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创病医学总论(一)
  • [摘要]本文论述了烧伤创疡医学的概念、历史背景、哲学理论体系。

    烧伤创疡医学按中国传统医学理、法、方、药辩证规律产生的新的医学体系,它以体表出现破溃性病变为分类学依据,建立了以烧伤、开放性创伤、体表溃疡、矫形四部类病症为主的创伤性和创伤整复医学。其治疗学基础为:立足用自然方式方法药品治疗疾病的本质性病变。其总体概念:凡是一切体表出现破溃的疾病均属烧伤创疡医学研究的范围。

    创疡医学的哲学理论体系由整体辩证系统和个体辩证系统组成,即由宏观的整体意识向着较 具体的方向发展,产生较具体的结论,完成了整体辩证。再将较具体的结论分解成多个个体,分别研究各个体的和各个体之间的规律性发展,总结出多个体的集中性规律,再向整体方向发展,从而完成了个体辩证。根据这个辩证体系已初步完成烧伤医学的变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还详细论述了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形成基础理论和临床学理论,提出了实现创面理想治疗方法的五项条件,即保持创面湿润而不浸溃;以液化方式由表入里的在创面排斥反应高潮之时排除坏死层;利用药物作用主动将创面组织中的排出物及时引流至创面外,达到组织通畅引流;在药物的作用下,保障持续恒定浓度的供给创面新鲜的药物;以液流和油层有效地隔离创面,一方面使创面中的排出物及时排出创面,一方面在保障不浸清创面的基础上隔绝空气及污物对创面的损伤。文章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该疗法的作用原理,通过临床实践验证,该疗法解决了烧伤界人士一直烦恼的创面治疗的几大技术难题:创面的疼痛;坏死组织的处理;痂下感染;引流不畅;深II度疤痕;瘀滞组织的进行性坏死;干燥损伤等。该疗法的设计立足于不受医疗环境条件的限制,故临床应用简单易行、经济。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学的研究逐步由宏观走向微观,而今又通过微观学的研究向宏观学发展,从而对疾病的认识形成了“整体与具体”相结合的辩证意识。在此意识的影响下,我们吸取祖国医学的哲学思想,经现代医学科技的研究论证,建立了“烧伤创疡医学”。

    一、概念

    “烧伤创疡医学”是由烧伤、开放性创伤、体表创面感染和溃疡及矫形四部类疾病构成的医学体系。其主要共性为:1、以体表症状或体征为特征;2.发病过程中具有创面的渗出、感染。溃疡等某些相似病理变化特点;3、具有破演性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的特征;4.具有结缔组织及上皮组织修复的共性。故其总体概念为:凡一切体表出现破溃性损伤的疾病均属“烧伤创疡医学”的研究范围。

    烧伤:烧伤是一切热损伤、化学灼伤及放射性灼伤的总称,与现代医学“烧伤”的概念相同,代表祖国医学所称的“烧伤、烫伤和火毒伤”等。

    创疡:“创疡”一词是根据疾病学的特点而命名的,它既不是现代医学所指的“创伤和溃⑤”或“创伤创面溃疡”;也不是祖国医学所称的“疮疡“。而是由“创”和“疡”类疾病构成的新的医学类别命名。在这里“创”表示开放性创伤,也就是说由创伤导致的以体表创面为特征的开放性创伤,如擦伤、撕脱伤、开放性骨折、刀伤等。“疡”在这里表示:不论什么原因导致体表出现的创面上发生的感染尽溃疡,而不是祖国传统医学著作中所称的“疮”或损”。祖国医学称的“疮”,实际上一种皮肤或软组织细菌性感染疾病,是否有破溃创面尚无明确的概念。有的著作中将“疡”与“疮”联用,称“疮疡”,说是“疮”发展到后期变破溃为“疡”的病变。作为“疡”,在祖国医学有关著作中,也没有明确的确定疾病类别的概念, 如明代王肯堂著的《疡医人其中将不是破溃性“疮”也包括在内,在内容上与历代传统医学“外科”著作相似,放历代医家称“疡医”为“外科”。所以祖国传统医学所称的“疡”与《烧伤创疡医学》中的“疡”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创疡”的“疡”泛指开放性创面发生的感染和溃疡,而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疡”其疾病范围较广,并非开放性创面发生的“疡”。所以用 “创疡”二字组合成医学新的名词组,明确了与“疮疡”二宇的区分。总之,“创疡”表示开放性创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开放性创面或体表创面发生的感染溃疡。

    “烧伤创疡医学”中的烧伤也具创疡的发病特性,为什么单独分类呢?其主要原因是:烧伤疾病 的发病,不单纯是局部创疡,它是以体表发病为先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既具有创伤和创疡的共同发病特性,又具有独立的由热损伤转变为创伤和创疡的个性。所以在该医学体系中作为单独分科研究更有利于创疡病的医疗。所以构成了“烧伤创疡医学”。

    二、疾病类别

    烧伤创疡学科中的疾病类别是根据病因划分的,涉及到的医学分科较多,主要为皮肤科、创伤外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为了便于研究和临床医疗,目前将烧伤创疡学科分为三大类,热损伤类;创伤类;溃疡类。

    热损伤类:

    烧烫伤:火焰和热的液体、蒸汽导致的热力损伤(包括呼吸道烧伤)。

    1.化学灼伤:由化学物质接触人体皮肤导致的损伤,如碱、酸、磷、酚等。

    2.电击伤:电弧火花、光的热损伤、电流接触人体对机体的直接损伤。

    3.火器伤:火器伤多指热金属物体对机体的物理损伤,如枪弹伤、烙伤、爆炸伤等。

    创伤类:

    1、皮肤的创伤性破溃损伤,如皮肤的擦伤、撕脱伤等。

    2、刀伤:各种程度的刀伤及刀伤引起的疾病。

    3、开放性创伤。

    4.矫形与美容:对创伤或烧伤及皮肤溃疡所引起的异常形态的矫正与美容。如疤痕的治疗,开放性骨折畸形愈合后的整复,面部美容等等。

    溃疡类:

    l、烧伤性与创伤性创面的感染和溃疡。

    2.皮肤病引起的创面感染和溃疡。

    3、由于外科治疗导致的创面感染和溃疡。

    4.由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创面溃疡,如开放性骨髓炎等。

    5、由内科疾病导致的体表创面及溃疡。

    6、由妇科疾病导致的创面及溃疡。

    7.由结核病导致的体表创面及溃疡。

    8.冻疮、冻伤、褥疮。

    9.五官科疾病引起的五官部位皮肤及粘膜的创面感染和溃疡。

    10.循环性体表创面及溃疡:由于周围血循环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体表创面及溃疡。

