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创面的临床诊断及临床记录
  • CLINICAL DIAGNOSIS AND RECORD OF BURN WOUNDS

    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临床部

    一、烧伤深度的临床诊断

    由于烧伤一惯使用暴露结痂、包扎等治疗,使烧伤创面伤后第二天开始不能被肉眼观察。人们见到的只是创面的痂皮、敷料。所以创面深度的诊断难以判断准确。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均发明了不少的诊断仪器。但诊断准确率仍低于临床医师的经验。利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由于创面愈合的全过程始终暴露于肉眼观察之下,临床医师每时每刻都能观察到创面的变化,给创面深度的诊断创造了客观条件。根据烧伤伤区病理变化及临床观察特点。我们将湿润暴露疗法的烧伤深度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I度烧伤

    I度烧伤临床诊断与传统疗法一致。早期皮肤发红、疼痛、无水泡。轻微肿胀。约3天后烧伤的表皮浅层上皮脱落愈合。在临床上一般不作烧伤面积计算。不论用什么疗法均能直接愈合。从病理角度讲,皮肤仅受热刺激,表皮结构未遭破坏,更无淤滞组织。I度烧伤后立即行湿润暴露疗法。发红的皮肤第二天会恢复正常。疼痛即刻解除。已破坏的表皮浅层上皮随药物的创面代谢脱落。病人全身无反应。

    Ⅱ度烧伤

    Ⅱ度烧伤病理变化最复杂,临床发病率最高。治疗困难最大,病人最痛苦。因为Ⅱ度烧伤真皮内的微循环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渗出、淤滞损伤,使真皮组织发生进行性坏死,加深损伤。Ⅱ度烧伤使人的皮肤屏障遭到破坏,导致全身的一系列变化反应和招致感染等。Ⅱ度烧伤因皮肤上皮组织严重损伤。如处理不当导致疤痕愈合,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

    临床上,Ⅱ度烧伤诊断并不难。但Ⅱ度烧伤的各级划分早期难以分清,特别是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只能隔皮“猜瓜”,单凭经验,如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其诊断依据较多。

    浅Ⅱ度烧伤

    烫伤创面:伤后2小时内皮肤表皮颜色无明显改变,见起有大小不等的水泡,泡皮较薄,泡皮脱落处见皮肤组织湿润。微红,渗出,弹性良好。痛觉敏感,汗毛直立。拨之疼痛敏锐,创面平皮。约2小时后见创面渗液增多,肿胀。伤及面部,肿胀更甚。创面逐渐变红润。48小时后水肿开始消退,渗液减少,第四天后,见创面表皮层增厚,约第六天创面愈合。烧伤创面根据火焰原因的不同而有差异,如是煤气烧伤,皮肤表皮层呈暗色。火焰烧伤的共同特点是,创面较烫伤创面干燥,去掉表皮水泡的创面示暗红色,其原因是火焰烧伤创面伤时严重脱水所致。但其病理变化与烫伤相同。

    深Ⅱ度烧伤,临床上的深Ⅱ度创面多为两型,即损及真皮乳头层的为深Ⅱ度浅型。损及真皮网状层的为深Ⅱ度深型。深Ⅱ度烧伤与浅Ⅱ度烧伤早期鉴别诊断要点:在于创面真皮是否存有坏死层,浅Ⅱ度创面真皮无淤滞或坏死层,深Ⅱ度创面真皮存有坏死层和淤滞带组织。故在治疗过程中,浅Ⅱ度创面无坏死组织液化物,深Ⅱ度创面则有大量的坏死组织液化物,直至创面基底平皮近愈合,液化物方可消失。

    深Ⅱ度浅型创面的临床诊断。

    创面早期表现与浅Ⅱ度相似。但烫伤创面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如泡皮脱落。真皮组织示苍白色。 渗出较多。创面弹性良好。24小时后见苍白色的创面上出现密集的红色小点,真皮表层呈半透明烫伤疼痛尚敏感。拔毛试验阳性,渗出期过后,创面示白里透红,真皮表层开始液化,创面基底随液化凹于皮面。10天左右,液化物减少。创面平皮生长。 15天左右,创面愈合,无疤痕,色素暂时减少。约 1个月皮色正常。烧伤创面,早期见表皮暗黑。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去掉腐皮或泡皮、真皮示红白相间、有渗出;疼痛敏感。汗毛消失。针刺试验,疼痛反应敏感。渗出期过后,创面白里透红,与烫伤创面相同。

