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感染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
  • Ecological Changes of Bacteria in Infected Burn Wounds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组 朱小勤

    〖内容摘要〗烧伤创面是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除可导致局部感染外,还可诱发全身性严重感染。为进一步了解烧伤创面的菌种变化,我们对1987-1988和1989-1990年这两个时期的菌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987-1988这两年内的74株细菌中常见的6种细菌中,依次为假单胞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及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1989-1990年共培养出菌种151株,常见的6种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绿脓杆菌、臭鼻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ozaenae)、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粘质沙雷氏杆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枯草杆菌。作者认为,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与该院长期使用磺胺嘧啶银及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关,并提出要重视对肠杆菌细菌的防治,尤其是对阴沟杆菌、臭鼻克雷伯氏杆菌的防治。由于真菌的检出率的上升,也应防治。

    烧伤创面是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细菌在创面繁殖不仅造成局部感染,还会导致全身感染。感染即是烧伤复杂病变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对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的研究,对于控制烧伤感染,提高烧伤治愈率十分重要。现将我院1987年至1990年中烧伤创面培养的225株细菌分析报道如下。

    一、 研究方法与结果

    以年限先后为依据分为两组,即1987-1988年作为Ⅰ组。1989-1990年作为Ⅱ组。换药时,用棉拭按常规采样,取烧伤创面分泌物,立即放入无菌试管中密封,作常规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

    I组创面共培养出74株细菌,其中球菌25株,占74株的33.79%,杆菌48株,占64.86%,球菌1株占1.35%,杆菌多于球菌。以菌种而言,最常见的6种细菌依次为绿脓杆菌(17.57%),金黄色葡萄球菌(16.22%),表皮葡萄球菌(9.46%),大肠杆菌(8.13%),白葡萄球菌(6.76%),枯草杆菌(6.76%)。6种常见菌中杆菌3种,占74株的32.46%,球菌3种,占32.44%,两者几乎相等。另外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臭鼻克雷伯氏杆菌都占1.35%,粘质沙雷氏杆菌占4.05%。Ⅱ组中创面共培养出151株细菌(包括霉菌),其中杆菌97株,占151株的63.54%,球菌52株占35.14%,霉菌2株占1.32%。杆菌多于球菌。以菌种而言,最常见的6种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48%),绿脓杆菌(23.71%),臭鼻克雷伯氏杆菌(6.62%),阴沟肠杆菌(4.64%),枯草杆菌(4.64%)。6种常见细菌中球菌1种,占151株的28.48%,杆菌5种占44.25%,明显高于球菌,另外,大肠杆菌占1.32%,变形杆菌1.99%,产气肠杆菌2.65%。创面细菌分布见表1-4。

    二、 讨论

    (1)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烧伤感染的主要细菌(与国内其它文献报导相一致),二者检出率在上升。绿脓杆菌Ⅱ组(23.71%)高于I组(17.55%);金黄色葡萄球菌Ⅱ组(28.48%)也高于I组(16.22%),两者相比P < 0.05,有显著性差异,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985年以来广泛而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创面长期使用磺胺嘧啶银结果,促使两者耐药性增强。从两组药敏变化也证实了这一点,两者对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在常用的抗菌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I组中阿米卡星(过去用名丁胺卡那霉素)羧苄西林、氯霉素的敏感率最高分别是100%、50%、40%;但在Ⅱ组中敏感率分别降至75%、0%、0%。绿脓杆菌在I组中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氯霉素的敏感率最高,分别是80%,55%,40%,在Ⅱ组中敏感率分别降至79%、41%、12.5%。

    (2) 创面6种常见细菌中杆菌比率上升。在I组6种常见细菌中,杆菌占总检出数的32.46%,几乎等于球菌32.44%;在Ⅱ组6种常见菌中杆菌占总检出数的44.25%,多于球菌28.48%,且高于I组杆菌(32.4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院烧伤病人常规应用青霉素族类药物预防和治疗感染,使球菌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杆菌感染相应增多。

    (3) 常见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变化突出,在6种常见菌中,肠杆菌种细菌Ⅱ组占总检出数15.90%,高于I组8.13%(P < 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就菌种而言,大肠杆菌在I组中系6种常见细菌之一,在Ⅱ组则不在6种常见菌之列,比率由I组8.13%降至1.32%,两者相比P < 0.05,有显著性差异。阴沟肠杆菌、臭鼻克雷伯氏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居于Ⅱ组6种常见菌之列,阴沟肠杆菌在I组未检出,在Ⅱ组为4.64%,两者相比P < 0.01,有非常显著差异。臭鼻克雷伯氏菌Ⅱ组6.62%高于I组1.35%,两者相比P < 0.05,有显著差异,这种变化与我院长期创面使用磺胺嘧啶银及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药物有关。因此在烧伤、感染、防治中要重视肠杆菌的防治,尤其是阴沟肠杆菌和臭鼻克雷伯氏杆菌的防治。

    (4) 霉菌感染增多。在I组未检出,而在Ⅱ组中检出2株,占总检出数的1.32%。因此,在烧伤感染防治中应注意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霉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