创面坏死组织对创面的刺激。实验中发现两组创面均无感染症状。实验组创面近愈合,对照组创面也缩小,但痂尚未完全脱落。按一般规律两创面均处于愈合后期,其创面皮下组织应无多大差 异,结果见实验组创面下组织较厚,血循丰富。而对照组皮下组织却未见增厚,也未见增生的血管网。为了查明创面的愈合情况,我们将对照组创面焦痂揭下,发现仍有较大创面来愈。实验结果充分证实 了湿润暴露疗法具有增加局部血流的作用,从而使创面修复较快。

    3.对淤滞带组织的影响在第一组实验中,发现两组创面下组织均有增生的血管网。我们认为,这些血管网不能否认在实验组是已恢复的部分淤滞血管,因实验组的皮下组织较对照组为厚。作为同样的烧伤深度,在烧伤后1O天创面均处于开始修复阶段,其再生速度不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再者这残留的皮下组织不是新生的肉芽,而是原有的组织表现,所以,对照组淤滞组织坏死,残留恢复的血管网较少,皮下组织变薄,但这一推断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第三节减轻损伤,促进愈合

    一、干燥与湿润暴露疗法损伤程度的研究

    本实验在同体烫伤兔耳创面上采用干燥与湿润暴露两种疗法的治疗。观察了各创面坏死与恢复情况,结果说明湿润暴露疗法对创面有保护作用。 减轻水肿,减轻损伤。

    实验材料与方法

    选家兔10只,性别、体重、年龄不拘,将两耳1/ 3浸入70C热水中烫伤15秒,随机将同体两耳分为两组,保留表皮,一组行湿润暴露治疗,外用药为低熔点单软膏基质(称实验组),一组空白对照,任其自然干燥(称对照组),观察各创面的变化。

    讨论

    本实验虽然是大体观察,但实验结果,足以说明保持创面湿润减轻创面损伤。该实验为同体同程度创面,对比性较强。实验中发现,伤后48小时,两组创面水肿程度相同。但水肿消退实验组比对照组为快,说明实验组创面血循环能力较对照组为强。伤后第五天对照组创面干燥成痴,而实验组创面仍为湿性,随着病程的进展和水肿的消退,透光可见较大的血管网,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压迫法诊断血流情况,即压迫可见通管,如突然减压后原血管有血流充盈示为血流,如压迫后血管内血液无变化示为已淤滞的血管。这一指标,两组创面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创面保留了大量的有血流血管网,而对照组的血管网逐渐淤滞导致最后的全部坏死,这说明创面干燥脱水,加重了淤滞。实验中还以针刺创面边缘出血为指标,其目的,示踪末梢情况,结果告诉我们,两组疗法,末梢循环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保存时间较长,而对照组保存时间短。从以上两项指标可 以认为,保持创面湿润保护烧伤微循环,创面干燥 损伤了微循环。实验最终,对照组创面全部坏死,而 实验组创面少部分全部坏死,部分只有边缘坏死,所以肯定了保持创面湿润减轻创面损伤,是一个保护性治疗措施。干燥对烧伤创面的治疗是不利的,应该避免使用。

    二、湿润暴压疗法对创面愈合的作用研究

    本实验,通过测量烧伤深度创面的大小,结合愈合时间计算愈合速度的方法,验证了湿润暴露疗法促进创口愈合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湿润暴露疗法的设计理论是符合实验临床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

    选中龄豚鼠14只,性别体重不拘,两侧背部化学脱毛,随机分两组,每组7只,用试管烫伤法烫伤每侧背部,直径为2厘米创面(75℃、15秒),1小时后将同体两创面随机分组。第一组,一创面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一创面行空白暴露治疗。第二组,一 创面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一创面行包扎疗法治疗。

    治疗方法:湿润暴露疗法组(称实验组),用低熔点单软膏基质外涂保持湿润,包扎组(称包扎组)外敷低熔点单软膏基质包扎,每日换药一次。空白暴露组(称对照组),任其自然恢复。

    创面愈合检测方法:

    伤后第四天,测量各创面直径,分别记录数字。创面周围坏死区与正常区交界反应围的内缘为直径测量限。,测量直径、必须测一最大直径和测一最小直径。记录创面完全消失的天数。将创面直径和的1/2被愈合天数除,得出的商为创面的平均愈合速度。