    11、外毒性体表创面及溃疡:由于动、植物毒素引起的体表创面及溃疡。

    12、放射性体表创面及溃疡:由于放射线引起 的体表急慢性创面和溃疡。

    13.性病性体表创面及溃疡。

    14、恶创疡:各种原因导致的创面发生的恶变。

    15、其他:如痔疮、过敏性皮肤溃疡、剥脱性皮炎等等。

    三、烧伤创病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作为“学术”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世界观,也是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客观意识所形成的思维范畴。“医学学术”就是人们对人体与疾病观的思维范畴。那么“烧伤创疡学术”就是人们对人体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容观意识反映,也就是说“烧伤创疡学术”是研究烧伤创疡疾病的发病和医疗的理论形态和理论体系。从发病学上讲,它是烧伤创疡疾病自然发病过程的真实记录,从治疗学上讲,它必须是立足于疾病发病本身过程的治疗和复原。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中国传统医学还是西方医学,研究“烧伤创疡”疾病的较系统学术尚未建立。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也定会有人驳斥以上结论。因为中国传统医学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著作中就对烧伤“疮疡”作了记述;西方医学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也早已对烧伤作了记载。这一点我们绝不否认,而且对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感到自豪。但是,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为现代医学时代的学术现况而感到遗憾,两千多年前医祖们是如此,而现代烧伤“疮疡”医学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l)中国传统医学烧伤“疮病”学术

    肯定地讲,中国传统医学从古到今有烧伤、“疮疡”学术。早在战国时期就知道用灌油治疗烧伤,虽然没有著作论述它的理论和作用原理,但它保护创面、止痛、创造一个湿润的环境,符合烧伤的发生发展规律,所以已经有了没有理论的烧伤治疗经验。但发展到现代化科学的今天,二千多年的历程,仍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甚则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祖国医学无理论的烧伤经验医学的轨道。让我们把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史分为几个阶段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葛洪《肘后备急方》(晋代)-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李迅《集验背疽方》(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南宋)。这一时期对烧伤和“疮疡”类疾病的学术处于经验治疗阶段,可以说其经验学术规律尚属正常。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南宋陈自明开始,对烧伤疮疡病的研究和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陈自明提出了对 痈疽的论治,从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首先他以《内经》病机十九条为旨,”指出疮疡诸病皆属心火,认为外科疮疡并非局部的病变,它的病机与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和寒热虚实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尤其重视整体概念,不主张单纯地采用局部攻毒,而应从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进行全面辩证。例如对痈疽未溃、脏腑蓄毒,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疽已溃,脏腑既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并指出“夫痈疽之源”,因于气或因于热,以仆管见,亦有因之膏梁房劳、金石等”。这些理论到目前尚没有人再提出。我 们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此研究认为:“痈疽未溃之前,属火毒阶段,即局部病态组织毛细血管高度炎性扩张状态,微生物菌群失调,毒素吸收全身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等,如用热药—具有扩血管、增加局部血流等易导致毒素扩散的药物等,可加剧炎性反应。所以陈氏用一句话真实地揭示了它的发病规律和治疗原则。“痈疽已溃,脏腑既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也就是说,当痈疽溃破时,正是痈疽炎性反应的高潮末期局部未破溃的组织由于强烈的炎性反 应,其生命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以致不能保障正常的代谢,特别是全身系统性变化。由于中毒反应、机体抵抗力低下。急需恢复由于中毒反应损失的免疫力。如果用冷性药—一即具有降低代谢的或减缓组织修复的药等,既不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恢复,也不利于溃烂创面的愈合。所以陈氏理论为“痈疽” 疾病的辩病医疗作了精辟的结论。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种系统治疗理论,那就是:“痈疽”疾患的发病具有两重性,“未溃属热,已溃属寒”,治疗学应该是:“未溃寒凉清火解毒,已溃则以温润补为则”。

    陈氏对外科的见解,对后世也很有影响,朱丹溪在陈氏的基础作《外科精要发挥》汪机的《外科理例》也多采用陈氏之说。薛立斋注《外科精要》对陈氏的评价甚为中肯,谓“虽以疡名其书,而其治法,固多合内外之道,如作汗、泄泻、炙法等论,诚有发《内经》之微旨”。可见陈氏对外科疾患的论治经验,也是足资后人借鉴的。在“疮疡”治疗取得重大成就后,人们开始对“疮疡”的整体治疗更为重视,15世纪末16世纪初,薛立斋著《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论疮疡当明本虚实》述之:“疮疡之证,有五善,有七恶,五善见三则控,七恶见四则危。夫善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便利调匀,脓溃肿消,水鲜不臭,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作气和平是也,此属腑证,病微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证,多因元气虚弱,或因脓出水多,气血亏损,或因汗不失宜,荣卫消铄,或因寒凉克代,气血不足,或因峻历之前,胃气受伤,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不可因其恶,遂弃而不治……”。较详细地阐述了“疮疡”内治原则及临床症状。

    17世纪以后,关于“疡医”外科著作较多,如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申斗恒的《外科启玄》、张景岳的《外科铃》王肯堂的《疡医准绳》等,虽各有特点,但均无《正宗》全面详尽。且有后学、有推崇、继承、发挥。清代顾世澄的《疡医大全》也有特点。吴师机的《理偷骄文》专述药膏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近代张山雷的《疡科纲要》著于1927年,内容简要,立论,辩证,用药,都有特色,总之,祖国医学历代医家对烧伤疮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也就是 说他们的研究多停留在经验阶段,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医学体系的研究均不完善,所以说历代中医的烧伤、疮疡学术尚未建立系统。

