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NGMIDDLE AND SMALL AREA BURNS
编辑部:
本人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2年第 1 期上看到《问题》一文后,深有感触。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来使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特别是中小面积烧伤,早在1989年就有2076例临床治疗的报道[1],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该疗法及MEBO已日趋成熟,并列为卫生部1991年十项重大科技推广项g之一‘’‘。既然(( 题》一文提出问题,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分析和讨论,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其主要论点有三: 1.MEeq无抑菌作用》2.浅度创面囵感染而加深; 3.深II度创面愈合后疾痕增生显著。我们试分析如下:
一、MEBO有无抑菌作用:首先我们从MEBO的理论设计谈起。MEBO是7种油性软膏,在皮温下既可液化半流状态,涂在烧伤创面后,可形自动作用流水线[3],使接触创面的药物与创面上的坏死组织,分泌物及细菌进行酶解、酸败、皂化等一系列反应后排出创面,而新的药物则继续作用,周而复始。由于创面产生了这样的环境而极不利于细菌的生长,从而产生了抑菌和杀菌的效果。而《问题》的作者使用培养皿做抑菌试验,这样就脱离了MEBO的设计理论与思想,忘却了MEBO在人体皮肤上才能发挥的作用,因而其试验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其试验结果也毫无意义。
二、钱度创面因感染而加深:单就这句话本身来讲是无可挑剔的。凡从事烧伤的医务人员都懂得这个道理。但《问题》一文是只涂抹了MEBO后浅度创面感染加深。这就得从MEBO的使用方法上谈起。首先在创面涂药0.8~lmm,徐药前不得使用乙醇、雷夫努尔、碘酒、紫汞等消毒剂,只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用药后要观察创面,由于烧伤创面深浅程度不一样,以及烧伤治疗过程中各时期创面情况不同,故涂药时间、涂药次数、徐药量的多少均有不同,但唯一客观的指标就是创面上有淡黄色分泌物时就进行涂药,涂药前一定要沾去淡黄色分泌物。而《问题》中说,每3~5小时徐药一次,这样做未免有些大机械了吧。就是用传统疗法(即干性疗法)也要视创面情况而决定换药时间和次数。况且 MEBO的使用也没有硬性规定换药的时间。我们从使用MEBO的4年中,尚未发现创面有加深的病例。当然,使用MEBO不当,就有创面加深的可能性,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点:1.使用MEBO后,两次涂药时间间隔太长;2.不注意观察创面或不会观察创面而延误用药(如病人自己涂药);3.徐药前使用 刺激性消毒剂,而徐药后使用干燥疗法,如用热风机或烤灯;4.徐药后使用不恰当的包扎疗法;5.孟加型涂药,即徐药前不清理创面分泌物;6、使用长清制药厂生产的假药。以上种种情况,均可使任何创面加深和感染。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用任何方法,任何药物治疗烧伤,只要有上述情况均可使创面加重加深。
三、深II区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显著:目前国际上治疗烧伤最主要的难题之一就是深II度烧伤治愈后的疤痕问题。这首先要弄清疤痕是怎样形成的。疤痕组织是人体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任何创伤的愈合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疤痕形成。也就是说疤痕是机体修复创伤的最终结果[4]。疤痕组织的形成及挛缩机制与上皮细胞、纤维组织的比例失调以及胶原纤维、毛细血管、皮肤附件等组织的排列形态发生变化有关。疤痕组织在病理组织上是一种血循不良,结构异常,神经分布错乱的不健全组织。而 MEBO的设计正是从组织的修复着眼,而改变创伤组织的异常修复。其制剂中有抑制胶原纤维过度增生,促进上皮生长的药物成份,从而使上皮细胞与胶原纤维的比例接近或达到正常皮肤的结构[5],以达到深II创面愈合后不留疤痕或少留疤痕的目的。从临床上来看凡正确使用MEBO及时治疗的深II度烧伤一般可不留疤痕,并不象《问题》一文中说的:“深II度创面愈合后很痕增生显著”。究其原因,还是使用MEBO不当造成的。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问题》一文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片面比以及在使用MEBO上的不合理性。这说明《问题》一文的作者对湿润暴露疗法没有完全的理解及正确掌握。
诚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也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去看待一切事物,当然也包括湿润暴露疗法这一新的技术。该技术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并有大量的临床资料已证实该疗法的先进性,实用性及易普及性,国外烧伤界也对该疗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在使用 MEBO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解决。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我们要有勇气去接纳它,承认它,掌握和使用它,并在此过程中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这是历史前进的必然,对于烧伤领域里的新生事物不也是这样吗?望烧伤界的各级同仁,为共同研究和发展我国的烧伤医学而努力吧!
徐州审第三人民医院烧伤科
刘林
199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