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损伤的治疗进展
  •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ELECTRICAL INJURY

    黄晓元 马恩庆

    (内容提要)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损伤病人日益增多,轻则造成伤残,重则致人生命。为此作者将国内外文献加以综述。对病理生理过程;电损伤的处理,其中包括全身治疗及局部创面处理;电损伤并发症的防治等逐项加之综述。其中引用了大量资料,以飨读者。

    随着电气化及电力事业的发展,电损伤病例日益增多。据美国统计,每年因电损伤造成的死亡人数约1200人[1]。人体是一个电流导体,电流通过时可引起各种生理效应以致引起损伤。电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不但引起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烧伤,而且可造成内脏损伤,处理比较困难。近年来对造成人体电损伤的机理有了新的认识,在治疗上强调早期进行创面处理,应用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覆盖,以减少并发症并最大限度恢复患肢的功能。本文对有关电损伤的机理,病理生理改变,创面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进展进行了探讨。

    电损伤机理及病理生理

    电损伤包括电流直接伤、

    电弧烧伤、电流引起的衣物燃烧造成烧伤。目前认为前者属于真正的电损伤,由于电流直接通过身体,电能转变为热能使组织直接受热致伤[2],特别是高压电击伤后,不但可造成皮肤凝固性坏死以至碳化,深部组织往往损伤也很严重,临床上常表现“口小、底大、外浅、内深”的特点。组织损伤的程度因电流种类、电流量大小、频率、电压、组织的电阻、皮肤湿度、持续时间、接触面积及电流径路等而异。低压、低频率触电主要影响心脏和呼吸,可无重要的软组织损伤,高压电则主要产生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伴有或不伴有心脏呼吸系统的改变。电压大于40伏,即有造成死亡的危险,但大于5万伏仍有生存者[1]。过去认为电流一旦穿过皮肤,必然沿电阻最小的路线通过体内。血管和神经的电阻最小,故而电流首先通过该二种组织,并产生血管栓塞而造成组织“进行性坏死”、最近研究改变了这一概念,提示电流在人体电的径路主要依电压而定。低压电流固然循电阻最小径路通过,高压电流则主要通过接触点和接地点间的直接径路,产生大量的热能,造成组织的直接损伤[2]。由于各种组织的电阻不同,将电热转变成热能的效应也不同。电流对组织损伤的机理及病理生理改变目前仍存在着争论。如电流对骨骼肌的损害,Rosenberg[4]Baxter[5]等认为骨骼的电阻相对较高,通电后,骨骼承受的热量比周围组织明显要高,可引邻近的骨骼肌烧伤,肌肉坏死。 Hunt[6]用鼠的肢体作实验模型,发现在通电开始的几秒种内,骨和肌肉的温度即趋平衡,具有较大热容量的骨骼使骨和邻近组织比无骨骼的肌肉组织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量。Holliman[7]认为,由于电损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隙内大量积液,使筋膜间隔内压增高,是造成肌肉组织坏死的重要因素。Hunt[8]认为由于大动脉的血流速度能足以消除电流产生的热,而较小的肌肉营养支则易被栓塞。Lee(9)通过实验模型说明,骨骼肌的温度比骨骼要高,认为是由肌肉产热传到骨骼,而不是骨骼产热传到肌肉。他采用一个单位面积分析模型,包括肢体所具有的主要组织成份,研究强大电流通过上肢时产热大小和动力学改变,同时观察血流对组织温度冷却的影响。为估计人体受高压电击时的产热率,例如成年男性接触2万伏电线的上肢模拟为一个圆柱结构,内含同心层组织,计算出每层组织的厚度,将电流分为5、10、20A分别输入模型,用方程计算、测定不同电流如0、5,10、 20A致骨、肌肉、脂肪和皮肤的温度变化,结果骨骼肌的温度最高。比较正常灌注组织和没有灌注组织的冷却速度是,正常灌流的组织通过血流对流性传热,热量可迅速冷却,而没有灌注的组织,其温度持续升高数小时。他认为产热大小是电流密度、组织导电率、组织空间的排列函数,即接触面积越小,电密度越大,组织破坏越严重,反之,接触面积大,电密度越小,则损伤越轻[1、7、10]。由于躯干面积大,电密度小,往往损伤较肢体轻。同时由于横断面积的变化,使电场强度在空间分布不均,除表面的进出口之外,横断面积最小处,电场强度最强。电场强度是组织电导率和电密度的乘积,因此不同的组织横断面积比值的不同,也对电场强度产生影响。例如,当电流通过下肢时,因为在接近关节处电密度最高,所以膝部和踝部的电场强度比小腿中部和大腿中部要强。各 种组织具有不同的电导率、如果通电时,组织呈串联状态所产生的热与电导率成反比。如果是并联状态产生的热则与电导率成正比。电流进入人体不同部位时,不断发生变化,组织对电流的热反应随之发生改变,软组织横断面积和软组织与骨比例在近关节部位较小,因此关节部位温度高得多,造成损伤较重。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散热速度,电流停止后,肢体散热的速度或温度的改变取决于血流的灌注率、热传导和皮肤表面空气对流的变化,电烧伤时由于肌肉温度明显高于皮肤,而皮肤的体积相对较小,同时皮肤温度因对流而易散热,可不产生皮肤坏死,这就是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健康皮肤深部有坏死肌层的缘故[9]。在无热力的作用下,组织亦可发生非热机理导致的细胞损害[11、12]。 Lee[13]报告离体大白鼠骨骼肌肌细胞结构在ms电脉冲刺激后发生不可逆变化,细胞坏死,认为是由于电流击穿细胞膜的缘故,电击穿细胞膜在于电流能使脂质双层形成多个小孔,如果孔径足够大,胞膜将破裂,孔的半径依据跨膜电位的大小,哺乳动物跨膜电位大于1V时,胞膜才会发生破裂。