    深Ⅱ度深型创面的临床诊断。

    烧伤早期一般无水泡或出现较迟的小水泡。烫伤创面,表皮无水泡型与真皮分离。附着于真皮上。火焰烧伤创面,表皮多呈黑色碳化物,创面显干性,针刺或拔毛疼觉迟钝。有的病人创面一过性疼觉消失。如处理不当,疼觉将持续消失或迟钝,去掉腐皮见创面苍白,呈皮革样或隐约可见深部红色斑点,创面渗出较少。渗出期过后,创面坏死层开始液化。创面基底明显凹干皮面。约25~28天,创面平皮愈合,一般无疤痕,但色素不均或缺乏。有的病人色素过多。

    Ⅲ度烧伤

    Ⅲ度烧伤诊断较Ⅱ度烧伤为易,一般的,烫伤创面为湿性苍白无血循的创面,疼痛消失或由迟钝发展为消失,几乎无渗出。火焰烧伤多示表皮碳化或表皮碳化后与真皮“粘”连,创面凹于皮面,疼痛消失。渗出期创面无渗出。行湿润暴露疗法创面可见极少量渗出物,渗出期过后,创面坏死组织开始液化,但液化速度较深Ⅱ度烧伤慢得多,约1.5~20天,创面坏死层液化完全,创面示肉芽组织。如创面面积较小(D<18cm)尚能自愈。留有疤痕,如面积较大,需植皮治疗。Ⅲ度烧伤在儿童早期多示黑里通红的颜色。但是,在临床上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难易将创面的深度判断准确。特别是深Ⅱ度创面与Ⅲ度创面的划分,故只能大体估计。

    “烧伤创面深度判断三度四分法”的病理学基础。

    I度烧伤:只损伤表皮层浅表上皮部分,不起水泡,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因而伤区短时间发红。疼痛明显。这是因为疼痛感觉神经末梢的功能仍然存在,在受到热损伤后,组织,细胞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如激肽类的刺激所致。I度烧伤愈合无疤痕。如用传统疗法治疗。存有不同程度的色素增加。但经数月即可逐渐消退,皮肤恢复正常。如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愈后半月皮肤恢复正常。

    Ⅱ度烧伤损及表皮层及真皮层,伤区湿润,形成水泡或易脱表皮,一般充血明显。如损及真皮层。由于真皮及其深部的组织水肿明显,则可因水肿对微循环血管的压迫而妨碍血液灌流,使伤区显得苍白。伤区疼痛剧烈,其机理与I度烧伤相同,Ⅱ度烧伤又划分为浅Ⅱ度及深Ⅱ度。浅Ⅱ度烧伤,有一些表皮向下延伸的钉足(乳头)顶端未被损及而残留下来,其中有表皮的基底层,亦即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再生互相连接成片而覆盖创面,使创面完全表皮化。深Ⅱ度烧伤:表皮全部被毁,只残存部分皮肤附件。即毛囊和汗腺的基部细胞。因为它们位于真皮的深部而可能幸免。依靠这些附件基部的残存细胞(具有表皮基底层细胞的性质和再生能力)分裂再生亦可覆盖创面。但如果用传统疗法。往往只能上皮化,且易感染加深。而用湿润暴露疗法仍可表皮化。但皮肤色素有不同的变化。