    进入本世纪50年代后,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下,人们试图对中医烧伤,疮疡医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没有按着祖国医学自己的理、法、方、药规律去发展,而是将西方现代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机械地生拉硬套,甚则编入教科书,其结果一方面使中医学的形象受损;另一方面歪曲中医理论规律。如烧伤医学的规律,按照历代中医学的观点,烧伤创面发病既有伤又有疮的病变,所以根据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理论规律辩证施治,其发病、病机、病证、医疗应该是:“烧伤是伤,伤则血瘀气滞,血瘀气滞则不通,不通则疼,不通则火毒,不通则湿积,湿积则变霉,霉则变腐。烧伤是疮,疮则腐肉脓血,易热毒炽盛八里,易溃烂不愈…”。 其治疗原则应该是:“活血化瘀治伤治痛;清热解毒,治毒祛湿;去腐生肌,治疮治疡,治腐治溃烂不愈。”可是有些人都不顾中医固有的学术思想,生搬硬套西医理论,西医在烧伤的研究中发现,创面潮湿易于感染不利于进行有计划的手术切除治疗,为此创立了干燥暴露疗法,或红外线照射疗法。他们也发明了利用中药较酸,苦味酸等收敛结痂剂治疗烧伤。为了打起中医的旗号,也编了一套中医的所谓理论,即,对烧伤创面的辩证施治:收敛止痛,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所抛出的这条原则,因编入了教科书,近几十年来一直“盛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条治则是否正确呢?从理论上,只要略懂中医理法方药哲学理论的人,就自然清楚:“收敛止痛与去腐生肌相对立;收敛与止痛相对立;收敛怎能生肌去腐。收敛是不通的,不通则痛,痛则加重损伤”。所以严重的违背了中医治疗学。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收敛止痛”的现代医学研究,报道较早的西方医学,在1940年对植物药(包括中草药)中具有收敛治疗烧伤作用的药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所含收敛成份—一鞣酸和苦味酸,一方面严重的加深损伤烧伤创面,另一方面易于吸收中毒。所以从那个时期至今,人们在呼吁禁止使用含鞣酸和苦味酸的植物药治疗烧伤。《中国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指出,凡是具有收敛作用的中草药,均含有读酸和苦味酸。近些年来,人们用鞣酸和苦味酸在烧伤病理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不仅使组织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而且使瘀滞带微循环发展为坏死,使深II度烧伤发展为III度创面。这些实验结果在国际上报道甚多,是烧伤医疗人员的警钟,从而导致西方医生一听见用含鞣质、苦味酸中草药治疗烧伤,就会立即回答:“太可怕了”。可是在我国的60年代、70年代甚则目前的不少大中小医院,均有用含鞋质药物治疗烧伤的事例,应该引起我们有关医务人员注意。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中医、西医教科书,也不负责任地编人上述治疗内容。我们的中医学教科书中,明明强调的是用中药软膏或其他中医疗法治疗烧伤创面,但却不折不扣地又将西医学用干燥暴露疗法治疗烧伤病人所总结出来的符合干燥暴露疗法规律的抗休克输液方案及公式写进书中。这岂不是“张冠李戴”吗!如果目前中医学没有总结出自己的输液公式,就暂时不写,什么时候获得临床成功了,什么时候再补上。 否则,这样不负责任地继续下去,既完全脱离了中医学的轨道,又可使成千上万的新一代医生带着我们的错误学术继续伤害无辜的烧伤患者。

    在“疮疡”的治疗上,近些年受西方医学及微生物学的影响,似乎凡是具有炎症和化脓症状的疾病,必须用抗菌药治疗,否则就束手无策,几乎完全进入了西医学领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医生,继续沿着中医学的轨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烧伤疮疡医学。但这些人也犯了一个“右”的错误,视前人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金科玉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烧伤疮疡医学的进展速度较慢。这一切均说明在祖国医学中有关烧伤疮疡疾病的研究没有系统化,更没有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烧伤创疡医学》体系更未创立。所以在祖国医学两千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烧伤创疡》医学学术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祖国医学宝库里的学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条件的今天发展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各国较统一的中国医学。因而《烧伤创疡医学》 的创立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2)西方医学对“烧伤、创疡”疾病的研究历史与现况

    西方医学对烧伤、创伤和溃疡治疗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著作中,但对烧伤创疡的学术研究和治疗学研究远较祖国医学落后,因西方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受比利时医生维萨里(1514—1564年)对肉体的研究和尸体解剖学的影响,使西方医学向着较具体的医学发展,虽然使西方医学由古代医学跨入了近代医学,但过于集中地研究局部,忽视了象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的六点具有整体意识的医学学说,即:第一、主张把医学和哲学相结合;第二、反对轻视理帷和经验主义;第三、要求医生首先考虑病人的“本质”、病人的“体格”以及用各种方法刺激机体的“自然能力”:第四、重视饮食在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五、要求医生精通医术;第六、重视病人的身体和病人的生活条件、周围环境等等。所以进入二十世纪之前,对烧伤创疡病的治疗既没有系统研究,也没有系统的治疗体系和哲学思想。均在对症地处理治疗烧伤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大量的创伤、烧伤病人的治疗开始了极端的重视,将烧伤和创伤作为彼此独立的学科进行了研究,首先在美国布鲁克陆军医疗中心组成了具有200余人的研究队伍。他首先将创伤植皮技术用于治疗烧伤。同时对烧伤病理学的研究取得进展,发现烧伤病理变化除组织的三个区带损伤外,还有伤区及非伤区微循环渗出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等。从而研究出抗休克的一系列治疗方案,一举突破了两千多年历史上治疗最大烧伤面积30%的水平,使烧伤治疗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随之人们又发现烧伤创面潮湿易于细菌繁殖感染,不利于切削痂植皮治疗烧伤,从而又产生了相应的有利于植皮和不易使细菌繁殖的“干燥暴露疗法”、“红外线疗法”、“烘干疗法”。一度在世界各国攻克了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难关。可是在60年代中叶,当人们看到被救活病人的残废形态时,不得不将重点转向对烧伤病理学与治疗学的重新研究。发现,促使创面干燥结痴的治疗方法加重损伤创面,呼吁尽量避免使用以上疗法治疗烧伤,改用早期切削痂植皮技术或不使创面干燥损伤加深的方法。但在当时病理学专家的意见未能引起各国医学界的注意。到70年代人们又转向用湿的方法治疗创面,其目的就是避免干燥损伤,但由于不能保障创面适度的湿润而失败。所以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烧伤的治疗仍处于停滞的外科学治疗阶段。从学术的角度讲,只有反映烧伤发病的理论而没有产生治疗烧伤的学术。也就是说,烧伤创面治疗学术目前在世界上仍是空白。如果分析一下烧伤治疗学状况,均会使人感到遗憾:烧伤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一直是符合烧伤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它始终客观地反应烧伤发病后的一系列变化,所以目前烧伤发病的学术水平应该说较为系统化,已形成了学术体系。但是,对烧伤创面的治疗却脱离了烧伤发病学的轨道。其结果只是治疗“烧伤病人”而没有治疗“烧伤”。所以也就没有产生烧伤治疗学术。因为烧伤发病来自于烧伤创面,不治疗烧伤创面组织,其有关系统的发病规律不能代表烧伤,从而导致了整个“系统学术”与烧伤学术脱离。对于以上评价有关医生不禁要“质问”目前我们的治疗均是从治疗烧伤创面 着手,不是治疗烧伤又是治疗什么呢?”以上结论性评价是就学术而言的,作为学术,是对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产生的思维范畴,否则就不是学术。目前西医疗法大体分以下几类:①干燥结痂疗法;②抗细菌感染疗法;③包扎疗法;④切削痂植皮疗法。其一、干燥结痂疗法本不是治疗学术。因烧伤创面的治疗必须是以再生修复为原则,所以干燥是生命的大敌,阻止侧面的修复,不能作治疗学术。只能说是 一种处理创面的方法。其二、抗细菌感染疗法。原则上讲,细菌分布于全身各部位,只有当居住和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易于产生菌群失调,导致细菌性破坏,引起感染损伤。很明显,抗菌疗法治疗的不是烧伤组织,而是烧伤组织引起的细菌过度繁殖导致的创面并发病。也就是说:抗菌治疗的对象是细菌,而不是烧伤的病理损伤变化。其三、包扎疗法。原则上讲,包扎是一种保护措施,但是烧伤的发病是一种体表立体性损伤,并不因保护而使其病理损伤的变化停止,所以没有治疗学术的意义。其四、切削痂植皮疗法。该疗法在它诞生时不是烧伤治疗方法,而是创伤外科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它是创伤外科学术,而不是烧伤治疗学术。如果分析该疗法的治疗过程,就更清楚了它的学术归类:烧伤创面如用切削痂植皮术治疗,其第一步是将烧伤组织切除,造成一个刀伤创面;第二步再用同体皮移植于刀伤创面上完成了治疗。很明显第一步是破坏烧伤创面,毫无治疗之行为。第二步治疗的是刀伤创面,与烧伤创面无关。所以切削痂植皮术是将一种创伤外科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烧伤病人,而没有治疗烧伤病。从而也不存在烧伤治疗学术。从以上分析给人们的明确概念就是:治疗烧伤创面的学术尚未产生,所以建立“烧伤创疡医学”更是必要的。

