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创病医学 第五章 临床实验研究
  • (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所长 徐荣祥教授)

    在获得实验性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湿润暴露疗法的设计理论,在临床上又对该疗法的某些作用特点进行了研究,该部分资料着重从创面的愈合,淤滞带组织的恢复,以某些局部及全身有关影响进行了研究,从而又获得了更可靠的临床资料。

    第一节 湿润暴露疗法对创面渗出的影响

    一、皮肤汗液排泄实验

    本实验通过人体皮肤汗液排泄,观察湿润暴露疗法对汗液排泄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疗法不影响汗液的排泄。不侵渍皮肤。

    实验材料与方法:

    利用人的机体在高温下皮肤散热出汗的条件,取一只手背皮肤面作实验皮肤。室内温度30C,快饮热水1000~2000毫升,手背皮肤则可见汗液透出,多个汗微粒融合成汗滴为则。将手背分为四个区,即:皮面“十”字线,分内外上下,分别标记1、2、 3、4区。然后备好四种治疗方法:1号区备用凡士林,2号区备湿润暴露疗法的专用药物,3号区各单软膏,4号区空白。立即脱离高湿环境,使皮肤出汗停止。实验皮肤用肥皂清洗两次,擦干,用备好方法“治疗”各皮区。进人高温红继续欢热水,观察皮西汗液排泄情况。

    观察结果:

    讨论:

    皮肤是人体主要排泄器官之一,生理情况下,汗腺排出水分和电解质。皮脂腺分泌皮脂,湿润保护皮面和控制水分的蒸发。故被视为机体的屏障,但皮肤烧伤,失去了正常的调节机能和屏障作用,使大量的水分蒸发,但残留于皮下的腺体仍保存分泌功能,所以一种烧伤后阻止水分蒸发而又不妨碍汗液及水分排泄的局部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在烧伤治疗的全过程中最重耍的,但现代局部疗法的研究资料中,不论是人造皮,还是生物膜、生物皮,均达不到这一理想的标准,故本课题设计了这个指标验证该疗法的作用。

    湿润暴露疗法所使用的药物剂型是由处理了的麻油和蜂蜡组成。分子量与皮脂相近似,而且在常温下易于和皮脂混合,无毒无刺激性。从理论上具有皮脂的功能,而药物剂型,具有温化的特点,故既不影响汗液从汗口排出,也不影响汗液的排泄蒸发,有效地阻止了皮肤不显性水分蒸发,对烧伤创面的治疗是较理想的。因皮肤烧伤后,大量的体液从创面蒸发丢失,使局部微循环液体丢失而引起血液浓缩,促进了血栓形成坏死,如果用现在的某些疗法,不是使创面水分过度蒸发,就是使创面水分浸演,加重损伤。

    本实验设计了3种实验疗法,三种方法均采用暴露用药的方式。1号区的凡上林是外科多少年来一直用作润滑剂的外用药品。3号区使用的是单软膏药典规定的剂型。2号区使用的是湿润暴露疗法药物。4号区空白对照,各组治疗前均不受皮脂的影响。实验表明:凡士林组,汗液排泄受阻,积于皮肤表面,浸渍角化层,可以肯定用于治疗烧伤是不理想的。单软膏剂型组,虽局部浸渍较凡士林轻,但仍影响汗液的排泄,湿润暴露疗法组,汗液能及时地排出,皮肤蒸发,而无浸渍作用,其汗液排泄方式与空白对照组相似。所以在这一作用上,证明湿润暴露疗法的设计是合理的。在理论上,烧伤创面早期的渗出液,除胶体成份外,晶体水分与汗液相类似,只是浓度不同,所以认为:如果该疗法不影响汗液的排泄,不积四汗液浸债皮肤,就会不使浸出液浸演创面。所以该实验证明了湿润暴露疗法不浸渍烧伤创面,阻止水分的过量蒸发。达到保持创面湿润的目的。

    实验中还观察到,湿润暴露疗法组,兹层下的汗微粒自排出汗口后,不停地继续向兹层外移动,当出汗停止时,汗微粒仍继续向兹层外移动,直至暴露于空气中蒸发。原兹展仍可封闭皮面,类似一皮脂层,而凡士林及单软膏组,兹物不温化,汗液被覆盖。故在临床上常用凡士林油纱包扎创面所出现的浸渍症状,也就是该缘故。