    Ⅲ度烧伤:全部表皮、真皮及真皮深层组织发生进行性淤滞坏死和直接热损发生凝固性坏死。坏死区无血流.呈苍白色。如干燥暴露至焦黑色硬痂。甚至碳化。在儿童常呈黑里透红的颜色。可能与儿童的组织水分含量较多,皮肤较薄有关,Ⅲ度烧伤伤区有时可见血栓栓塞的血管纹理。由于感觉神经末梢被毁,故伤区不痛。伤区底部与正常组织交界面有疼痛感觉,但较之皮肤疼痛感觉要迟钝。一般认为,Ⅲ度伤创面的自然覆盖过程只能依靠伤区边缘的健康上皮基底细胞分裂再生向中心扩展而愈合。这在小区域是可以的,而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最终要靠植皮或上皮细胞移植等技术方能覆盖愈合。但最近发现皮下脂肪中的汗腺上皮也完全可以能覆盖创面再生修复为表皮组织,故损伤深度达脂肪的Ⅲ度创面也有自愈的可能。

    不同原因的烧伤,其烧伤深度有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掌握好创面深度诊断技术就必须掌握各种烧伤的特点。如一个表面碳化的创面不一定就是Ⅲ度烧伤。而一个湿性的烫伤水泡创面则不一定不是Ⅲ度烧伤,一个成痂的酸烧伤创面要比一个未成痂且觉得损伤较轻的碱烧伤创面浅得多。

    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由于其治疗中,创面愈合的全过程全部暴露在肉眼观察之下,这就给创面深度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根据临床治疗观察,对烧伤创面深度的诊断应遵循以下原则:

    烧伤深度的划分

    根据皮肤组织学的特点,人们已习惯于按皮肤的解剖结构划分损伤深度。即:浅表烧伤,部分皮肤损伤;全皮损伤;按数字划分为三度。I度烧伤仅伤及表皮的表层细胞层。Ⅱ度烧伤伤及表皮基底层及真皮。Ⅲ度烧伤伤及皮下组织。但根据烧伤创面的表现及愈合。在3级划分的基础上应该对深度的划分更细一些。I度烧伤仍损伤及表皮浅层。Ⅱ度烧伤应根据皮肤的结构划分为三级。即:伤及表皮基底层。尚存有少部分基底层的为浅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为深Ⅱ度浅烧伤。伤及真皮网状层为深Ⅱ度深烧伤。其理论根据是:浅Ⅱ度烧伤,皮肤的微循环已受到损伤。但尚无淤滞带组织皮肤。皮肤结构大部保留。深Ⅱ度浅烧伤。皮肤微循环在真皮乳头层已发生淤滞。表皮结构已消失,但大部分皮肤附件保留。深Ⅱ度深烧伤,皮肤微循环淤滞损伤发生在真皮网状层。仅残留少部分皮肤附件。

    Ⅲ度烧伤,可划分为三级:Ⅲ度浅烧伤指真皮已全部坏死,浅表皮下组织尚有成活能力,且存有深居皮下组织中的少量汗腺上皮组织。Ⅲ度深烧伤是损及肌肉层的损伤。骨骼烧伤。损伤深度达骨骼。

    在临床治疗中常常发现一个创面明显示肉芽组织。但在肉芽组织中出现极少量散在的皮肤皮岛组织。故称混合度烧伤。

    二、临床观察记录

    I度烧伤:伤后皮肤充血示红色、轻度水肿、疼痛,治疗后,疼痛解除,水肿逐渐消失。3—5天后,表皮角化层脱落,恢复正常皮肤。

    浅Ⅱ度烧伤: 保留泡皮治疗:直接涂药,保持创面湿润,止痛、水泡放水。烧伤第三天后,坏死的表皮软化松动,有少量分泌物,第5—6天后,轻轻涂擦均可将腐皮去掉,创面表皮修复,毛发健存,继续保持湿润,无渗出物,创面由红变淡红,浅谈红,约过10天创面颜色接近肤色,无疤痕。

    去掉表皮治疗直接涂药,保持创面湿润,止痛,创面逐渐见药物温化,有液体透出药层,创面基底逐渐有白色物质沉积,逐渐增厚,而该沉积物停止增厚时约0.5毫米厚,其表面仍有少量白色分泌物透出。掀动沉积物,见已形成为薄软膜,膜下创面新鲜,皮肤微血管排丰富,薄膜与创面无粘连。第4—5天,该软膜自动脱落,创面示新鲜、淡红,已见表皮化,毛发健存,继续治疗。创面颜色由淡红变接近正常肤色,约过5—10天,创面颜色完全恢复,无疤痕。