    四、烧伤创病医学的哲学理论体系

    烧伤创疡医学的理论体系,是按中国传统医学理、法、方、药的辩证规律所产生的。所以称“中国烧伤创疡医学”。也就是说,它是祖国医学20世纪80年代的医学。它不但继续沿中医学的轨道发展祖国医学,而且把现代医学技术及理论在“实践——翻译”的前提下融合于祖国医学,使祖国医学成为现代语言和现代化的理论。

    烧伤创疡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烧伤创疡医学理论体系由整体辩证系统和个体辩证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哲学思想,医学基础理论(理);根据疾病的症,以“理”为指导思想所产生的辩病辩证法则,也就是说对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变化规律的再认识的医学辩证法(法); 根据宏观得到的思想意识产生相应的符合发病规掉的“法”,建立相应的治疗原则(方);再根据以上总体规律产生不同的治疗措施(药)。即构成了烧伤创疡医学的正向体系,称之为整体辩证系统。

    整体辩证系统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一个从意识到实践的正向循环,最后以治病的疗效来验证该系统的正确性。因为疗效是一个不变的客观指标。无论科学水平多高和无论用那种方法治疗和对何种人治疗,疗效是客观的。但是,对疗效的评价和对疗效达到的水平则是一个多方位的问题,如创面疼痛这个病症,对它的治疗效果是止痛。“止痛”作为目的是共同的疗效,但什么样的止痛才是理想的?那么定会有人立 即回答:即刻止痛是理想的。那么也定会有人回答 即刻止痛不能盲目进行,应一方面要先分析病因,另一方面看.一下即刻止痛的措施对人体有无损害,还是查清原因在不损害机体的前提下止痛是合理的。如烧伤疼痛的止痛问题,有的方法即可止痛,但加深损伤了创面,这样的方法不是理想的,其疗效指标也无多大意义。所以同是一个“疗效”标准,其达到“疗效”标准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究竟那一种方法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还必须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所以则要求我们必须把获得的每个具体情况分解成多个因素,再向宏观的方向发展,看一下那一种措施最符合总体规律。何种方法符合总体规律的条件多,何种方法是理想的方法。比如,从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固定的,但对这个距离的计算,并非一种万有引力公式,所以要从多种公式中找出最简单最精确最适合计算人的条件的公式才是最理想的公式。再者,如由天津到北京120公里,可以乘飞机,也可以乘火车、汽车,也可以骑自行车等等用不同的交通方式到达。究竟何种交通方法到达北京是理想的,那要看你到北京所达到的目的和你本 人的条件。这就是由具体向整体转化的模式。在疾 病的辩往系统则要求:将由整体系统得来的具体结果,分解成多个个体,再以各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分别向整体化研究,根据符合总体规律条件的多少,优选出达到理想疗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这样就形成了由共体分解为个体,再由个体发展为整体的个体辩证系统。即按整体系统的逆方向───由“药”→“方”→“法”→“理”构成了“个体辩证系统”。

    总之,一个医学体系的正确确立,必须完成由宏观向具体发展的正向整体辩证,再将整体辩证所得出的具体结果分解为多个个体向整体反向发展的个体辩证。否则得出的医学体系将不能成立。这两个辩证过程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影响、验证,以此调整方向,从而更加完善了各辩证系统。这就是我们创立“烧伤创疡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整体辩证体系与个体辩证体系,也称整体与个体论。下面用烧伤医学的辩证过程说明“烧伤创疡医学理论体系:

    作为烧伤,它是一复杂的创伤性疾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医学家,从古到今对它的发病原因没有分歧,但对疾病的辩证施治和发病过程有明显差异,所以治疗后果不同。作为西方医学家的哲学观点是:以局部的某一点,即以个体为概念论机能产生理论的。如烧伤创面发生感染,认为病原来自细菌,故产生了以抗菌杀菌为主的治疗原则治疗烧伤,而没有考虑到烧伤组织的各种发病,以致发展为不是治疗烧伤组织的片面的“烧伤并发症处理方法”。传统的中医学认为,“烧伤”作为火毒伤,必须以活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治疗。即以整体为概念 论机能产生理论的,而没有具体于创面本身病变的系统理论及治则,两者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根据 “任何事物既有事物本身的变化,又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的普遍规律。在研究烧伤课题的开始,我们首先着重于烧伤医学的研究,利用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烧伤医学的发病哲学和治疗哲学。从整体上发现烧伤的发病哲学并不完全在烧伤损伤的“当时”,而是贯穿于烧伤愈合的全过程,从而产生了“烧伤是疮的整体性发病哲学思想”;根据发病哲学思想,产生了烧伤发病的理论:“烧伤是伤,伤则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气滞则湿积,湿积则霉腐。烧伤是火毒所致,火毒则疮,疮则热毒入里,疮则腐肉脓血……”。根据发病理论产生了烧伤的医学哲学,即以活血化瘀而治伤,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而治疮的医疗思想。根据医疗哲学思想,产生了医疗理论,即利用同类作用的药品进行实验论证。验证其对伤病的和疮病的具体作用理论,从而筛选最后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从而由整体论思想向较具体的医疗理论发展,最终产生了较具体的治疗药物——湿润烧伤膏,完成了从整体向个体发展的过程,形成了从整体向个体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最后以药物对创面的实际具体作用落实了最初的哲学思想,称整体向个体转化的过程。但这种单向的辩证方式难以保障对事物认识的非片面性,所以非片面性的医学理论,应该立足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重新将烧伤发病和医疗分解为多个个体,分别集中研究各个体的性质和各个体之间的相互规律,而后以此作为个体研究开始向整体方向发展,寻找和发现它的规律,根据寻找出的发展规律,具体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烧伤创面的发病进行研究,发现烧伤发病并不是细菌,而是多方位的病理损伤变化。如血液循环的变化,组织细胞的变化,病理生理条件的变化,组织代谢的异常变化,组织再生学的异常变化等等。其细菌发病是烧伤并发病而不是烧伤发病。所以得出了对烧伤创面具有起码十大损伤的总体治疗理论和方法,从而对烧伤的发病和医疗得出了以整体论向个体论发展的规律和从个体向整体发展规律的多方位立体式理论,从而对烧伤的治疗学又得出了较全面的治疗技术和高疗效的药品。我们创立的烧伤湿性医疗学术体系中的第一治疗工程——湿润烧伤膏和湿润暴露疗法就是这样得出来的。以整体向个体发展的过程产生了湿润烧伤膏药品;以个体向整体发展的过程产生了“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医疗技术,通过多方位医疗技术完善了较个体化的药品作用,再通过较完善了的医疗药品作用,发展多方位的医疗技术——烧伤湿润暴露疗法:保持创面湿润而不浸渍,以液化方式无损伤性地有表人里地排除烧伤坏死层;保持创面的主动与被动引流通畅;保障持续恒定浓度地供给烧伤创面有效的药品;隔离创面—即以保障创面代谢产物排出和创面不受空气及污物浸袭的方式隔离创面。形成了整体、个体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医学整体与个体论辩证法在临床实践中的验证实况。

    五、根据烧伤创病医学辩证理论设计烧伤治疗方法

    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配合下,根据“整体与个体论”的医学辩证理论,我们设计了具有五方位作用功能的烧伤局部治疗方法——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又根据临床实践完善了该疗法的作用原理。详细论述如下:

    1)湿润暴露疗法设计理论

    (1)制造一个创面修复的湿润环境

    祖国医学理论指出:“创伤的修复需要一个有律液的环境”,“有土无水万物不生”,所以要保障活血化淤等药效的作用发挥,就必须首先设计一种用药方式,有律液就能有保障卫气营血调和的基础,中医的“津液”相当于组织中的生理水分量。津液不足,组织无生机;津液过多就会积多成水,水积变湿邪。所以中医认为要津液适当,达到津“润”。没有津液的传递,一切药物也不能到达靶组织,这是实现中医治则理论的关键。

    烧伤病理学研究指出:“烧伤损伤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热源的直接损伤,其二是其他原因和烧伤后代谢产物等的附加损伤。”前者已损伤无法预防,两后者尚能减轻或预防,所以我们的治疗方法除积极治疗前者外,还要立足于对后者的预防和治疗。根据研究资料。加重创面损伤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干燥损伤,烧伤后表皮或真皮失去功能,大量的水分直接蒸发,组织细胞干燥脱水,一方面直接坏死,一方面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发展为坏死。②组 织水肿,创面组织液的增加,除减少局部微循环血流量外,还由于压力的关系,直接压迫毛细血管使其血灌注量明显减少,加重和促进了微循环障碍。③ 皮肤微循环本身的变化,由于微循环直接受热损,发生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缺血,发展为坏死。组织缺氧继续释放凝血酶,反过来促使微循环的血栓形成。④伤区炎症反应的因素有:前列腺素:烧伤伤区皮肤因受到刺激而合成前列腺素(PG)增加。b、血栓素合成增加,(TXA)有缩血管及促进血小板粘聚的作用。c、组织胺:烧伤组织释放的情况与其他损伤类似。

    所以要减轻创面损伤就要设计一种阻止以上因素致病的方法,首先要求我们避免干燥,用一种湿的方法治疗。Jackson的研究指出:渗液对烧伤创面是无害的,实际上,上皮组织的修复在湿的环境要比干燥的环境内修复快。湿的环境有利于组织的再生修复,在病理生理学上早已肯定。但临床上有很多报道认为湿易导致感染,浸渍创面等,这说明所使用的“湿”并不是病理学的“湿”,病理生理学的“湿”是要求适合组织细胞生长的适湿度。所以该疗法的设计要求保持创面湿润,按中医理论要保持创面津润。

    (2)保障烧伤坏死组织通过液化方式排除创面

    每一种烧伤创面的最外层均存有坏死组织,深II度创面坏死层存于真皮,按传统的疗法,这些坏死组织脱水干燥成痂,而后深部痂与未烧伤组织排斥自溶分离、脱痂,但脱痂过程中,发生剧烈的炎性反应易导致感染。所以人们又创立了多种除痂方式。如早期手术切除、中晚期手术切除、药物腐蚀消化等。但以上方式均不理想,如手术切除,误伤成活组织,且痛苦较大。腐蚀消化同样损伤组织,增加炎性反应。我们认为烧伤坏死层在深度烧伤的界限不清,难以一次清除,根据坏死组织排斥的发生时间分析,未发生创面自溶排斥之前,坏死组织覆盖创面益大于害,对烧伤创面有保护作用,不能急于清除。关键是如何达到在创面自溶排斥前,清除坏死组织。所以根据烧伤创面坏死层变化的特点。设计了这种液化排除的方式清除坏死层而不伤成活组织。即:自烧伤后,控制坏死组织不脱水成痂,通过专门设计的药物,由表人里将坏死层液化,达到创面皮岛或肉芽建立时,创面坏死层液化排出,使组织修复不受坏死组织的影响。