    电损伤的处理

    一、全身治疗

    电损伤最初,对心和呼吸影响最严重,缺氧和心室颤动是立即死亡的主要原因,胸腔内的电流近30mA时足以引起呼吸肌强直性痉挛,60mA电流从一肢体通向另一肢体时,心脏中的电密度足以引起颤动[3]。因此在电损伤最初期应密切注意心肺功能情况,一旦循环呼吸功能受损,首先应以心肺复苏为主,何时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调节补液量,不能单独按体表面积来 计算[14]。Hunt[15]在体液复苏时,其最小补液量为烧伤面积(%)X体重(kg)X 4ml=乳酸钠林格氏液量。如果肯定有肌肉组织坏死时应增加补液量并加速补液,维持尿量50—100ml/小时,如果出现血红蛋白尿时应使尿量最小维持100ml/小时,直至尿变清,同时碱化尿液及加用甘露醇,该作者报告102例,按上述复苏,平稳渡过休克,无一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次防止感染,电击伤创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菌感染[16],伤后应常规注射青霉素及TAT,预防厌氧菌感染(14),局部使用SD—Ag霜,以后根据创面培养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1)。尽早清除坏死组织,覆盖创面,减少毒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

    二、局部创面处理

    创面处理是电烧伤后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常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往往并发症多,功能恢复差。近些年来采取早期清除坏死组织,应用血运丰富的组织瓣及时闭合创面,具有减轻感染,减少疤痕和关节僵硬;保存重要的肌位和神经,防止继发性大出血等优点。

    (一)早期处理

    伤后6—8小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隙内大量积液,可造成室筋膜间隔内压力增加,导致组织坏死或缺血性肌挛缩。Holliman 等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作筋膜切开减压[7]:1.远端的肢体已烧焦碳化;2.脉搏微弱或不能扪及;3.远端肢体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4.有芯导管测压法,测得室筋膜间隔内的压力大于30mmHg。该作者报告80例电击伤,结果有33例(41%)58个肢体做了筋膜切开减压术,一方面可以减压,另一方面可以观察骨邻近的深层肌肉组织的活力,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

    (二)“扩创 Hunt””强调早期清除坏死组织,及时覆盖创面,认为等坏死组织分界明确或肌肉液化再进行手术显然增加感染的危险,一般清创争取在3—7天内进行。清创时,坏死组织必须彻底清除干净,以避免手术后继发感染。早期如何判断已坏死的组织,仍存在一些困难,常采取的方法有:(1)根据组织的外观,切割肌肉有无收缩和出血,必要时用直流电刺激肌肉和神经的方法,以正确判断组织的活力[17]。(2)术中作病理组织快速切片检查,有利于充分切除坏死组织和最大限度保留尚有活力的组织[18]。(3)美蓝染色,术前24~48小时于焦痴下注射亚甲蓝2—4ml,术中发现坏死组织呈蓝色,生理盐水冲洗不褪色,有活力的组织一般不着色,但由于有血循环存在,吸收后亚甲蓝从尿中排出,不久可以褪色 [19,20]。(4)应用 99m得磷酸盐扫描能立即显示肌肉损害的范围[7,15]。扫描显示“冷”或无灌流区,提示组织已属不可逆性坏死,无法保留。如显示正常灌流区,提示组织未受损害,若显示“热”或灌流增加,提示肌肉组织有20—80%肌纤维坏死。