    深Ⅱ度烧伤:

    深Ⅱ度烧伤根据损伤程度分浅、深两型。浅型创面真皮浅层苍白,毛细血管排镜下血循障碍,渗出较多,疼觉尚敏感或迟钝。深型创面,真皮浅层示皮革样,不见微血管排。深部毛囊血管充血,疼觉迟钝或不敏感。这两型损伤其临床愈合过程及愈合差异较大,其临床特征如下:

    深Ⅱ度浅型创面:去掉腐皮治疗后,创面有少量液体透出药层,创面基底,逐渐形成一层白色物质沉积,一般在两天内遮盖创面。该层沉积物仍有白色分泌物及水分透出,分泌物随药物排掉,水分在药层外蒸发,沉积物形成与浅II度创面相同的软薄膜,第4天,该膜停止增厚,膜外白色分泌物透出增加,随之第5—6天,该膜脱落,创面示苍白色,可透见深层血循及毛囊周围扩张的血管群。继续治疗。创面基底白色层由表入里液化,随药物排出。创面基底逐渐凹于皮面。毛囊仍保留呈粒状,毛囊中的毛发从根部断裂,毛囊的浅层随病程也有液化,使毛囊粒也凹于皮面,约在第10天后,创面基底白色坏死组织完全液化。毛囊粒开始向皮面生长,各毛囊粒之间组织逐渐填充四面,一般于第15天,毛囊平皮,毛发开始长出。毛囊间组织见毛囊上皮以白色薄层呈伪足状蔓延,各毛囊间组织形成表皮结构,创面愈合,无疤痕,大部分侧面肤色在3个月内恢复。少部分创面在半年内恢复,愈后皮肤结构较正常皮肤为厚、弹力差,一般随肤色恢复而变薄并恢复皮肤弹力。如在低位创面,如长期站立如下肢创面,因新生的血管网尚未退化到正常皮肤的数量和表皮层较薄,伤后1个月其皮肤示充血症状,但无肿胀,而后逐渐恢复无疤痕,毛发及汗腺皮脂腺开口存在,功能良好。

    深Ⅱ度深型创面:创面接受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后,第一天,有少量渗出,第二天,创面基底逐渐见类似软薄膜形成,仍有少量分泌物透出该膜。该软薄膜不象浅度创面那样,而该膜类似沉积物,可以用棉签沾去,于伤后第5—6天,尚能达到软薄膜的厚度,而后,该类似膜物不再增厚,大部分创面可自行脱落,部分创面仍贴敷在创面上,掀起该薄膜可见创面坏死层新鲜,为苍白色,不能透视深部的血管网也见不到充血的毛囊血管丛,一般在第五天创面坏花层开始液化,未脱落的软膜与液化物一起排出创面,于伤后第10天,创面坏死层液化物排出较多,创面基底较平坦,未见残留的毛囊,明显回于皮面,第10天后逐渐见创面基底有红色点状突起,凸于创面基底,随之创面基底逐渐平皮生长,红色突起的点状组织,10倍放大可见它为深部充血的毛囊根部,表面及四周为白色薄层组织,它的生长始终凸于创面基底,形成类似深Ⅱ度轻型创面的粒状结构,但这种结构稀疏排列不齐,一般在第10天,表现明显。创面基底尚有肉芽组织高起,第20天突起的毛囊平皮,肉芽组织随之平皮,而后见白色的上皮组织以毛囊状物为中心,以伪足状向四周肉芽组织蔓延,闭封创面,达到上皮化或表皮化。一般在25天左右愈合,愈合创面约半月见原毛囊状凸起区有毛发长出和有白色“脓性”小泡,去掉小泡见该处也有毛发长出,有的起有微粒水泡,可自行破溃。经观察该处为汗腺排出口。但愈合创面为花斑样疤痕组织或花班样色素沉着皮肤组织,或无明显疤痕的有毛发皮肤,在组织松软区3个月后新生的皮区稍增厚,但毛发及汗液排出均正常。l年后厚度变薄近似正常皮肤,在组织较实的区域无明显的皮肤增厚现象。毛发分布较少的区域,愈合创面色素多半消失,或减退,皮肤功能尚好。