    讨论

    1.实验设计论证

    本实验设计了同体对照法,选全皮坏死小创面,是为了排除异体差异和皮肤残存上皮修复的因素,从而保证了实验中不论用什么方法治疗,均以创缘组织上皮修复和创面基底肉芽组织为指标,从而获得上皮及上皮所依靠的皮下组织的修复能力。 实验中设计了创面直径的测量方法,是为了缩小制伤时和测量时创面变形的误差。选第四天测量创面直径是根据创面实际情况拟定的,因为在烫伤后第三天前,创面坏死区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的界限。第四天,如果是干燥性创面,伤区脱水明显凹陷于正确皮区,湿性创面可见较明显的炎性反应圈。实验统计方法设计了以平均愈合速度,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资料,以数字代替人的观察感觉,仅以天数计算是无意义的。如一个面积大的创面需要2O天愈合,一个面积小的创面也需要20天愈合,以天数计算就无可比性。所以本实验设计以平均每天创缘上皮的修复进度毫米数作比较,就有统计学意义。

    2.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

    根据实验观察,两组治疗的创面愈合速度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创面愈合与以下因素有关。(1)创面坏死组织是在本实验中影响愈合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可见:湿润暴露疗法保持创面湿润, 而后坏死组织液化排出,不阻限肉芽由创面基底长出平皮,有利于创缘创皮的漫延修复,所以愈合速度快。包扎组也因未使坏死组织干燥,而逐渐液化脱落,其愈合速度较干燥创面为快。一个全层坏死的干燥结痴创面,一般需3——4周才能自熔脱痂,坏死组织不脱落,肉芽组织就不能很好地填充创面, 创面没有肉芽组织、即使创缘上皮有良好的修复能 力,也不能覆盖创面,所以认为,坏死组织是影响创面愈合的主要因素,尽快清除坏死组织是促进愈合的关键。(2)创缘的收缩:任何一种创伤、创面伤后, 都具有自身的收缩能力,伤处,成肌纤维细胞急剧增多、再生,促进创面缩小。在本实验中则明显的看出,干燥创面的收缩较湿润创面的收缩明显。但伤后第五天统计的创面直径数字看,已成痂的创面再无明显的收缩能力,其早期收缩,可能与创面干燥固缩牵拉有关。因为当创面坏死组织与创缘自熔分离时,痂缘与创缘出现裂隙创面。但本实验因凭最终愈合速度,所以创面的收缩影响不大。(3)环境对 创面愈合的影响:创面病理学早已定论,湿润环境较干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愈合,本实验第一组结果,证明了这一作用。第二组实验,两创面均为湿性创面,但结果表示,湿润暴露疗法创面愈合速度快,说明始终保持创面适当湿度创面要比单纯保持创面湿的环境,创面的愈合为快。再者包扎疗法,由于每次换药的刺激也影响创面的愈合。

    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结果,本实验明确地告诉我们,尽快除去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湿润,减少创面刺激等均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湿润暴露疗法创面愈合速度已证实较干燥暴露创面和包扎治疗创面为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三、鼠烫伤创面积会的临床表现

    本实验对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各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愈合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获得了湿润暴露疗法理论设计临床前的医疗资料。

    实验材料与方法:

    取中龄白色豚鼠30只,性别体重不拘,背部化学脱毛,随机分3组,每组10只备用。

    烧伤创面的制作:用上盖多孔恒温箱,放水平盖口,将水加热至70C,然后在无麻醉下将豚鼠的各皮区放入温箱的一固定开口处(开口大小可任意控制,本实验开口为5厘米),使皮肤浸入热水中,以保持时间长短分组,第一组烫伤10秒,称浅度烧伤组;第二组烫伤15秒,称中度烧伤组;第三组烫 。伤20秒,称深度烧伤组。三组创面伤后1小时去掉 表皮,使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分别观察记录各创 面的变化。各组同时于第六天、第十天、第二十天取创面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临床观察:

    浅度烧伤:

    治疗后第一天,药物温化覆盖创面,逐渐可见有白色分泌物和水分透出药层,有的在药层下形成薄膜片,药物仍可温化咱动引流,保留薄膜,可见渗出物继续透出,第三天,创面渗出物与药物组成的薄膜约0.5毫米厚,仍有少量渗出物透出,该膜不再增厚,易于去掉。去掉薄膜的创面细润嫩,呈淡红色,继续用药,创面渗出物极少,不再成膜,随药物的引流而排出。不去掉薄膜者,创面无异常变化,仍有极少量渗出物透出薄膜药物引流。第五天薄膜自动脱落,见创面已表皮化,毛发长出,第七天创面愈合。

    中度烧伤:

    治疗后第一天,创面有少量渗出,创面由暗红色变白色,透过白色层,可见深部的淡红色。第三天前,可有少量渗出物,创面表面可形成与浅度创面同样的药薄膜,分泌物及时引流。三天后,见创面白色层开始液化,温化的药液逐渐变白色分泌物引流掉,揩去分泌物和药物,可见创面白色层变薄,10天左右,坏死层已液化排出,创面示淡红色,表面有少量分泌物。大约15天左右,创面基底平皮,渗出物极少。20天左右,创面愈合,无明显疤痕,但毛发较少,部分创面治疗后创面示白色,坏死层较厚,渗出极少。第四天左右,坏死层由表入里液化,液化物较多,与药物一起引流。第十天左右,创面坏死层液化尽完全。创面基底凹凸不平,呈肉芽组织状态。15天左右,创面向芽生长逐渐与皮相平。20天左右,创缘上皮漫延创面愈合,愈合后皮肤弹性差,为疤痕组织。

    深度烧伤:

    治疗后第一天。创面无渗出,药物与创面组织无液化物反应,药物湿化很少。第二天,尚见创面有少量液化状物。第四天,创面有少量白色分泌物与药物一起引流,10天左右,创面坏死层逐渐液化,创面与创缘并始分离。20天左右,创面基底出现肉芽组织,边缘上皮已向创面中心移动,肉芽创面仍有较多的分泌物流出,创面基底向芽组织生长平皮后不再继续外凸生长,创缘上皮继续向创面中心集中。30天左右,创面依靠创缘上皮覆盖,疤痕愈合。

    病理检查:

    中度烧伤:

    第六天,表皮缺如,真皮浅层组织坏死,真皮深层血管网扩张充血,毛发较少。

    第1O天,真皮表层组织(液化)湿性坏死,深层组织增生,残存毛发及腺体再生。

    第20天,创面有少量表皮组织,见少量较完全的腺体。

    深度创面:

    第六天,皮肤全层湿性坏死,皮下组织血管扩张。

    第十天,坏死层表层液化,深层是凝固性坏死。

    第二十天,创面为肉芽组织,无毛发、腺体,表面见散在的上皮。

    讨论

    由于传统治疗方法施行,在临床上不能直接观察创面的临床愈合情况。而在病理上也只有按传统的方法获取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们认为,行湿润 暴露疗法治疗创面,其临床愈合过程与传统的方法 不尽相同。其主要特点如下:

    1.浅度创面的愈合方式:

    实验中的浅度创面根据愈合属浅II度。伤后, 表皮去掉,行湿润暴露疗法,创面愈合有两种方式: 其一,创面渗出物与药物形成0.5毫米厚的白色薄软膜,该膜能透出创面分泌物及渗出物,膜与创面组织贴合紧密,掀起软膜,可见膜与创面之间清洁 无粘连,创面表面的微血管仍新鲜领动。于第五兀 创面渗出停止,薄膜脱落,创面随机愈合。其二,药物下,直接愈合,可以提前去掉薄膜直接用药。根据 实验结果,该疗法治疗浅II度烧伤,主要特点是:(1)保存毛发。(2)不影响皮肤分泌物的排出。(3)避免了创面干燥损伤。(4)愈合创面颜色、弹性较好。

    2.深度创面的愈合方式:

    深II度创面真皮坏死层团早期保持湿润,没有脱水干燥,故创面仍有少量渗出物,所以药物与分泌物也可形成薄软膜。第五天该膜自然脱落,也可与坏死组织一起液化。由此可判定,该软膜的形成与毕斯创百的渗出成份有关,因渗出期过后膜脱落,创面虽有分何物仅水再成膜,这说明早期渗出是血液中的液体成份。因药物不液化未变性的蛋白质(见药理:),所以形成膜,称休克期渗出膜。创面坏死组织通过液化方式。逐渐排出,残存的腺体细胞方可再生修复,使创面在药物下直接愈合,不受代谢产物的限制,是湿润暴露疗法的又一特点。

    II度创面皮肤全层坏死,创面无渗出,故无渗出膜形成。坏死组织在药物下,直接由表入里液化排出创面,同时肉芽组织再生充填创面在药物下由创缘上皮向创面中心漫延愈合,也是该疗法的特点,因此经过对II度创面的论述均结痴创面的变化为主。

    总之本实验通过临床观察,初步总结了湿润暴露疗法临床前应用的经验,关于人体烧伤创面的愈合观察有待进行。因动物的皮肤结构与人类不同, 所以本资料只能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