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IST BURN OINTMENT TREATING INFECTED WOUNDS
林增亚 刘凤春
1989年5月至10月收治烧烫伤感染性创面26例,运用湿润烧伤膏,行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取得了全部治愈的效果。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小儿7例,成人17例,老年2例。烧烫伤感染创面最大面积13%,最小面积1%,平均面积4.82%;治愈时间:最长42天,最短12天,平均22天。
方法
1.一律采用湿润烧伤膏,行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入院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再用无菌干棉球蘸干,用无菌压舌板倾斜15度将湿润烧伤膏均匀的涂于创面约1毫米厚。每4小时涂药1次。在涂新药前,将上次药液连同其液化物、分泌物轻轻刮掉,然后涂上新药,如脓痂松动,可以清除,注意避免伤及正常组织。照此法继续涂药治疗,直至痊愈为止。
2.细菌检出方法,无菌操作,用无菌棉签取创面分泌物,接种于血平板培养基,18至24小时观察结果。通过生化、血清学鉴定细菌种类。分别检出细菌见表:
![]() |
典型病例
孙某,男,45岁,左下肢烧伤12天,曾用猪油等外涂无效,且发生感染,收入院治疗。
检查:体温37.5℃,左下肢烧伤面积6%,创面的1/3约有3毫米厚黑绿色脓痂覆盖,痂下积有黄绿色脓液,其余为溃疡创面。表现为侵袭性感染症状、无生机。创面周围红肿、触痛。诊断:左下肢烧伤感染。
治疗:用无菌干棉球蘸干创面脓液、药液及水分,整个创面外涂湿润烧伤膏1毫米厚,每4小时涂1次。不用任何口服、肌注、静点抗菌药。治疗第5天,体温36.9℃,脓痂已变为黄白色,分泌物亦无绿色存在。第7天,脓痴松动,将其脓痂消除,创面凹于皮面,继续照上法治疗。第12天,创面液化物减少,基底红润,肉芽生长良好。第18天,创面逐渐平皮,可见散在的白色皮钉,创缘上度明显向创面中心蔓延。第26天,创面上皮化而愈合,患者完全康复。随访两个月,疤痕较薄而软,功能正常。
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于入院后第1、4、7、10天分别进行了细菌检查。证明该患者创面系绿脓杆菌、金葡菌、大肠杆菌及其它细菌综合感染,其检菌结果证实细菌种类、数目逐日减少,第4次检苗已无绿脓杆菌生长,创面红润、生机良好。
讨论与结果
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加之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大量体液及蛋白渗出,又由于烧伤创面的组织坏死,造成烧伤创面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基地,因此烧伤创面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其感染是不鲜见的。
绿脓杆菌是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的菌种。其感染特点主要是:有绿色分泌物,创面组织表现为侵袭性感染症状,创面无生机等。该菌在潮湿的环境内生长繁殖迅速,一旦该菌侵人烧伤创面,不仅在局部繁殖很快,且在血管周围呈套袖状向深部扩散,易于侵入血液,导致脓毒症和败血症。
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对烧伤感染创面,单纯使用湿润烧伤膏,行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其疗效可靠。湿润烧伤膏是纯中药组成的低熔点单软膏剂型。药膏涂于创面呈两层分布,形成一个自动引流的液流循环,既能使坏死组织由表入里液化并自动排出创面,又使创面经常有治疗所需药物浓度的供应。药物亲脂性保护了组织。它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功效。其活血化瘀作用,能预防血栓,抗血小板凝集,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利养料和氧气的供应,促进细胞再生;其清热解毒作用,具有可靠的预防和抗感染能力,清除病灶,为创面修复创造条件;其去腐生肌作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间生态组织,促进肌层肉芽组织及上皮细胞的再生。经4次细菌检查证明,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的创面。经治疗细菌种类及检出率逐日减少,说明该药破坏了细菌寄宿繁殖的环境,有较强的杀菌抑菌能力。由于药膏隔离创面,更有防止再感染的作用。另外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来看,该药增加局部及全身免疫的能力,对创面愈合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该药膏治疗烧伤感染创面,具有方法简便,患者无痛苦,疗效确切的特点,且对治疗环境不必严格要求,实为我国医学又一新的科研成果。
林增亚: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中医院
刘凤春:盘锦市大洼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