    Ⅲ度烧伤创面:

    Ⅲ度烧伤,皮肤全层坏死,故治疗后创面在2天内无渗出,第三天开始见创面坏死层表面有白色液化物,第五天液化物开始增多。创面坏死层一般在伤后对天,完全液化。创面基底自第10天后逐渐向皮面凸起,创面肉芽化,临床上一部分肉芽创面由创面边缘上皮向中心漫延,使10X10厘米创面缩小1/2,而后上皮疤痕愈合;一部分创面在创缘上皮漫延的同时,创面肉穿组织表面出现散在的上皮点,上皮点逐渐扩散,互相融合,封闭创面,面积过大的创面,最后愈合因肉芽组织老化,上皮修复较难,故只需对创面向芽组织使加一定的压力便可自愈.在临床医疗中,我们收治了几例较大植皮后溃疡不愈创面,利用湿润暴露疗法尚能治愈。四肢烧伤往往是肢体的一面损伤较重,一面损伤较轻,所以在;临床上收治的这类病人均无一人行植皮,靠对面较浅残留的上皮组织覆盖。但电击伤较大面积时,或起过20X20厘米III度创面时尚需治疗一阶段时间后,在已缩小的创面上配合植皮治疗。

    电击伤创面:

    电击伤入口也是一较大的创面,如果伤口处在躯干考虑使用湿润暴露疗法。如是在四肢,截肢指征勉强,也应该使用该疗法保守治疗。根据临床经验,电击伤创面分两种方式。其一,封闭式创面,电击伤早期创面均很小,治疗后在10天内,创面由电击伤入口坏死区向同周扩大,全层皮肤坏死、液化,10天后创面扩大逐渐停止。创面液化向深部发展,大约在15天后,液化逐渐减少,第20天后创缘及创底见有新生的肉芽,一般电击伤,液化至深筋膜,有的可深及肌肉,第30天后创面肉芽修复加快,面积较小者50-60天靠创面上皮漫延愈合,面积较大者行植皮封闭创面。其二,开放式创面:该类创面多在烧伤时直接使皮肤及肌肉或骨组织爆炸烧伤。多数为深筋膜或骨骼暴露,该类创面治疗后,创面烧伤组织即刻液化,创缘扩大不明显,液化向深处发展,大约在20天,创面建立肉芽,面积小者多在50—70天,创面依靠创缘上皮漫延肉芽组织而愈合,面积较大者后期需植皮治疗。已暴露的骨骼,不需早期处理如后期肉芽组织不能遮盖,可以将不能遮盖处的骨组织去掉,以便于肉芽覆盖利于愈合和植皮,在治疗的暴露骨骼创面中,均未见骨髓炎发生。

    酸烧伤:一般酸烧伤创面,如接受治疗较早,创面无焦痂形成,其临床愈合过程与一般烧伤相同。如果是创面结痂后治疗,创面先脱痂。而后与一般创面相同,对某些侵袭破坏性酸类烧伤,尚无经验。

    碱烧伤:如早期治疗,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烧伤愈合过程相同,伤后几天进行该疗法的,则见创面先有豆腐渣样液化物,而后与一般烧伤创面愈合过程相同。

    酚烧伤:早期治疗,创面无痂皮形成,与一般烧伤创面类似。但渗液及分泌物及液化物为浅黄色。无中晚期治疗经验。

    三、讨论与论证

    烧伤创面在直观下是如何愈合的?从未见有人描述。因为现行的临床治疗法均将创面遮盖,如包扎疗法,创面被敷料遮盖;暴露疗法,创面被痂皮覆盖;植皮治疗创面被皮片覆盖等等。既使到后期的肉芽创面也仅能在换药时见到肉芽,所以以往的烧伤创面愈合,只能根据组织病理学的变化进展进行描述,但这些描述只能作为指导理论而不能作为临床治疗中的观察指标。而行湿润暴露疗法,则给人们提供了直观创面愈合的临床条件。从而也表达了湿润暴露疗法烧伤创面愈合的特征。

