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性疗法治疗小儿烧伤的体会(附64例报告)
  • EXPERIENCE WITH MOIST BURN THERAPY IN TREATING BURN CHILDREN

    朱灿 方东海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小儿烧伤采用湿性医疗技术的经验体会,讨论了小儿烧伤的特殊性,分析了传统方法治疗小地烧伤存在的问题,湿性疗法治疗小儿烧伤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湿性疗法 小儿烧伤

    1987年以来,我们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小儿烧伤6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本组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9个月,平均4.8岁。烧伤原因:烫伤42例,火焰烧伤19例,电击伤2例,化学烧伤1例。烧伤面积:最大35%,最小2%,平均9.5%。烧伤深度:浅II度43例,占67.6O;深II度17例,占26.4O; II、III混合度4例,占5.8%。伤情(按1970年全国烧伤分类标准)轻度38例,中度17例,重度9例。烧伤部位分别为双手、双前臂、头面、前躯干、双下肢。

    用药方法: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去除游离表皮及污物。用压舌板将药膏均匀涂于创面,厚lmm,4~6次/日。每次涂药前用纱布或卫生纸将液化物轻轻沾去,直至新生上皮覆盖创面[1]。

    治疗结果:64例均治愈。治愈率100%。创面愈合时间平均16天。愈合区域无明显疤痕增生,少数病人有菲薄疤痕形成,但不影响伤区各关节活动。

    讨论

    一、小儿生理特点与治疗的关系

    小儿常指12岁以下儿童。由于其发育尚未臻成熟,动作不协调,无危险意识,好动、好奇心强,回避反应迟缓,因而烧伤较常见。尤其是人口稠密城市更多,在整个烧伤患者中占35~50%。本组病例中因小儿自己碰翻水壶、热锅烫伤或玩弄浓酸、碱、电线致伤有45例,约占70% ;因失火或家长不慎致伤19例,约30%,由此可见小儿烧伤大都由于照顾不周或疏忽所致,应加强预防,减少或避免小儿烧伤发生。

    由于小儿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治疗小儿烧伤困难较大。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气温较高或包扎面积过大易引起高热,甚至抽搐;对疼痛反应也较为敏感,可因疼痛刺激导致或加重休克。小儿皮肤嫩薄,创面很易因感染或换药损伤深化。小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相对地较成人为大,同一大小的面积,对成人来说很小,在小儿所占的体表面积就较大。着创面用药浓度过高,范围过广,很容易因药物吸收过多而中毒。药物浓度高或刺激性大的,还会刺激正常皮肤或已愈合的创面,引起皮炎、湿疹或糜烂,甚至引起脓皮症,增加创面处理的困难[2]。

    二、传统方法治疗小儿烧伤存在的问题

    烧伤创面处理贯穿在整个烧伤病程中,创面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病情和愈后。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法除手术外,可分为包扎、暴露、半暴露和浸泡疗法。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证明:创面暴露在干燥环境中,暴露的真皮会因脱水而造成继发性坏死,创面变深。干燥环境也不利于创面的修复。在猪的浅表创面研究中发现,当创面暴露在空气中时,表皮在脱水的纤维组织下匐行;而创面上覆盖敷料,创面保持潮湿时,表皮在真皮上匐行。组织学检查表明创面愈合的速度在包扎下较暴露情况下快,迅速干燥的创面愈合最慢[3,4]。人体上亦观察到相同的情况[5]。暴露疗法的创面愈合后质量亦较包扎疗法的创面为差。在小儿烧伤治疗中,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配合治疗,为了不扩大损伤,应用包扎疗法的机会更多。然而众所周知,包扎条件下不易引流的坏死组织及湿性环境是细菌孳生的良好场所,临床观察可见包扎治疗的创面感染率较暴露治疗高。小儿皮肤较成人薄,上皮细胞脆嫩,抗感染能力差,创面更易因感染而加深。针对小儿而言,包扎治疗还易引起高热惊厥。在以往我们所治疗的小儿烧伤中,近80%的患者都会发生持续高热。另外,包扎换药的疼痛刺激在早期可能诱发或导致休克,后期易于损伤新生上皮。

    三、湿性疗法治疗小地烧伤的优点

    湿性疗法是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涂于创面,为创面提供既湿润但不浸渍的环境。药物能与坏死组织作用形成皂化物,以无损伤液化形式将坏死组织排除,既克服了干燥暴露使创面加深的缺点,又有效地防止了感染。只要保证不间断给药,即能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湿润烧伤膏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无痛的治疗操作很乐于被患儿接受。在本组病例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患儿不配合治疗的现象,也未见创面损伤出血或干裂出现。药膏涂于创面后,创面与空气隔离,空气中细菌不能进入创面,感染机会减少。同时,坏死组织能被及时引流,控制了局部炎症的扩散,减少了炎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并能有效地保持小地皮肤附件基底细胞,使之按照正常生理过程蔓延,促使创面迅速愈合。本组病例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约20天,比传统方法治疗深Ⅱ度创面所需时间短。在湿性疗法的治疗过程中,各关节能正常活动,伤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康复期缩短。由于治疗中创面的湿润暴露及坏死组织的及时清除,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的小儿也极少发生高热。本组病例除3例重度烧伤有持续高热外,其余患儿仅有短暂发热,无1例惊厥发生。而且无论用药面积多大均未发现药物吸收中毒现象。

    四、注意事项

    临床实践证明湿性疗法用于小儿烧伤具有引流通畅、止痛效果良好,创面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但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对小儿而言深度创面>30%)应避免所有创面同时早期应用湿润烧伤膏。可选择部分创面用湿性疗法,部份创面用干燥暴露疗法,使坏死组织分期溶解,避免同时溶痂时毒素吸收过多而致毒血症甚至败血症。对于III度创面也可达分期植皮的目的,避免手术过大的打击。

    深度创面用药超过4周,若未见活跃增生上皮,可转用包扎治疗,观察上皮生长情况,若深II度或Ⅲ度创面向芽组织超过1%,应及时植皮治疗。

    这里还需强调持续不间断给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畅引流的外科基本处理原则。若背离这一原则,代谢与坏死组织,感染化脓组织会积于皮下招致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徐荣祥等:湿润暴露疗法讲义:42~43,198

    2.第三军区大学烧伤防治研究协作组:烧伤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02~314,1977

    3.Winter G D:Formation of the scad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zatlon of superfiq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 pig. Nature(Land) 1962;197:293~294

    4. Winter G D3 Scales JT: Effect of air drging and dressings on the surface of a wound.Natllre (Land) 1962;197:91~92

    5. pinman C D, Marbach H” Effect ofalr exposure and oclusion on experimental human skim wounds. Nature(Land) 1963;377~378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