    1.骨及神经肌位烧伤的处理:烧伤的神经和肌位尽量保留,除有明显碳化或液化者外,应保留其解剖的连续性[20]。如果该肌腹坏死,肌健存在,可将肌位与其它肌腹缝接,由于有血供丰富的皮瓣覆盖,可能使这些组织保存下来,仍可望得到功能的恢复。对死骨的处理,传统方法常等待坏死骨自然分离,或在骨质上钻孔形成肉芽创面用自体皮移植封闭肉芽创面。Jackson[21,22]指出烧伤死骨只要无明显感染用皮瓣覆盖能得永久的愈合,依靠“爬行替代”达到骨修复的目的。沈祖尧认为“爬行替代”不能完成大块烧伤坏死管状骨的修复(23),他报告5例管状骨烧伤坏死应用皮瓣、肌皮瓣覆盖后,死骨最终逐渐被吸收而造成骨缺损畸形。苏子毅等[24]报告19例骨烧伤,早期凿除死骨,在渗血活跃的骨质创面或骨髓腔及硬脑膜上植皮,达到创面修复的目的。孙永华等报告1例广泛颅骨电烧伤,应用游离大网膜移植获得成功〔25〕。目前对烧伤死骨范围的早期临床判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23].

    2.血管损伤的处理:重要肢体血管损伤,可导致远端的血液循环障碍,以致坏死而截肢,王学威等报告8例腕部电烧伤,尺、桡动脉损伤,远端动脉供血障碍,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腹部埋藏皮瓣覆盖,结果5例获得成功,保了肢体(26)

    (三)创面覆盖

    有神经、血管、肌位及骨等深部组织裸露的创面,如不及时修复,往往组织产生坏死或液化,导致患肢功能障碍,应用游离皮片一般难以修复,只能选择有丰富血供的组织瓣覆盖才能达到修复的目的。Sharzer等(1975)〔27)报告2例电烧伤应用腹股沟皮瓣移植成功,Ohmori等(1976)(28)选用足背皮瓣修复,程绪西(1980 )(30)报告7例电烧伤用足背游离皮瓣移植6例成功。Hagsn(1982)(30)报告l。例小腿下段及踝部高压电击伤,采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再在肌肉表面上植皮,结果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近些年来,应用游离皮瓣、肌皮瓣、复合组织瓣以及大网膜移植等有较多的文献报告(31,32,33)。游离组织瓣移植需吻合血管,但由于电击伤后血管壁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有造成血管吻合失败的可能性。根据Buchanan等(1983)[34]报告应用300—350伏交流电造成大白鼠肢体坏死的动物实验,他发现肉眼可见的 组织损伤在2—4cm范围内,小动脉可见到散在的病变,病理表现为内膜灶性坏死。所以吻合血管距烧伤部位多远合适,目前均无准确指标,一般认为距满眼可见血管壁损伤5cm以上作吻合比较可靠。 游离组织瓣移植能一次完成手术,但要求技术条件较高,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干扰较大,仍有一定的失败率,一旦手术失败,则不仅丧失供区组织,且可造成受区深部组织暴露感染甚至失去皮瓣再覆盖机会,或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因此吻合血管的组织瓣移植适应证为[31]:(l)全身情况稳定的小面积烧伤,(2)烧伤部位主要在手腕、头面、小腿下1/3及足部,(3)有肌健、神经、骨关节等深部重要组织裸露或损伤,(4)肢体血管损伤有血循环障碍或需要修复血管者。近年来较多地应用轴型皮瓣,肌皮瓣移位进行修复,该法不需吻合血管,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适应各个部位的修复[35]。 Jenkins等(1987)36报告枕项部电烧伤,应用岛状下斜方肌肌皮瓣覆盖。黄晓元等(1987)[37]对颔颈及枕项部伴有颈总动脉外露创面采用以颈横动脉为轴型血管的扇形颈阔肌肌皮瓣修复。手部的修复可选用腹股沟皮瓣,腹股沟皮瓣修复有许多优点(38),但该皮瓣的缺点是皮下脂肪较厚,显得臃肿,黄晓元等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手术显微镜下摘除皮下过多的脂肪,形成一种薄皮瓣修复掌腕部电烧伤,克服了臃肿这一缺点[39]。对上肢多处广泛电烧伤,可同时采用几块皮瓣及联合瓣进行修复。黄晓元等(1989)[40]报告1例左上肢广泛电击伤,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与侧胸皮瓣联合修复的方法,结果保存了肢体,恢复了部分功能。