    传统疗法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研究指出,浅II度烧伤可在痂下由残留的表皮组织直接愈合,深II度创面,首先在坏死组织与成活组织交界处,出现一白细胞浸润带,而后残留的腺上皮,浅者在痂下沿浸润带向四周直接漫延,封闭创面,形成疤痕;深者上皮不易蔓延封闭创面,痂下自溶,出现开放的肉芽创面,也可能自愈,也可能靠植皮愈合。III度创面,因白细胞浸润带在皮下,无上皮或仅有极少量汗腺上皮,焦痂自溶,创面肉芽化靠植皮愈合。而湿润暴露疗法,在病理变化上有其特点:浅II度创面可直接在药层下由残留表皮基层细胞再生愈合,毛发健存.深II度创面,浅者在药层下,残存腺体腺上皮向创面平皮修复,腺体间组织随之修复,平皮后,腺上皮以表皮方式封闭创面而愈合,一般无疤痕。深者,生长方式如同浅层,但残留腺体及腺上皮较少,放创面只能部分表皮化,部分上皮化,形成花斑样的疤痕间皮肤组织。III度创面:肉芽创面平皮生长。部分残留的上皮细胞尚能在肉芽表面修复,部分靠创缘上皮蔓延,部分需植皮愈合。根据两种疗法的病理愈合特点和愈合恢复情况的比较,也需要我们重新论证什么疗法是较理想的疗法。

    浅II度烧伤创面:从临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肯定该疗法的愈合方式是正确的,浅II度烧伤,表皮大部分脱落,而真皮层无坏死组织,其毛囊及腺体开口仍保留。在药层下,腺体开口可自然开放,分泌物及渗出物能及时引流,所以不易招致感染,残留的表皮基底层又可在湿润的环境内,自然再生。按皮肤的结构特点修复,从而在短期内使皮肤修复较完全,同时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受限制,并能及时发现创面的变化。

    深II度创面:深II度创面的湿润暴露疗法临床愈合过程,是引起人们重视的。因它的愈后疤很少。减轻了损伤,在此对深II度创面愈合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论证其优越性。深II度轻型创面,早期因渗出膜的形成,保持了真皮浅层免受干燥损伤,和在药物的作用下,阻止了微循环的恶性损伤,同时创面仍有渗出物排除,可以推知,组织内的代谢产物,不致留在组织内,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真皮组织,所以在早期,真皮层浅层坏死组织未再继续加深。在创面液化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烧伤的腺体组织液化较慢,这是因为毛囊周围血循丰富,损伤轻,毛囊及腺体为上皮组织:既使坏死,其液化速度较真皮坏死的纤维组织为慢,所以出现腺体凸起的粒状创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修复过程。要知道烧伤损伤界面并非一平面,而是由于皮肤结构及耐热能力不同所致的凹凸不平的一个区带,这个特点,在包扎或暴露结痂疗法,由于痂皮及坏死的限制,被迫形成平面,而湿润暴露疗法,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创面组织,给创面修复奠定了基础。随创面的愈合,创面残留的腺体逐渐向皮面生长,同时腺体上皮间凹陷的纤维组织也向皮面生长,但慢于腺上皮组织,当腺上皮生长平皮后,停止生长,向四周蔓延覆盖刚平皮的纤维组织,而后覆盖的上皮层逐渐增厚变为表皮结构,愈后则无疤痕,这也就是认为深II度浅型创面无疤痕愈合的机理。这说明湿润暴露疗法有效地控制了纤维组织与上皮生长的比例。促进上皮生长,抑制了胶原生长,从而达到完全表皮化,因为腺体上皮及毛囊上皮组织是由表皮演化而生,具有表皮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表皮损伤后可以向表皮化再生修复,这一变化早已被病理学所证实。湿润暴露疗法,通过湿润舒展的环境,和抑制胶原过度再生,以及腺液引流保留腺口的特异性作用,保证了腺体上皮组织的表皮化正常修复,当腺体上皮再生修复平皮时,自然停止外凸生长,这也是皮肤病理修复的本能,有人认为皮肤组织修复具有自抑作用,但其机理不十分清楚。所以腺体上皮沿真皮纤维组织蔓延,在其上又形成表皮组织,从而达到完全皮肤再生修复。该疗法的引流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面残留的腺体组织仍有分泌功能,甚致分泌旺盛,而这些分泌物需要排出。湿润暴露疗法中的药物又能与腺液混合。使腺液始终不断地排出,迫使腺上皮顺引流窦道依附纤维组织再生修复为管形窦道。构成了腺体的排泄管。而这正常修复过程在干燥暴露结痂或包扎疗法中而被干扰了,造成腺液积留,继发感染,腺体不能按正常修复方式再生,故难以形成皮肤结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抑制了上皮组织的生长,(上皮细胞培养资料均证实),即使创面能上皮化,也只能在限制的范围内蔓延覆盖创面,形成疤痕组织。从血循微血管的再生方式分析,湿润暴露疗法创面的血管再生垂直于皮面,而其他疗法在不适当的压力下或限制下,使血管再生杂乱,不利于皮肤的修复。易加重疤痕。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湿润暴露疗法有利于皮肤的正常、自然、完整性修复。

