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润暴露疗法治疗46例烧伤临床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46 CASES OF BURN TREATED WITH MEBT

    梁伟雄 吴和平 张志华

    指导:张光祖

    (内容摘要)我科自1989年5月开始应用烧伤湿润疗法,先后共74例,仅就住院46例进行观察。除一例死亡(总面积85%,III度64%,第2日发生急性肾衰,第4日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他全部治愈。

    我科自1989年5月引进该项技术治疗烧伤病人74例,其中住院病人46例,门诊病人28例。现将住院患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46例住院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6个月~l岁者9例,18~39岁者31例,45岁以上6例;总面积在10%以下的II度34例,总面积11~30%或III度10%以下7例,总面积31~50%或III度10~20%以下3例,50%以上或III度20%以上2例。烧伤程度:轻34例,中8例,重2例,特重度2例(按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标准)。新鲜或污染创面41例,感染创面5例;入院最早伤后半小时,最晚伤后15天,入院处于休克状态者3例。

    治疗方法

    创面处理:新鲜创面均用清水冲洗后涂药,感染创面直接涂药。将药膏挤在压舌板上,然后以15-45度斜面轻轻接触创面,不可将压舌板与创面平行涂抹。药膏涂于创面后,用压舌板来回抹动,使药膏均匀覆盖创面。水泡型创面可于低位将泡液放出,保留泡皮涂药,有腐皮的创面直接涂药,1~2天后去腐皮再涂药。药层厚度应薄于1毫米,用药次数不限,以创面光泽发亮有药物为准,液化物较多时应及时清除后再涂药。

    全身治疗:凡烧伤面积20%以上,均行补液,输血和抗生素治疗,补液量较传统方法少三分之一左右,并结合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口渴、尿量及周围循环及血球压积进行调整。常规静脉点滴甲氰咪呱以保护胃粘膜,每日给服中药一剂(上海瑞金医院协定处方辨证加减)以益气托毒,和营活血,养阴生津。[1]抗生素早期以联合用药为主,并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用量要足。除禁食病人外,应尽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观察结果

    深II度创面观察 (l)深II度浅型:涂药3天后创面有黄白色液化物透出药层,液化期8~10天,此期可见创面稍回于皮面,体温升至38℃~38.5℃之间,白细胞总数13X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75%以下,约15~18天表皮化愈合,不留疤痕,无功能障碍。

    (2)深II度深型:涂药5天后有黄白色液化物出现,5~15天液化物最多。坏死层开始与创面粘连较紧,10天左右与创面渐松动,并变薄,部份坏死层成小片状很易用镊子轻轻揭掉,创面明显凹陷,有颗粒状皮肤附件隆起,l/3创面见散在肉芽组织是平台状隆起。此期体温升至38.5C-39.4C,最高达40.2C,白细胞总数1.5X109/L~2.0X109/L,中性粒细胞75%~ 90%,病人无全身毒血症表现。约25~30天愈合,部分愈合创面有浅表性疤痕,无功能障碍。 其中1例入院治疗8天,夜间睡眠时涂药一次,见左肩及上臂,右肘创面形成干性黑痂,右前臂创面液化物堆积,创面肿胀(图1、2),经按严格要求涂药5天后,痂皮软化用镊子掏掉,伤后35天除左上肢创面深为III度,因肉芽组织凸于皮面改植皮术覆盖创面外,其余创面均表皮及上皮化愈合(图3、4)。

    预后及死亡原因:46例住院病人均采用湿法治疗,痊愈43例,l例部分创面行植皮术后愈合,l例未愈提前出院,l例特大面积(深II度21%,III度64%)总面积85%病人伤后5小时入院,第2天出现肾衰管型尿,第4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肾衰、肠麻痹、心肺功能衰竭)。总治愈率为97.8%(45/46)。

    讨论

    1.保持创面经常有药,及时清除液化物是创面愈合的关键

    烧伤病理学指出:深II度烧伤后表皮被毁,依靠残存皮肤附件的细胞再生修复创面。修复时间需一月以上。过去传统治疗烧伤的各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创面干燥,应用结痂药物或物理因素使创面组织细胞干燥脱水成痂,使健存的毛囊、汗腺开口阻塞、腺体排泄物储积致引流不畅而感染,减少了上皮细胞的来源,使创面深化,延长了愈合时间及疤痕增长。从我们治疗46例观察结果表明,该疗法通过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防止了细胞干燥脱水和创面坏死加深,有利于坏死物液化排泄引流出创面,使残存的皮肤附件按正常结构再生修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由于涂药间隔时间过长,很易造成创面干燥,使创面由浅变深,延长了创面愈合时间,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尤其是液化期间,药物消耗过多过快,更应注意观察创面是否有药物覆盖。此期液化物较多,应及时用棉球、压舌板予以清除,并定时清洁创面周围皮肤,否则易造成大量液化物堆积于创面上,影响新鲜药物发挥药效,并刺激损伤创面,产生不应有的炎症扩散。

    2.止痛效果满意

    烧伤后创面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其发病主要原因是痛觉神经末梢损伤,暴露疗法刺激发生早期疼痛,及组织代谢产物和微生物侵袭是伤后4小时至创面愈合前的致痛主要因素。我们在治疗中发现凡是新鲜创面涂药3~10分钟就起到完全止痛效果。另观察2例感染创面经改涂药膏后2~3天疼痛明显缓解,但夜间仍时有间隔性疼痛,随创面愈合而逐渐消失。

    3.有较理想的抗感染作用

    我们曾选取4例深度烧伤创面药层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均有绿脓杆菌生长,既使在创面已近愈合,仅有少量坏死物仍能检出绿脓杆菌生长。但创面均无绿染现象,无浸渍症状,无红肿痛等炎症反应表现,4例创面均顺利愈合。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湿润烧伤膏为低熔点软膏剂型,基底不含水分,为植物油和蜂蜡,对皮肤及创面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有效地隔离创面与外界环境及与细菌的接触,对烧伤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又可以通过药物在创面起引流作用清除坏死组织、代谢产物,破坏了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有效地阻止了细菌的繁殖、侵袭。药物含有抗感染中药成分及增加局部定流的效用,既能对侵入创面的细菌有较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又能增强局部抗感染能力。因此创面药层外虽有大量微生物存在也不引起创面感染。该4例病人均因天气较冷,采用铁支架外盖棉被御寒,使创面外部空气对流受阻。局部空气湿门可能与创面近愈合时检出绿脓杆菌生长有关。

    4.须制定适合于湿性医疗技术的补液方法

    烧伤创面经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传统补液方法均减量补人。由于病人体液蒸发减少,渗出物减少,其全身各系统的疗理生理及功能亦会受到影晚现采用的传统补液方法减量补人仍不够准确,临床上亦不易掌握,尤其是特大面积的烧伤病人的液量补人。因此有必要按照湿性医疗学说的治疗要求,遵循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制定出适合于湿性医疗技术的补液方法。

    参考文献

    (l)杨之骏等主编,烧伤治疗,第二版,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 P147~P149。

    (2)徐荣祥,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培训教材)1988年。

    本文作者系湖南衡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