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疤痕头皮角一例报告
  • ONE CASE OF BURN SCAR SCALP CUTANEOUS HORN

    杨顺炳 杨文钦等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一例女性患者。头顶部长角状物逐渐增长两年余。该患者一岁半时头部曾被烧伤,疤痕愈合,无头发生长,擦伤与搔抓易致溃疡且经久不愈。1980年疤痕正中生一玉米粒大硬物,1982年生长迅速。入院检查头顶疤痕面积16X17cm厘米,无头发生长,中心区有一突起物高7.5厘米,基底周长18厘米,是暗黑色,表面纵行致,质硬。不能移动,皮角与颅骨骨质相连(照像证实)。手术切除后,可见肿物不向颅骨侵及,切除皮角长7.5厘米,重106克,病理报告为头顶部皮角。

    患者吴端容,女,42岁,侗族,已婚,农民,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打寨乡人。头顶部角状物逐渐增长二年余。于1982年8月17日入院。

    患者于一岁半时头顶部皮肤被火烧伤自用草药外敷治疗,一年左右疤痕愈合,疤痕区无头发生长,擦伤与搔抓易溃烂并经久不愈。1980年5月,头顶部烧伤疤痕正中区长出一玉米粒大小的硬物,痒而不痛,常搔抓,未介意,逐渐增粗长高。1982年春节后增长速度迅速,不留心碰撞肿物则有难忍的头痛及眼花。

    患者平素体健,从事农业劳动。无烟酒嗜好。近亲血缘无此病史。

    体查:一般情况好。巩膜无黄染。五官端正。体表无肿大淋巴结。头颅大小正常,头顶部疤痕面积16X17厘米,疤痕与颅骨紧贴,无头发,疤痕周围头发生长正常。头顶疤痕中心区有一突起物,高7.5 厘米,基底周长18厘米,椭圆形,似钟乳石状,呈暗黑灰色,表面有纵行沟纹,似风化岩样,质坚硬。基底部固定不能推移,推摇可引起头痛眼花。肿物无痛觉,触觉及温觉(附图了)。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脊柱四肢正常,无病理征。X线检查:心肺记正常,颅顶骨质内板正常,外板骨皮质缺损,皮角与颅骨骨质相连,显影密度不均,皮角密度低,中心有不规则条状裂隙阴影。

    手术所见: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头皮角切除,先于头角根部钻洞,表面硬中间软易穿入,洞孔无血液外溢。在头角根部切开疤痕组织,将皮角与颅骨组织离断,见皮角与颅骨紧贴,不向颅骨浸润,颅骨无骨质破坏,创面转移皮瓣覆盖及植皮。切除皮角长7.5厘米,重106克(附图二)。剖开皮角,全部为固态物,周边硬中间软,全层均可用刀切开,断面呈灰白色,结构致密,无血管腔(附图三)。湖南医科大学病理科报告:头顶部皮角。

    讨论

    一、皮角是一种罕见病,生长于头皮者名曰头皮角,亦称皮角。据报道[1]1830年,日本天保元年,发现一位四十岁的日本男子头上长有一对角,长在头顶后端两侧,每一支长约10厘米,角的前面又分生三对牙状的小角,最长的一支有手指头粗,好似一对庞角。解放前,我国东北也曾发现一位长角的男子,三岁开始长角。角长在头顶部的右侧,曾脱落,但仍保留有6厘米长的一支小角,角底的周围直径约3厘米。到四十岁多时,头顶部后左侧又长出一支角,这支角在他七十五岁时,竟长到26厘米长;角底周长达18厘米。1980年,江苏省太仓县双凤乡南村一位八十一岁妇女头顶右部长有十几厘米长的角,硬度与鹿角相仿。这支角长了近三十年, 锯过两次,锯而复生,锯时不痛。1978年头顶又生一角,长1厘米。1980年[2]河北省交河县南三里屯村,有位年龄八十八岁的老妇人赵李氏,头左右顶骨处鼓出两个对称的犄角,最大的左角达6厘米长。1980年[3],湖南省长沙县,一位七十四岁男性曹某,右侧头顶长一支角,基底部周径7、8厘米,皮角高6.5厘米,质地坚硬。以上5例头皮角,4例为非医学刊物以“头上长角的人”作为罕见奇闻报道,1例为医学杂志报道。对于头皮角的形成原因,无专题研究报告,一般认为,角化上皮异常增生是主要原因。

    二、本例头皮角,生长于烧伤疤痕区,以往报告的病例均无头皮疤痕这一特殊因素。可以认为,烧伤疤痕不能适应外环境,摩擦或搔抓反复形成溃疡会导致疤痕上皮的异常增长,因此,烧伤疤痕可能是本例产生皮角的重要原因。从报道中看到,皮角较多见于头顶部,对头顶部烧伤的正确治疗,避免在这部位形成易于反复发生溃疡的疤痕,对于预防头皮角的发生具有实际意义。实践证明,头皮烧伤后及时采用湿润暴露疗法,使深度创面能按生物规律再生修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疤痕形成,并对传统疗法形成的疤痕与溃疡宜尽早切除整形,使其不发生反复的溃疡创面,对于预防新生物皮角的发生应是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秋辑,头上长角的人,化石,1980;3:4及封三

    2、薛惠栋,头上长角的人,科学实验,1980;8:35。

    3、何锐,头皮角一例报告,湖南医药杂志,1981;3: 42。

    作者单位:湖南新晃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