    总之,该实验有效地证明,湿润暴露疗法具有既能润滑而不浸渍组织又阻止水分过量蒸发丢失的功能。是一种较理想的烧伤局部治疗方法,有关烧伤治疗情况,将在有关研究中详述。

    二、湿润暴露疗法对渗出液的影响

    本实验对湿润暴露疗法浅II度烧伤创面渗出期的渗出液进行了检查,根据创面的表现,证明该疗法有利于渗液的引流,避免创两国渗液导致的汉清。

    实验方法及观察

    观察7例浅II度烧伤创面,在同一创面相称部位,去掉5X5厘米的表皮,例湿润暴露疗法(称实验创面),其余部分,保留表应保持清洁,也按湿润暴露疗法涂药保持创面湿润(称对照创面),然后观察各创面的变化。观察发现对照创面逐渐出现水泡。而实 一验创面有徽黄色的液体透出药层,且创面表面逐渐 形成——层白色薄膜(1天后)(该薄膜于第三天停止增厚,但仍有渗出的分泌物造出。去掉分泌物仍可见薄软膜,第4—5天,薄膜脱落,创面无渗出,近愈合),渗出液透出薄膜。药层里滴状。而后分别在伤后24小时,48小时,取水泡液和实验创面滴状渗液进行总蛋白量的测定。

    讨论:

    皮肤受热损伤后,血管内大量的血液成份通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和微血管裂隙渗漏出。浅II度创面皮肤微循环的渗出是一种暂时性的变化。这些渗漏出的液体成分在未去掉表皮的创面逐渐积留将表皮顶起形成水泡,渗漏出的全部液体成份存于水泡中,在去掉表皮的创面上,可直接渗出蒸发或流掉,而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创面,渗液透过药层暴露于兹层外,故就能获得两创面的液体进行检验,(实验创面可用注射器取下数个渗液滴作化验)。分析所含成份的异同。结果表明,在24小时所取渗出,水泡液所含成份接近血液成份,而48小时水泡液中的肢体成份明显减少。实验组,24小时和48小时渗液其总蛋白量相似。明显少于对照创面的水泡液。为了弄清渗液成份的差异,我们结合创面的表现,检查水泡液发现,在伤后48小时,水泡内接触皮面有大量蛋白透明物质附着,都知道这些物质是渗出的血浆成份,从而弄清了水泡液48小时总蛋白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说明水泡创面存48小时内有近似浓度的血浆成份渗出。这与现代烧伤药理学的研究是相吻合的。而实验组又为什么肢体成份明显减少呢?开始我们怀疑是否该疗法阻止了胶体成份的渗出。但发现自渗出开始,创面基底就形成一薄层白色软膜,由类似纤维素构成,在48小时内逐渐增厚,而且渗液能及时渗出。分泌物也能透出。48小时后薄膜外仍有白色分泌物流出,水份减少,软膜停止增厚,于第4天去掉膜外分泌物与药物,见簿软膜的厚度与48小时数相比,未见增厚。约0.5毫米。第五天膜外分泌物也停止,而股自动脱落、脱落的创面已无渗出,表皮化愈合。这一发现,我们认为该软膜是渗液中的非变性蛋白质在药物的作用下形成,从而降低了溶液中总蛋白量的浓度。从48小时创面薄膜停止增厚和创面有白色分泌物造出,软膜而不增厚,渗出期过后自然脱落的特点分析:可以确定,该股是由渗出期渗液中的胶体成份参与组成的,因为该软膜是由未变性的胶体成分构成,所以该膜不影响水分和分泌物的透出。我们还观察到,膜形成后,掀起膜,见膜创面紧紧贴合而不粘连。之间无积液,去掉软膜时,病人无痛苦感觉,这可能是由于未变性蛋白仍与组织有较强亲合力的缘故。

