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重烧伤后尿液pH变化的临床意义
  •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HANGES IN URINE pH VALUE AFTER SERIOUS BURN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医院烧伤科 黄书君 孟庆祥 任淑秀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20例严重烧伤,分别就伤后尿液PH变化与输入液体总量,NaHCO3 输入量,组织肿胀消退时间,伤情及复苏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严重烧伤后经过液体复苏,尿液由早期的酸性变为持续硷性伴有尿量的增加是临床上判定水肿液回吸收开始的可靠指标,对把握好水肿液回吸收期,防止内环境紊乱及早期败血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烧伤 硷性尿液

    严重烧伤病人早期尿量的变化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而尿液PH的变化虽已提出但至今仍被忽视[1]。本文通过对20例严重烧伤病人尿 液PH变化与水肿液回吸收的关系进行了临床观察及对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尿液由早期的酸性反应变为持续硷性反应伴有尿量的增加是临床上判定水肿液回吸收开始的可靠指标。

    临床资料与分析

    本组共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为65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X士SD]为40.75+16.10岁。烧伤总面积最大为87%,最小为52%,平均「XISD]为69.88+ 14.70%。III度烧伤面积最大为60%,最小为 5%,平均[X士SD]为34.25土17.21%。肾小管功能正常,钠分次排泄率(FENa)平均[X+SD」 为l.60土0.65。尿液PH>7.0即为硷性尿,持续 24小时以上者为持续硷性尿.本文分别就伤后尿液PH变化与输入液体总量,NaHCO3输入量,尿量、组织肿胀消退时间,伤情及复苏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尿液PH变化与水肿液回吸收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1.尿液PH变化与输入液体总量NaHCO3 输入量、尿量的关系:我们对本组20例烧伤患者在伤后72小时内不同时间的尿液pH变化,液体输入量,输入NaHCO3量和尿量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伤后第一个24小时内液体输入总量及输入 NaHCO3。量较多,但尿量偏少,且呈酸性反应,而在伤后第二个24小时以后液体输入总量及输入NaHCO3量明显递减,而尿量却明显递增,且呈硷性反应。这说明尿液的硷化与输入液体总量及输入硷性药物的多少并无明显关系,而与其病程相关。

    2.尿液pH变化与组织肿胀消退的关系:本组病例均有头面部及颈部烧伤,我们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测量头围或颈围,以观察组织肿胀开始消退的时间及相对应的尿PH变化见表2。结果表明:尿液由早期酸性变为持续硷性的时间均早于临床上组织肿胀消退开始的时间,平均为早[X士SD]为35.70士3.39小时。

    其结果说明:两组烧伤总面积的不同对尿液PH 无明显影响(P>0.05)。这与两组总面积相近有关。而见度烧伤面积的不同显著影响尿PH变化(P<O.05),说明见度烧伤面积越大,组织肿胀越重,水肿液回收也相对延迟。

    4.伤后复苏时间与尿PH的关系:将本组按伤后复苏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即<6小时、>6 小时,分别统计其尿液变为持续硷性的时间。见表4。结果表明及时复苏组(<6小时)硷性尿出现的时间早于延迟组(>6小时)。P<0.05。说明延迟复苏组织损伤加重,渗出多且持续时间延长,水肿液回吸收则延迟。

    讨论

    1.尿液PH变化与水肿液日吸收的关系:正常人尿液呈酸性反应,尿液的酸化是通过肾脏排泌固定酸来实现的。当任何原因使机体内固定酸的增与减均能影响尿液PH的变化。严重烧伤后由于热力、神经反射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2、3],血管内水份及钠离子等血浆成分渗入组织间像形成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导致烧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组织得不到有效氧合的血液灌注,组织缺氧,体内乳酸等固定酸产生增加,肾脏的灌流减少,抗利尿激素(ADH), 醛固酮分泌增加[2、3],肾脏增加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尿量明显变少,肾脏通过H+-Na+交换以排出更多的固定酸,同时增加对NaHCO3的重吸收,尿液PH降低呈酸性反应。在休克期虽经液体复苏,组织灌流有所改善,但尿量仍偏少呈酸性。在休克后期组织灌流的改善,固定酸产生减少,在伤后18~24小时后微血管功能逐渐恢复[5],积聚于组织间隙内的水及钠离子和 NaHCO3开始经淋巴系回吸收,肾脏则以多排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内过多的水份,此时的尿量并不因输入量的减少而减少,反而增加。此时体内的固定酸产生也减少,积聚于第三间隙的NaHCO3回吸收,肾小管H+-Na+交换降低,尿中固定酸排出减少,而Na3HCO3排出增加,尿液PH升高且呈硷性,并在尿量增加且呈持续硷性后平均(X士SD)35.70土3.39小时见到组织肿胀开始消退。这是因水肿液回吸收到一定程度时临床上才能见到组织肿胀消退。因此我们认为严重烧伤后经过液体复苏、尿液由早期酸性变为持续硷性伴有尿量增加是临床上判定水肿液回吸收开始的可靠指标。

    2.烧伤后尿液PH与硷性药物输入的关系: 在烧伤休克期输入平衡盐含有大量的NaHCO3, 但并没有改变尿液的酸性反应。本组个别病例在单位时间内试图输入多量的硷性药物以求硷化尿液,本组有2例5次,但只能使尿液PH一过性升高,但不超过7.0,平均持续时间(X士SD)为 3.20+0.60h。其原因在于休克期输入的 NaHCO3与体内固定酸缓冲或进入第三间隙,加之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尿液中NaHCO3极少,尿液PH呈酸性反应。而在水肿回吸收期虽输入硷性药物较少,但体内产酸减少,积聚于第三间隙内的NaHCO3回吸收,肾脏对NaHCO3重吸收减弱,尿液呈硷性。

    3.伤情与持续硷性尿出现时间的关系:本资料表明,出现持续硷性尿的时间与烧伤总面积无明显关菜,而与见度烧伤面积相关。烧伤面积越大,渗出量越多,但烧伤总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渗出量与烧伤总面积不一定呈线性关系[3],而见度烧伤面积和复苏时间的及时与否显著影响渗出总量及持续时间,进而影响尿液 PH。即III度烧伤面积、伤后复苏时间与出现持续硷性尿液的时间呈线性关系,说明见度烧伤面积越大,复苏时间延迟,组织损伤加重,渗出液量增多,持续时间延长,水肿液回吸收也相对延迟。

    严重烧伤后水肿液回吸收期是一复杂的病理过程,极易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和败血症等致命性并发症,给烧伤的救治增加困难,因此准确判定水肿液回吸收开始对指导临床治疗,把握好水肿液回吸收期,防止内环境紊乱及早期败血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临床观察与有关检验指标的统计分析提出:在严重烧伤后经过液体 ;复苏,尿液由早期的酸性反应变为持续硷性反应伴有尿量的增加是临床上判定水肿液回吸收开始的一个简易较为可靠的指标。

    参考文献

    [1]许丰勋等:烧伤早期尿液酸硷度变化的临床意义。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1978(3):41

    [2]陈玉林等:大鼠烧伤后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5:2(8):125

    [3]杨之俊等:烧伤治疗,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2—23

    [4]裘法祖等:外科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75

    [5]方之杨等:烧伤救治手册,第三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