    轴型皮瓣、肌皮瓣内含有直接血管供应,血运丰富,抗感染钻力较任意型皮瓣强(41),使间生态的组织重新长入血管而得到复活,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16)

    (四)局部药物治疗

    清创前直接涂用磺胺嘧啶银粉有较好地控制局部感染的作用(16),可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时机。近年来,徐荣祥研制的湿润烧伤膏,亦取得较好的效果,其药理主要是使创面湿润,起到主动引流作用[42]。应用于电烧伤创面,认为可早期将创面开放,促使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尚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活力的组织,从而减轻损伤,对创面较小的电击伤是一种较好的局部药物治疗方法[43]。对广泛电击伤创面,伴有神经、血管等深部组织严重损害者,应用该药物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电损伤并发症的防治

    一.心脏

    Solem(10)总结64例电烧伤,有23例发生心律不齐或心电图改变,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S—T段和T波的改变,纤颤,严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不齐和各种传导障碍是常见的心脏损害,这些改变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1]。因此对电损伤的病人要常规作心电图检查,对心脏有严重损害者应行心脏监护,直至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止。

    电损伤后所致的心跳骤停,过去曾有禁用肾上腺素的观点,近年来这一观点已被否定,目前认为肾上腺素有直接兴奋心肌,提高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缺氧,兴奋传导系统等作用,常能使细的纤维颤动变为粗的纤维颤动,为电击除颤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目前已普遍应用肾上腺素抢救电击伤所致的心跳骤停,在早期心肺复苏后,病人可能再发生或持续存在心律紊乱,应严密监护48-72小时,直至恢复伤前状态,同时应注意恢复脑的功能。

    二.呼吸

    电击伤病人易因严重的肌肉痉挛而使呼吸停止,因肌肉痉挛导致的呼吸停止,往往只需人工呼吸即可[3],同时可出现胸膜渗液,出血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胸膜疫等(1)

    三.神经系统

    1.脑:主要表现为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神志短暂丧失,可出现脑溢血和脑水肿(1),严重者可致脑干损伤( 44)。龙道畴(1985)(45)报告3例颅骨电烧伤合并脑实质损伤,其中死亡一例,3例均有昏迷史及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手术证实脑实质有范围不一、深度不同的局限性坏死、液化和炎性水肿。脑实质损伤一般为高压电所致,出口或人口位于头部。因此电击伤后伴有昏迷及肢体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病理体征者。有可能伴有脑实质损伤。一旦有颅脑损伤,早期主要防止颅高压,然后切除坏死的头皮或颅骨外板.行邻近皮瓣、游离皮瓣或大网膜移植修复创面(25,32,46)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坏死的脑组织在无菌的环境中液化吸收,有完全愈合的可能。如伴有颅内感染应及时引流。

    2、脊髓损伤[44,1,47]:脊髓损伤有时早期不易查觉,常在损伤后几天甚至几月才表现出来,患者表现为脊髓横贯伤,暂时脊髓损伤所致的瘫痪,一般可完全或部分自行恢复。

    3.迟发性神经后遗症[1,4]:为晚期神经并发症,主要为癫病发作,难治性头痛,麻痹搔痒,痉挛性截瘫,不完全性脊髓横断及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

    4.周围神经:产生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3]:(l)血管损伤使神经的血液减少,导致功能性损害;(2)热对神经的直接损害;(3)电流对神经功能的直接作用。周围神经若非直接烧伤一般可恢复。即使受到损伤,只要没有发生碳化或液化连续性存在,应用了皮瓣覆盖,又无感染,知觉和运动功能仍可能恢复。(20)。