    深II度深型(重型)创面:其临床愈合过程与浅型创面相似,但因损伤深度较深,残留的腺体较少,故不能达到完全表皮化,形成花斑样皮肤疤痕组织,或无明显疤痕的皮肤。

    III度创面:其湿润暴露疗法的临床特点是:尽快地将坏死组织液化,解除坏死层对成活组织再生的限制。促使创面肉穿化,以利于创缘上皮蔓延修复或植皮,临床愈合过程主要预防了III度创面痂下自溶所导致的感染,其另一愈后的有利因素,是在湿润环境中有利于创缘上皮的再生修复。但根据临床观察发现,III度创面修复后疤痕较少,如1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创面,最后所留疤痕为一条长5厘米、宽0.5一0.8厘米的疤痕,其机理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该疗法减少疤痕的另一重要作用。

    电击伤创面:

    电击伤是立体性烧伤,对于创面的形容常称为口小肚大的组织深度坏死性烧伤,在组织病理学研究上,已确认,电击伤组织多为间生态组织,深部损及肌肉、脂肪为进行性坏死,所以在临床主张早期切除,而湿润暴露疗法治疗虽经验不多,但我们认为,早期将创面开放,促使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尚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成活能力的组织,从而减轻了损伤。临床治疗中发现,有的创面待坏死组织液化后,肉芽从肌层生长良好,很快填充创面。创面小者通过创缘上皮蔓延尚能达到愈合,有些创面骨烧伤外露,但周围肉芽组织能逐渐将暴露的骨组织包 埋,有的靠近处上皮蔓延修复。有的需植皮,这一包骨作用机理不清,但临床上的确实对较小电击烧暴露骨组织的创面也是一种理想的疗法。

    酸烧伤创面:早期使用湿润暴露疗法,药物降低了酸的浓度,减轻和阻止了损伤,其创面表现与一般烧伤相同。

    碱烧伤创面:早期使用该疗法,阻止了碱对组织的继续损伤,使碱性物质及时引流排出创面,其创面愈合过程与一般烧伤相同,如较晚进行该疗法,创面已发生碱的皂化反应也能及时阻止,使创面变一般创面愈合。

    后期创面的愈合。

    临床上,有很多病例是经过其他方法治疗后再行该疗法治疗的,其临床愈合特点与直接接受该疗法不尽相同。因创面基底纤维组织增生,已建立基础,不易控制它的过度增长,上皮组织破坏严重,已失去了烧伤损伤应该存活的比例。故难以调节上皮与纤维组织的增生比例。但对深II度创面尚能愈合,不过愈合疤痕与其他疗法相似,残存在皮层内的腺体未能及时建立排泄“管道”,所以临床上患者奇痒等不适症状。这一予后事实,告诉我们,不适当的治疗方法对烧伤的愈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本文通过观察和论证,说明湿润暴露疗法是一种保护皮肤正常功能修复的疗法,是一种理想的疗法,也是直观研究创面愈合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临床疗法,它的出现将为烧伤局部治疗提供了有 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