    (3)保障创面分泌物或液化物的排泄引流通畅

    引流通畅是外科感染的治则。烧伤也不例外,任何创面坏死组织或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创面,均会对机体和创面不利。故烧伤创面的治疗,引流通畅显得更为重要,但至今尚未有理想的引流方法。根据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及分泌物的变化特点和该疗法的液化特点,我们认为,烧伤创面的引流通畅与外科的引流通畅应该有区别,外科引流通畅多是被动的,即创面引流物形成,创造它引流的条件,达到不积留的目的。而烧伤创面的引流通畅仅此是达不到理想的治疗目的。它的引流应该达到由组织间向组织外、再通畅地引流排除,而达到主动引流。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创面坏死组织和分泌物不刺激损伤成活组织,所以说,我们设计的疗法如果达到理想的疗法,就必须达到这样的引流通畅。

    (4)保障创面组织始终有药物供给

    回顾临床上所用的治疗方法,均存在外用药不能始终有效地供给创面组织需要的这个关键问题,所以一种药物不论抗菌作用多强,烧伤组织得不到有效的浓度,达不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不论预防治疗淤滞带进行性坏死的作用多强,创面不能持续供给有效的药物浓度,对淤滞带组织则是无作用的: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现行局部疗法共同存在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和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妨分析;临床疗法,就可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缺陷。①暴露结痂疗法,痂度及痂下积存物影响药物的吸收。②包扎疗法,药物被敷料吸收和被渗出液及分泌物稀释,创面得不到有效浓度,更不能有持续作用。③浸浴或浸泡疗法,为暂时性用药。④外用粉剂,药物洒于创面形成药痂,影响再次用药的创面吸收租⑤喷膜疗法,只是一次性作用,膜形成后,膜及膜下积留物影响再次用药的药物吸收。③外用膏剂,西药药膏多由凡士林做基质,根据尼士林的理化特性,既使外敷创面,那只是接 触面的药物被吸收,因凡士林在创面不能被温化,药物就不能流动交换等。中药药膏.按药典规定,其基质多为油脂,与创面的接合靠分子间的亲和力,固然较凡士林为优,但溶点较高,不易温化,用于创面后仍存有如凡士林的弱点。⑤人造皮,各种人造皮均不能代替皮肤的功能,人造皮既使含有药物,但其含量是有限的,隔着人造皮用药,仍达不到持续用药的目的。③生物敷料,虽对创面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引流不畅、积液等影响药物的作用。以上分析明确地指出了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所以本课题的设计必须首先解决这些 问题才能保障持续供药的目的。

    (5)隔离创面,使用方便

    烧伤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无菌条件,因环境污染是创面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就目前医疗条件,有无菌烧伤病房的医院只是在相当规模的大医院。绝大多数烧伤病人只能在一般条件下或连一般条件都没有的环境中治疗。所以需求我们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隔离方法。从传统的治疗方式看,人们均考虑到了隔离创面,但隔离创面的害处大于利处。湿润暴露疗法也必须具备有效的创面隔离措施,为此设计了该项指标。使用方便是任何方法所谋求的方向,该疗法也不例外。另外空气对创面的损伤是一重要问题,但全世界性地忽视了它.所以我们的疗法还应避免空气对创面的损伤。

    2)湿润暴露疗法作用原理

    (l)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环境的研究

    湿润暴露疗法的湿润环境主要有专门研制的药物剂型维持的。所以该项研究首先提出了湿润的条件,而后根据创面治疗的需要设计了保持创面湿润的药物剂型,在理论上进行了各方面的论证,以求得设计的合理。

    创面湿润条件的提出:

    都知道,烧伤创面始终应该是湿的,因早期创面渗液较多,组织积液达200%以上,中晚期均有渗出物,但由于皮肤被损,早期水分蒸发的速度较快,使烧伤组织相对的干燥,中后期造成实际干燥,根据这一特点,只有设计一种阻止水分蒸发而不影响引流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创面始终保持湿润。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早期创面水肿,创面液体从血管内及组织间向创面外排出。而损伤的皮肤组织疏水性较强,并不能被渗出的液体浸渍,而是造成相对性干燥,这一变化临床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早期渗出液在创面上呈汗珠状。中后期,创面的渗出是由创面炎性反应所引起,创面的蒸发量却远远超过炎性反应所产生的水分,故造成创面实际干燥。所以阻止创面水分蒸发量是保持创面湿润的关键。

    另一湿润条件,就是要求阻止水分蒸发量而又不浸渍创面,为了实现这个条件,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Zawacki曾用人造皮或生物皮及聚氯乙烯薄膜覆盖创面,限制创面水分的蒸发,但他最后的实验结果是:“难以获得使烧伤创面暴露在一个不脱水的湿性覆盖物之下的环境”。至今国内外尚未见之一种方法既能阻止创面水分的蒸发而又保障不浸渍创面。本课题吸取了前人的研究经验教训,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用全中药构成的润性剂作创面的覆盖物,经反复实验认为是实现湿润条件的理想方法。为此,我们发明了湿润烧伤膏这种新药。

    湿润烧伤膏保持创面湿润的机理:

    基质的作用原理:阻止水分蒸发,对一切润滑剂来说均有其功能,而本课题阻止水分蒸发,是利用基质与组织的亲合性,使组织隔离了外界的刺激,使组织与基质之间无“间隙”来完成的。都知道,皮肤的亲脂能力,由深往浅逐渐增强,所以基质包围组织,水分即不蒸发,也不易浸渍组织,这是由于人体皮肤表面存有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这些皮脂控制着皮肤水分的蒸发量,烧伤后皮肤破坏,失去了皮脂覆盖,使机体大量水分通过创面蒸发。而湿滑烧伤膏温化后变为油液,易于与皮肤混合,故对皮肤组织具有保护等功能。但是烧伤创面是一种渗出性创面。药物是如何保持湿润的呢?所以我们对药物的剂型进行研究。

