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BO PROMOTED HEALING OFMASTOID OAVITY WHEN APPLIED AFTER OPERATION ON MIDDLE EAR
AND MASTOID
山东侨联医院(255O31)王卫国 许荣
[内容摘要] 本文作者将湿润烧伤药膏应用于耳外科领域,对30例行乳突根治术后的病人应用湿润烧伤膏。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药在促进米腔愈合减少术后细菌感染中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中耳乳突手术 湿润烧伤膏 乳突腔
乳突根治术是目前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规手术方法。为减少术后换药时间,避免感染,使术耳早日痊愈,临床上常规应用各种移植物及药物纱条,各有其优缺点。我们于1990年1月至1994年7月,将60例住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O例。A组为治疗组,应用湿润烧伤膏术后乳突腔换药。B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氯霉素纱条换药。经过临床观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左耳14例,右耳16例。20岁以下者8例,21~30岁8例,31~4O岁9例,41~50岁3例,51~60岁2例。骨疡型中耳炎1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17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者3年,最长者24年,平均13 年。手术类型:单纯乳突根治术11例,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19例。术前外耳道分泌物普通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玫瑰微球菌4例,催产克雷白氏菌2例,奇异变形杆菌6例,芳香产硷杆菌5例,聚团肠杆菌3例,不动杆菌1例,无菌生长3例。 对照组3O例。男20例,女10例。左耳12例,右耳18例。2O岁以下者7例,21~30岁9例,31—4O岁10例,41—5O岁2例,51—6O岁2例。骨疡型中耳炎15例,胆脂瘤型中耳炎1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者2年,最长者23年,平均12年。手术类型:单纯乳突根治术13例,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17例。术前外耳道分泌物普通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玫瑰微球菌5例,催产克雷白氏菌2例,奇异变形杆菌4例,芳香产硷杆菌4例,聚团肠杆菌3例,粪产硷杆菌2例,不动杆菌1例,无菌生长 2例。
2.手术方法与材料制备:(1)制备长的 0.5×0.8×5cm纱条数条,高压消毒后,于无菌状态下均匀混合湿润烧伤膏,备用。(2)所有手术均于局麻下进行。取耳内切口,常规术式完成乳突根治术,其中部分病例行鼓室成形术。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乳突腔,乳突腔内无需植皮,取湿润烧伤膏均匀涂于乳突腔创面,再取自备的湿润烧伤膏纱条填塞乳突腔。(3)术后5日抽出乳突腔填塞纱条,而后隔日用混有湿润烧伤膏的纱条换药。
3.疗效观察:治疗组,术后干耳时间:最短者18天,最长者27天,平均21.5天。鼓室成形的病例,术后语言听力较术前平均提高25dB。术后换药细菌培养:无菌生长27例;重形杆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对照组术后干耳时间:最短者21天,最长者45天,平均33天。鼓室成形术的病例, 术后语言听力较术前平均提高23.5dB。术后换药细菌培养:无菌生长1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 玫瑰微球菌1例;奇异变形杆菌5例;重形杆菌1 例。
二、讨论
采用乳实根治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近百年来均采用干燥疗法来促使其乳突腔的近快愈合。因此,以往耳科的工作者一直关注的是如何加速乳突腔结痴,减少渗出,避免感染。在临床上则采用多种不同的移植物来复盖乳突腔创面,以期达到加速结痴,减少渗出,避免感染的目的。却无人从改进使用药物,特别是传统的中药来促进乳突腔愈合这方面率进行研究。徐荣祥教授敢于向传统的干性医疗理论挑战,大胆的提出湿性烧伤医学的新理论,也恰恰应用于耳外科领域。我们采用湿润烧伤膏与其传统的疗法比较,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1、加速乳突脏愈合:乳突腔愈合的早期表现为一种无菌性的炎症反应,创面表面具有较多的渗出液,渗液中的纤维蛋白很快的就转变成固体状态的纤维蛋白原,结成网状。数日后,创面边缘的基底细胞层细胞首先开始向创面移动,复盖于创面周边,然后上皮细胞即开始增生,细胞分裂异常活跃,逐渐将创面复盖。当移动的上皮彼此相遇时则停止前进,细胞分裂停止,即所谓接触性抑制。此后上皮进一步分化,使上皮角化,完成乳突腔上皮化的全过程。湿润烧伤膏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去腐生肌的作用,可以促进上皮组织再生过程,特别是可以解除创面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在乳突腔愈合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期,可通过药膏的基质促 进惨液中的炎性组织水解及酶解,达到“去腐生肌” 的药效,加速乳突腔的愈合过程。
2.抗感染的能力:乳突根治术后由于不断的给乳突腔换药,致使乳突腔处于一个有茵的状态下,加之手术本身对病变处理的好坏,极易造成乳突腔细菌的感染,从而延误乳突腔的愈合。湿润烧伤膏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不使细菌过度生长,同时还能改善创面微循环,排除代谢产物。由于在乳突腔表面涂有湿润烧伤膏,使创面得到隔离保护,减少了创面感染的机会,同时由于药物的亲脂作用,有利于药物吸入和保护组织不受渗液侵渍。因此,本文治疗组的有菌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