    四.肾衰

    电击伤后大量肌肉坏死,释放肌红蛋白和磷酸肌酶堵塞肾小管,或电流的直接作用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

    五.消化道

    躯干电阻小,截断面积大,很少产生内脏损伤,如果腹壁直接接触高压电,仍可造成肠坏死,肠穿孔。黄广军等(1990)(48)报告78例严重电烧伤,其中2例并发肠坏死、肠穿孔。认为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空腔脏器穿孔:(l)腹壁全层烧伤或伴有焦痂裂开;(2)持续性腹痛进行性加重;(3)肠管部分从腹壁焦痂裂孔中脱出或较多腹水渗漏肝功无其它原因休克呈进行性加重。一旦疑有肠坏死、肠穿孔者应即手术探查修复。胃肠道还可出现弥漫性粘膜下出血,柯林氏溃疡,麻痹性肠梗阻及罕见的胰腺坏死和胆囊坏疽(1)。

    六.冒折、脱位

    Rosenberg等(1988)(4)认为任何类型的电流,都能引起剧烈的肌肉收缩,导致骨折和脱位。骨折和脱位往往被当时伤情掩盖,易被忽视,因此应注意检查,发现骨折和脱位应作适当固定。

    七.局部及全身性感染

    电击伤后,局部组织坏死,导致需氧茵和厌氧菌感染,清创不彻底可发生枝状芽胞杆菌引起的肌炎[1]。Hunt(1980)[15]报告102例电烧伤,其中2例发生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对该种细菌感染的处理同厌氧性感染。

    八.继发性出血

    出血可发生在伤后数天或几周,因血管壁损伤后,后壁软弱而形成假性动脉瘤,或继发破裂发生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於光曙等(1988 )[15]报告2例电烧伤后股动脉大出血而死亡,任德新等(1988)[49]报告1例左侧颈部电烧伤,伤后20天出现颈总动脉破裂大出血,休克,经抢救,行颈总动脉结扎,术后一侧肢体出现瘫痪,8个月后才逐渐恢复。因此对重要血管部位应及时清创,用皮瓣覆盖,有可能避免大出血[37]。或同时做血管移植,防止肢体坏死(26)。对股动脉或腋动脉损伤,肢体无法保存者,宜早行动静脉高位结扎。

    九.外伤性白内障

    电击伤所致的白内障,可为一侧或双侧,最早出现在伤后4个月,最迟至伤后3年[1]。

    十.截肢

    电击伤后由于胶体损伤最严重,大片肌肉坏死,血管损伤,截肢率高,Buttr等(1977)(50)报告182例上肢电烧伤,其中65%需截肢。HOlliman等(1982)(7)报道80例电烧伤, 截肢率27.5%,其中53%为截指(趾)术。国内陈壁等(1989)[51]报告电击伤196例,其中54例截肢。

    十一.其它

    可出现高血糖,高血压和低血钾症[1]。

    参考文献

    (1) Dixon GF.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injuries.Crit Care Med 1983;11:384

    (2) Aftz CP. ChsllgiDgCOllClptS Of CICCtflC81 lfi- jllry. Am J Surg 1974; 128:600

    (3) Esses SI,Peters WJ.Electrical burns: Pathophyslology and complication.Canad J Surg 1981; 24:11

    (4) Rosenberg DB, Nelson M.Rehabilitation concerns electrical bum patient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Trauma 1988; 28:808

    (5) Baxter CR. Pres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major electrical injury.Surg Clin North Am 1970; 50:1401

    (6) Hunt JL,et al. The pathophslology of acut electrical injuries.J Trauma 1976; 16:335

    (7) Holliman CJ, et al.Early surgical decompress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lcal injuries.Am J Surg l982;144:733

    (8) Hunt JL, et al.Vascular lesion In acute electric injury.J Traumal974;14:461

    (9) Lee RC,Kolodeng MS.Electrical injury mechanisms:Dynamlcsof the thermal response. Plast Recontr Surg 1987;80:663

    (10) Solem L,et al. The natural hlstorg of electrical injury.J Trauma 1977;17:487

    (11) Robson MC,et al.New explanation for progresswe necrosis In electrical burns.Plast ReConstf Surg 1984;73:431

    (12) Lee RC, et al.Electrical injury mechanisms:Elecctrical breakdown of cell membranes.PlastReconstr Suyg 1987; 80:762