    根据以上分析和观察,证实湿润暴露疗法不妨碍创面渗出成份的排出,也不浸渍创面,而且还能使早期渗液中的未变。注胶体成份形成通透性的薄软膜保护创面,也说明该疗法有利于创面坏死组织液化物及分泌物的排出。关于软膜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有待探讨。

    第二节侧面淤滞带组织的变化

    一、湿润暴露疗法创面微循环的观察研究

    本实验利用显微镜直观真皮毛细血管与血循变化情况,验证该疗法对烧伤皮肤浅度烧伤微血管和对淤滞带组织血循恢复的作用,实验结果证实,该疗法具有保护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微循环恶性变化的作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临床选5例浅II度新鲜烧伤创面,和5例深II度新鲜创面。诊断指标,除接国家诊断标准外,另加在伤后2小时,去掉表皮用显微镜观察真皮毛细血管网的成活程度,视野中满布成活的血管袢者为浅II度(50倍放大)。极少或无成活的血管拌者为深II度。

    创面制作:选创面中心部位,伤后2小时,将3X3厘米的表皮去掉,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再选5X5厘米创面,保留表皮行干燥暴露疗法。在同部位留表皮创面,先行暴露干燥疗法,而后随观察创面微循环逐渐去行湿润暴露疗法。同时记录统计创面的愈合表现。

    微循环观察指标:(每24小时观察1次)。

    1.真皮毛细血管样成活指数;即每观察同区相依10个微血管神,中有血流个数。

    2. 微血管淤滞指数,凡见微血管血凝,色暗者为淤血,每10个中所发生的淤滞指数。

    微血管样观察结果:

    观察与讨论:

    皮肤热损伤后,皮肤微循环受不同温度的损伤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温度越高,损伤时间越长,微循环的损伤越重,许多毛细血管可迅速大量渗出液体,其中的细胞成份则愈来愈浓集,引起血流变慢,甚则停滞。许多毛细血管可为大量红细胞所淤塞。在浅II度烧伤,对真皮微循环的损伤是较轻的,仅引起真皮毛细血管的扩张充血,而不发生淤滞。深II度烧伤,真皮损伤的坏死组织已波及真皮浅层,故真皮微循环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大部分直接或发展为淤滞。故本实验根据这个病理变化,设计了直观真皮微血管的研究方法,验证湿润暴露疗法对烧伤真皮微循环的影响。同时设计了对照组,逐日去排表皮,观察微循环空白治疗的自然变化,从而更有利于验证湿润暴露疗法的作用。课题同时还对创面愈合进行了观察,设计了创面凹陷程度与疤痕两大指标。创面凹陷示真皮脱水,愈后疤痕证实创面两大都分真皮坏死,以此反应真皮热损恢复情况,因淤滞微循环逆转,而损伤减轻,疤痕减少或无疤痕。

    人体真皮内的血供不同于动物。真皮深层有微血管网,真皮浅层为由真皮血管网分枝来的微血管。(我们观察对称,微血管)。其微血管弓内血流为单细胞或2—3个细胞,根据烧伤病理学皮肤微循环损伤资料,烧伤后微循环的变化,分三个区带的变化,即由浅人深为坏死带,淤滞带、充血带。结合损伤程度,就可以判定,浅II度烧伤,真皮毛细血管弓没 有淤滞性损伤,表现为充血,深II度较浅的烧伤,真皮浅层的血管弓必定会受到淤滞性损伤,而淤滞性损伤的研究证实,这一病理过程是进行性淤滞坏死的过程,所以我们直观真皮浅层做血管弓的淤滞变化,研究湿润暴露疗法对烧伤微循环的医疗作用。

    本实验结果已证明,浅II度创面,其真皮微血管弓无淤滞性变化。所以两组创面均未发展为深度创面。但观察过程中发现,湿润暴露疗法组,微血管弓由开始观察时的扩张多细胞血流、这慢,很快变为双细胞快流,而对照组这一变化较慢,而且血管颜色较实验组为暗,可能与局部各疗法组织产生的化学物质不同有关。氧合血红蛋白充足,色则组,还原血红蛋白较多,色则暗,故可以判定:湿润暴露疗法能使创面组织供氧或氧交换充足,减轻了微循环的缺氧损伤,具有保护微循环的作用。