    剂型的作用原理:药物剂型常温下呈膏态,它通过温度的变化具有两重性,一层为膏态,一层为液态。这一点我们用一简单的试验可以证实,即:将单软膏均匀涂于一金属平板上约2毫米厚,在常温下静置20分钟,药膏在平板上的形态没有变化。然后对平板加温至36C,再观察药膏的形态,清楚地看到,接触平板一面逐渐由膏态变液态向四处渗散,暴露于空气面仍保持膏态。随药物温化层的温化,呈膏态药层逐渐变薄,最后全部变成液态,这一过程提供了持续一定时间的保持湿润的根据,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药物涂于创面,在一定时间内 阻止水分蒸发,再继续增涂药物就可持续阻止创面水分蒸发。 如何才能不浸渍创面呢?为了说明这个原理,我们设计了皮肤汗液排泄实验,即:在一出汗的手背上,分区涂凡士林、湿润烧伤膏、单软膏、空白区,观察各区的汗液排出情况,其结果:凡士林区“ 汗液积于药层下,造成皮肤浸渍,湿润烧伤膏区汗液自各汗腺口由底层向药层外透出,直至穿出膏态 层后蒸发或多个汗液粒融合流掉。皮肤表面与空白区一样。单软膏区,汗液大部分积于药层下,浸渍皮肤。这个简单的实验足以说明低熔点单软膏是如何不浸渍创面的。其原理是:温化的药液与皮肤有较水分为强的亲和力。水分被隔离于皮肤外,刚排出的汗液不得不再温化膏态层药物,向渗液向药层外移动,暴露于空气中而被蒸发,这个机理与皮肤的功能相似,差别在于皮脂为一层油液态,而湿润烧伤膏是一层油液态和一层膏态。在烧伤创面上的应用机理也是如此。

    (2)创面坏死层组织通过液化方式排出的研究。

    创面坏死组织在创面自熔排斥前,创面基底修复之时通过由表人里液化的方式排除创面,是湿润暴露疗法预防感染、减少疤痕、促进愈合的关键所在。坏死组织的自然液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湿的环境,②坏死组织的自身溶解,③微生物的参与,④吞噬细胞的参与等。这是烧伤坏死组织液化的一般变化。但这个变化过程在一般疗法的烧伤创面由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开始,所以液化物积留于液化反应带,易导致局部和全身的感染或中毒,是治疗烧伤病人的难关之一,而本课题要求坏死组织由表入里在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排斥之前液化排出创面又是如何实现的呢?理论分析如下:

    保持创面湿润的作用:前已述及,坏死组织的液化必需具备四个条件,首先一条要保持湿润,故首先应避免创面干燥,烧伤创面坏死组织,伤后,除直接将皮肤烧成焦炭外,均含有相当量的水分和微量的渗出功能,特别是淤滞带鲜织发生的进行性坏死。所以如果早期阻止水分过量蒸发,均能保持创面湿润,坏死组织不会脱水干燥,临床实践明确证实了这一点,即在一创面,部分保持干燥,坏死层脱水成痂,部分保持湿润坏死层仍有渗出。创面的渗出成分在湿的环境内透及坏死层,微生物在湿的环境中繁殖,特别是在坏死组织中。所以首先促使完全坏死的组织液化,而烧伤坏死层完全坏死区在创面的最外层,故坏死组织的液化自然从外层开始。但如果创面坏死层成痂后再保持湿润,因最外层的痂吸收水分较少,故液化就不能由外层开始,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所以湿润暴露疗法要求自伤后就要保持创面坏死层的湿润。

    配合应用促使坏死组织液化的药物:虽说只要保持创面湿润,创面坏死组织自然能由外层开始液化,但坏死组织的液化,是一剧烈的炎性反应过程,也是一恶性发展过程,如不适当控制液化的发展,对局部组织和全身都存有严重的损伤。所以必须配合应用适当的外用药,才能保障液化过程中不损伤组织及不引起全身反应。这就要求所配合应用的药物必须具备引流通畅、抗感染、减轻炎性反应、增加局部血流等作用。该疗法所使用的药物均具备这些作用。

    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如何控制在创面自溶排斥之前及创面基底修复之时?

    烧伤病理学研究指出,焦痂创面,在伤后一定时间内,痂下与正常组织连接处,出现白细胞浸润带,随后见上皮细胞结缔组织修复或坏死组织液化分离,脱痂或溶痂,这说明创面排斥和修复同时进行,所以只要控制在坏死组织液化排斥之前(不能过早),就能达到创面基底修复之时排除坏死层。前已述及,只要保持创面的湿润就能保障坏死层的自然液化。但坏死层较薄时则是满意的,坏死组织较厚时,液化速度则相对较慢,所以必须借用药物的作用才能适应创面反应。实验证明,湿润暴露疗法所用的药物剂型基质具有促使坏死组织液化的能力,即:取一约1克重的烧伤坏死组织(脱水的),再取一未烧伤组织1克,同时放入基质药液内,在37.5C的恒温下,放置48小时,发现药液内的坏死组织表面液化,而未烧伤组织在表面仅有少量白色附着物。根据这个作用特点,我们就可以理解:当坏死层尽快液化及创面正常组织与坏死层交界处时,因该组织是间生态,药物的液化能力明显降低,至创面排斥时,药物与创面排斥反应一起将残 余的坏死组织液化排除。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液化排除时机,既使创面排斥反应强烈,其反应产物仍能及时排出,不会产生恶性反应。况且创面坏死组织 尽己液化完全不会发生强烈的创面排斥反应,这就 是中药湿润烧伤膏液化坏死组织的诀窍,也是湿润暴露疗法临床作用的关键。

    (3)烧伤创面通畅引流的研究

    引流通畅是创伤、外科感染的治则,而烧伤创面更应遵循这条治则,湿润暴露疗法的引流通畅是一主动的引流过程,包括组织外的引流,和间生态组织间的引流。其作用过程如下:

    烧伤创面需引流的物质主要有:1.创面渗出物;2.创面分泌物;3.创面液化物;4.间生态组织间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如不及时引流排除创面,均对创面.产生损伤,创面渗出期产生过多的水分;积留于创面,使组织浸渍,易导致早期感染;浅度烧伤创面残存的腺体在损伤的刺激下分泌旺盛,但因腺口损伤,不能引流,立毛肌痉挛或破损,皮脂腺不能排泄,积于皮肤内,易引起积液化脓感染,加深损伤。深度烧伤,残存的深部汗腺仍有功能,但无管道排出。间生态组织内的代谢产物积留,继续破坏成活组织;已液化的坏死组织如不及时排除也加重创面的损伤等。所以要求通畅引流必须同时将这些物质排除创面,才能达到引流通畅的目的。

    药物基质的引流作用:药物基质受皮温温化变成液态,药液易于与渗出物及组织代谢产物混合,变白色渗出物,失去亲脂能力自动离开创面;易于与坏死组织结合,形成液化物,失去亲脂中的皮脂沟通,利于皮脂排泄。烧伤后的汗液排泄口,浅度烧伤多因热损收缩,阻塞排出,而药物易于润化烧伤组织,使管口松弛,利于汗液排出。在深度烧伤,坏死组织液化快使汗腺口暴露,有利于汗液的排出。