    (13)Lee RC,et al.Role of cell membrane ruptur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lectrical trauma.J Sufg Res 1988; 44:709

    (14)徐雪漳,等。电烧伤的治疗(附304例临床病例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8;4:279)

    (15) Hunt JL, et al. Acute electrical burns. Arch Surg 1980;115:434

    (16)黄晓元,等。皮瓣、肌皮瓣移植在感染创面上的应用,湖南医学院学报,1988; 13: 381

    (l7)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烧伤专业组。电烧伤的治疗.(24例分析),中华医学杂志, 1973;52:213

    (18) Quinby WC, et al. The use of microscopy as aguldetoprlmaryexclslonofhlgh--tenslon electrical burns.J Trauma 1978;18:423

    (19) Daives MR, et al.Couloring the damage tissues on the burn wound surface.Burns 1980;6:156

    (20)常致德,等。四肢电烧伤皮瓣及肌皮瓣早期修复后肌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9;5:242

    (21) Jackson D.Burns of bone: Canthese bones live?l.Historical review and aetiology.Burn 197叉1:342

    (22) Jackson D.Burns of bone: Can these bones live? 2. Results of98 cases and discussion of treatment.Burn 1975;l:356

    (23)沈祖尧。管状骨烧伤坏死用血运丰富的组织覆盖后的转归,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8;4:264

    (24)苏子毅,等。骨烧伤游离植皮19例,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8;4:260

    (25)孙永华,等。游离大网膜移植修复广泛颅骨电烧伤一例,中华外科杂志,1981;19: 262

    (26)王学威,等。早期血管移植防止上肢电烧伤肢体坏死,中华外科杂志,1979;17:426

    (27) Sharzer,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ree flap transfer In the burn patient.J Trauma 1975;15:766

    (28) Ohmori K, Harii K.Free dorsalis pddis sensory flap to the hand with mlcroneurov ascular anastomoses.Plast Reconstr Surg 1976;58:546

    (29)程绪西,等。足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深度电烧伤,中华外科杂志,1980; 18:136

    (30) Hagan LF,et al.Free latissimus dorsl muscle flap cowrage of on electrical burn of the lower extremity.Plast Reconstr Surg l982;69:125

    (31)沈祖尧,等。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移植治疗深度烧伤49例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1987;3:247

    (32)Caffee HH.Scalp and skull reconstruction after electrical burn.J Trauma 1980;20:87

    (33) Parshley PF,et al. Aggressive approach to the extremity damaged by electrical current.Am J Surg 1985;150:78

    (34) Buchanan DL, et al. Electric current arterlal injury:A laboratory model.Plast Reconstr Sufg 1983;72:199

    (35)沈祖尧,等。肌皮瓣和轴型皮瓣移位修复深度烧伤,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9; 5:4

    (36)Jenkin AM,Pegg SP.Island flaps in the primary reconstructlon ofelectrlcal burns.Burns 1987;13:236

    (37)黄晓元,等。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颈及枕项部烧伤及疤痕畸形,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 志,1987;3:206

    (38) HanumadassM,etal.Earlycoverageofdeep hand burns with groin flaps.J Trauma 1987; 27:109

    (39)黄晓元,等。骼腹部皮瓣临床应用体会,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0;13: 101

    (40)黄晓元,等。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严重左上肢电击伤,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89;3:164

    (41) Chang N, Mathes SJ.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bacterial inoculation in musculo-cutaneous and randon pattern flaps. Plast Reconstr Surg 1982;70:l

    (42)徐荣祥。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204

    (43)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烧伤创面的临床诊断及临床记录,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0;l:61

    (44)放光曙,等。电烧伤并发症,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8;4:282

    (45)龙道畴,等。颅骨电烧伤合并脑实质伤的治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5;1:294

    (46)Pegg SP, TenkinsAM. Deep electrical burns to the scalp.Burns 1987;13:62

    (47)Koller J. Delayed neurological segelae of high—tension electrical burns.Burns 1989;15:175

    (48)黄广率,何任蓉。严重电烧伤常见问题的处理,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0;6:63

    (49)任德新,等。颈部电击伤继发性出血1例,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8;4:127

    (50)Butter ED,et al.Electrical lqurles with spedal referemeto the upper extremities.A reviews off 82 cases. Am J Surg 1977;134:95

    (5l)陈壁,等。四肢严重电击伤截肢问题的探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9;5:146

    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