    深II度烧伤创面的观察中,发现随病程进展,湿润暴露疗法创面成活微血管排增多,而对照组则逐渐减少,淤滞血管网增多,两种结果说明,湿润暴露疗法既保护了未损血管袢,而又促使淤滞血管袢的恢复,预防了成活血管袢的恶性淤滞变化,对促使淤滞组织的恢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可肉眼观察到,在治疗后的第三天,将保留表皮的创面去掉表皮,暴露真皮层,可清楚地看到,布满淤滞色暗红的血管网。这些血管网暴露约10—20分钟后自然变红色,用显微镜观察,变红的血管网并无血液流动,说明血管则已淤滞,与内部血微循中断,当去掉表皮后,这些血液成分,透过坏死层接收了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变红色,Zawacki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原理。在实验组创面,只见散在的血管网,镜下观察见血流良好,说明深II度烧伤员直接损伤了很多真皮浅层血管袢。但该疗法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血循。实验中还对第三天淤滞的深II度对照创面进行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发现改换疗法的第二天,淤滞的血管袢基本消失。但成活的血管样极少见,最后这层组织仍液化,这说明湿润疗法也具有除栓能力,但对已淤滞的微血管无恢复功能的能力。这可能与组织的损伤和代谢产物有关。

    为了更能说明疗效,本实验对所观察创面的愈合进行了统计,在湿润暴露疗法组,未见疤痕愈合,而对照组几乎全部疤痕愈合。这说明该疗法具有减轻损伤的作用,也证实了对淤滞微循环的治疗作用。引起烧伤微循环进行性淤滞的原因很多,现已查明主要有(1)热力直接对血管和细胞的损伤。(2)局部组织化学物质的损伤。(3)组织水肿等因素。(4)处源性损伤。但其原理主要是微循环中的微血栓形成,所以防治烧伤微血栓形成是人们改革的主要项目。湿润暴露疗法是如何对微循环有疗法的,其机理不很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湿润的环境:在开放创面、湿润避免干燥损伤,减轻组织能力,和有利于排除化学物质。②药物某种有效成份的作用。

    总之,该实验初步证明该疗法有利于烧伤淤滞带组织的恢复,对烧伤局部治疗有重要的研究和使用价值。有关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创面制疼试验

    本实验利用微循环血流停滞导致疼痛消失的原理,对湿润暴露疗法的促使淤滞组织恢复作用下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证明;湿润暴露疗法使创面的疼觉早期恢复。

    实验方法:

    选新鲜的疼觉迟钝创面,15例,平分创面,均去掉表皮,一创面行湿润暴露疗法(称实验组〕,一创面行空白暴露治疗(称对照组)。伤后每24小时测试创面疼痛一次。至第48小时,统计愈合创面疤痕数。创面疼痛测试方法,用5号针头,针刺深度0.5 毫米,[可用限制自限制],疼痛敏感为浅II度,迟钝为深II度,消失为III度,创面有分泌物时,将分泌物去掉直接测试。

    实验结果:

    讨论:

    现代烧伤病理学研究指出,血流停滞区疼痛感觉很快消失,血流通畅则疼觉存在,疼觉短时消失后又逐渐恢复,反映血流淤滞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了流动,使组织在发生坏死之前又获得了血液供应,因而恢复了疼觉功能,这揭示我们如果能防止血流停滞的发生,或者业已发生而能迅速扭转则继发于局部缺血的变性坏死就可大为减轻,例如不致使深II度转化为III度烧伤,这时临床愈合过程大为有利,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在不同温度的烫伤损伤程度不同,就是同一温度对处于不同深度位置上的内皮细胞损伤也不一样,其损伤程度反映肿胀,变性到凝固性坏列(Sevitt S Burns pathology and therapeatie Butter worth lordon 1957]。局部微循环血流淤滞就是一条界限,较轻的不致造成进一步坏死,较重的也就发展为血流停滞,则将使原初的损伤和坏死扩大。本课题的设计就是根据这条原理进行的。用针刺的方法,测试真皮疼觉。因作为深II度损伤,真皮浅层血管网为淤滞性损伤。如果浅层血循不畅表现疼觉迟钝,这也是诊断深J度创面的指标,如果血循血流完全停滞其疼痛消失发展为III度,本课题设计的针刺深度仅 达浅层。故设计合理。