    药物其他成份的作用:药物中含有松弛平滑肌的成份,能使立毛肌痉挛松弛,有利于皮脂的排泄。蜂蜡精,祖国医学早已证实.且有防腐作用,药物中还含有一种植物脂肪油.具有防腐引流作用,等等。

    药物剂型的作用:前已述及,药膏涂于创面呈两层分布。接触创面层受皮温温化为液体,暴露于空气的一层受环境低温的影响呈固层(膏态)。液层经与创面物质反应变性后,自动离开创面向药层外移动,而固层受皮温影响而逐渐温化,连续不断地供给液层,液层药物又与创面物质反应,这样循环,在创面上形成了一个自动引流的液流循环。使新鲜药物连续不断地供给创面,药物与组织连续不断的反应;反应产物连续不断地自动温化冲出药层排除创面。这种自动弓航的机理是:温化的药液与靶组织发生反应,失去了亲脂性,和渗出物或液化物、分泌物混合,温化冲出药层,而新温化的药液,具有较强的亲脂性,靠分子间的吸引力与坏死组织结合,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如酸败、皂化、酶解水解等,失去亲脂性、自动离开创面组织,这样循环无穷,只要创面有药膏,自动流动交换就不能停止,所以持续导航及时清除引流物离开组织。治疗中发现,创面反应产物很快出药层,而固层逐渐被温化直至用尽,再涂新药又重复以上表现。直到创面渗出及液化停止时,药物温化极慢,而无反应产物冲出药层。坏死组织液化较多时,新涂的药物很快温化,变白色液化物,去掉液化物可见新液化 的坏死组织与原组织分离界面清楚。未液化的坏死 层表面均被药液浸润。这说明既能充分将液化物引流,而又能保障坏死组织的液化在一个流动的液体作用下进行,真正达到了引流通畅的目的。

    (4)创面持续用药的研究

    在实践中,人们已认识到,现行的治疗方法,均不能保障创面获得持续的药物浓度,而本课题的用药方式,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理论分析如下:

    ①药物的存在形式:让我们仍以烧伤创面组织的亲合力和渗出谈起,烧伤创面早期的渗出,不论是胶体还是晶体液均由血管内和组织间向创面外渗出。但可发现创面渗出物在烧伤创面呈两层分布,一层为胶体液层紧贴创面,一层为晶体液层背离创面,这说明创面与胶体液层有较强的亲合力,而对晶体液无亲合力。如作一小实验,快速使创面水分蒸发,就可见创面表面的胶体层干燥,但仍继续与创面粘连。这种结合力不是渗出物的粘力,而是组织的亲合力。不难理解,如果用晶体性药物,既使浸布于创面,也随时被渗出的液体带走,而用胶体性质的药物就会与胶体渗出物粘合,在烧伤中后期,虽然渗出液为混合性的炎性液体和分渗物及坏死组织,但由于创面的亲脂性,也不易吸收水溶性的液体成份。所以创面使用水溶性药物,其创面组织的有效浓度很低(当然某些药物的特殊性除外),为此,本课题利用脂溶性药物,靠基质的亲脂性功能,将药物带人组织。药物与组织结合就不易被渗出液带走,所以本课题选用了祖国医学配制软膏技术,提取有效的脂溶性药物成份。这些有效成份溶解在基质中,随基质作用于靶组织。当基质与靶组织反应失去亲脂性时,便离开创面,而新鲜的药物及基质又与靶组织结合,从而使靶组织内的有效药物浓度保持恒定,不受基质变性的影响,这就是该课题药物与靶组织存在结合的方式。

    ②供药方式:供药方式也是保障持续供药的关键。本课题设计的外用药剂型,保证了创面的持续供药。前已述及,药膏受皮温温化变液体,在创面形成了一个自动流动线,如果改变这一供药方式,既使采用脂溶性药物也不能保障创面药物的持续浓度。如同样涂用该课题的药膏、药物温化后不再涂药,创面仍不能得到药物。如改用药物包扎方法,药物被敷料吸收,创面仍不能获得有效浓度药物。所以本课题采取了暴露用药方式,以保障创面药膏的存在,就能保障创面组织有效恒定的药物浓度。如同样用该单软膏,虽然创面始终有药膏存在,但 药膏无自动流动传递作用,创面仍不能获得药物。所以外用药的剂型也是保障用药的关键。

    (5)隔离创面的研究

    环境污染是导致创面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现代烧伤治疗研究上,首先要求一个无菌或清洁的治疗环境,但实际治疗中,达到无菌条件的环境难以创造,本课题继承了祖国医学的特点,利用中医中药,给创面制造了一个实际的清洁和低菌环境。其原理是:本疗法涂用药物后,内层温化与创面发生作用,而外层因环境温度低于药物熔点,药剂仍呈育态,这样有效地隔离了创面与外界的联系,当药物在创面作用时,分泌物及液化物由内层温化冲出,药因层仍能融合,封闭创面,因分泌物及液化物冲出药层后,温度速降,药膏又凝固。可以作简单的实验说明,如果将该疗法治疗的创面,放入常温下的水中,放置5分钟,水不能浸渍创面,取出后则见创面的药物外层形成一层蜡层,说明完全的隔离了创面与外界的联系,当创面液化物冲出药层时,再将创面放入水中,可见液化物溶解在水中,而药层又形成一层蜡层封闭了创面。这说明不但隔离了创面而且不影响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排出。

    环境污染主要指空气中细菌的侵袭,不能否认,本疗法的药物外层粘附大量的环境细菌,但当细菌粘及药层后,因药层不含水分、不含氧气,使需水、需氧菌不能繁殖,而厌氧菌落于创面后被蜡 膜暂时暴露于空气中,而被氧气抑制等,实验说明这一点:在同一深度创面上,分两个区均接种绿脓杆菌,一区保持创面湿润包扎,一区行湿润暴露疗法。第二天,见包扎敷料上有绿色渗液,创面上有感染症状,而湿润暴露疗法区无绿色,也无绿色分泌物,也无感染症状。这说明,包扎区虽然用药,但药物被敷料吸收,细菌可直接与创面坏死组织接触生长繁殖。而暴露用药区虽细菌沾染药层,但药物始终抑制了细菌的繁殖,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临床上我们治疗的所有会阴部烧伤患者,均无感染,有的患者大便时,粪便沾染药层,但清除后仍无感染。说明该疗法封闭创面的方式,既不影响创面排出物的排出,又避免了空气细菌对创面的损伤,感染是具有中医特色有效地创面隔离方法。所以该疗法的施行,不需无菌操作,不受任何环境条件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