    实验表明,两组创面在治疗前均为新鲜创面[伤后2~3小时]疼觉测试为迟钝,认为真皮浅层含有淤滞的血管网,而治疗后第一天,湿润暴露疗法创面大部分疼痛变敏感。示组织得到了血供。对照组创面疼觉敏感恢复较少,则出现疼党消失创面,说明淤滞血管不但没有恢复前且发展为坏死。湿润暴露疗法组则未见疼党消失创面,说明该疗法阻止了淤滞带组织的进一步坏死。从创面最后愈合的疤痕统计结果,也证明以上结果和分析,总之该项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论与现代烧伤病理学的研究是吻合的。湿润暴露疗法具有阻止淤滞带组织进一步坏死和促使淤滞带组织恢复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 创面分泌物的细菌举调查

    本项研究,对60例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深度烧伤患者的每创面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检查,共获四种菌种,根据创面表现说明该疗法抗感染作用较理想。

    实验方法:

    无菌操作,在伤后10~15天的创面上,用无菌棉签取药层外白色分泌物一份,再用无菌棉棒将创面分泌物和兹物去掉,用另一无菌棉签贴取创面组织表面少许分泌物一份,标记,将两份创面标本同时在20分钟内细菌培养,检查细菌菌种。

    细菌学调查结果:

    讨论:

    烧伤创面是坏死组织和富于蛋白的渗出液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细菌在坏死组织中,可找到丰富的营养物质,并迅速繁殖,在深度烧伤区域的周围,组织内血栓形成和水肿,使局部组织发生缺血与代谢障碍,机体的抗感染因素,如白细胞、抗体、药物,均难以达到局部,更有利于细菌的繁殖。所以湿润暴露疗法设计了流动用药,利用药物的亲脂作用与坏死组织结合。将药物代人组织,同时被变性的药物基质将坏死组织带出创面。在所获得的创面活组织细菌计数资料表明,该疗法有效地控制了细菌在坏死组织内的生长繁殖。创面绿脓杆菌种植试验的结果也证实,该疗法不利于细菌的寄宿和繁殖。本项细菌学调查的研究,也表明,药层外与药层下的细菌检出率明显差异。兹层下分泌物细菌菌种少,检出率低,从而证明湿润暴露疗法的自动引流、自动供药作用,对控制和预防细菌感染是非常有效和可靠的。也说明湿润暴露疗法的理论设计是合理的。

    第四节 湿润暴露疗法临床的体温与血象变化

    一、临床体温变化观察

    本资料总结了临床治疗中小面积烧伤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其体温变化曲线与传统的疗法不尽相同,根据体温变化特点,认为湿润暴露疗法减轻了创面排斥期的全身反应。

    资料:

    1983年~1984年西夏季用湿润暴露疗法烧伤总面积,15%~50%的烧伤病人36例。20岁以下者为青少年组,共16例,20岁以上为中老年组共20例,烧伤深度均为II度一III度[未作详细划分]。

    医疗条件:

    1.疗房为一般病房,无空调设备。室温26C~ 33C。

    2.护理,每日换消毒尿布一次。

    3.营养条件一般。

    4.如体温高于 39.5 C时,先用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注射安痛定或口服APC。未用激素和其他降温药。

    5.体温统计标准:选每日体温最高点作每天的。统计体温故,每日统计一次。

    讨论:

    1.烧伤各期的体温变化

    烧伤后肌体因受到创伤和感染等多种刺激易产生体温升高,大面积烧伤表现的更为突出,一般的引起体温升高的主要因素有。(1)烧伤早期应激反应。(2)烧伤毒素的吸收。(3)创面或全身感染。④创面排斥作用。所以临床上一般疗法的体温变化,在中小面积烧伤为多,烧伤吸收期高峰热,创面排斥感染期高峰热。而本组湿润暴露疗法临床体温统计的结果表明。只在吸收期出现一高峰热,为了证明该体温变化是一种有益的临床表现,我们根据烧伤的临床病理生理变化,将临床过程划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分析如下:

    早期(伤后至第五天)相当于休克期和吸收期, 根据临床病理学研究,该区局部烧伤组织水肿、血管内液体外渗,淤滞带的微血管向坏死组织过渡,渗出物质部分被吸收,坏死组织尚未排斥,但由于这些变化易引起血液动力学和机体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从湿润暴露疗法的该期体温曲线变化明显的看出:两组体温均呈曲线上升,青少年组升高明显,主要因素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及耐受力差,中老年组体温曲线也上升,说明仍和一般烧伤疗法一样,存在应激反应和吸收热。根据湿润暴露疗法的作用特点,认为该期的体温升高与以下因素有关。(1)早期促使组织吸收。淤滞组织微循环逆转,早期恢复,难免使局部的烧伤毒素及反应物质吸收,但如果能早期促使血 循恢复就从根本上预防或减少了烧伤组织的化学物 质产生对局部和全身的损伤。所以认为这一体温升高变化是益大于害,根据临床治疗结果看未见肝、肾损伤的病例。药物的毒性实验结果也证明是无害的。(2)烧伤早期,机体应激反应,代谢亢进,产生大量的热量,特别是体表较大面积烧伤后,体液外渗丢失热量。热量的丢失大于正常皮肤散热的几十倍。如行暴露干燥的方法,热量丢失将更严重,故在一般的疗法休克期无体温升高现象,但创面行湿润暴露疗法,阻止了不显性水分的丢失,从而减少了热量消耗,使机体应激产热大于散热,故体温早期升高。(3)创面排斥反应,湿润暴露疗法,使创面坏死组织提前液化。但浅度烧伤创面无真皮坏死组织液化,同样体温升高所以该因素有待进一步验证。(4)与环境高温有关。夏季病房内无调温设备,对体温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如病人体温升至39C时,用电扇吹风便可降温,这一点证实了这个因素。(5)感染因素,但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病人中未见1例早期具有创面及全身感染症状,再者本疗法研究的细菌学资料均证实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故根据临床表现,湿润暴露疗法早期体温升高的因素与感染关系不大。

    中期:(指伤后第SX至第15天),在一般疗法的病程中,此期是创面排斥期和感染期,体温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但湿润暴露疗法的体温曲线,伤后第五天开始,呈曲线型下降,第十五天,体温降至37C左右。我们认为,湿润暴露疗法烧伤第五天后,创面坏死组织已开始液化,淤滞带组织的坏死与恢复早已定局。根据资料认为烧伤创面组织已开始修复,胶原纤维成倍增长,上皮细胞受创面刺激分裂加快,所以体温升高的因素,逐渐减少,如烧伤组织已有自己的抵抗能力,肉芽组织皮岛上皮已形成,真皮或皮下的血管网已恢复功能等。故体温下降。总之湿润暴瞩疗法在烧伤排斥期及败血症期没有产生像结痴疗法那样的体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湿润暴露疗法,提前清除了坏死组织,促进了创面愈合,及时引流创面液代物及分泌物,预防和控制了感染。

    后期:(指伤后第16天至愈合),此期的规定是根据临床表现拟定的,在医疗过程中,发现伤后第15天,病人的全身情况及创面都较稳定,更创面有在,但创面已建立近平皮的肉芽及皮岛上皮组织,不需特殊治疗即能顺利愈合,故认为是最后期(或称创面完正修复期)。本统计资料证明,伤后第15天,体温已降至37C左右,而后仍呈曲线型下降直至创面愈合体温正常。该期体温下降的因素,主要与创面肉芽及皮岛组织的建立,坏死组织已完全清除,机体已恢复正常抗病能力等有关。

    2.对湿润暴露疗法体温变化的认识

    通过本资料的统计结果和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湿润暴露疗法的体温变化是促使烧伤恢复和减轻损伤的临床表现。早期的提前体温升高说明该疗法促使了水肿液的快吸收。阻止了热量的蒸发,从而使体温升高,而不是中毒或感染。在临床中均可发现,在2岁以内的小儿烧伤后早期体温高达39.5C,其精神、神志尚好,与体温的变化不相符,在成人,也是如此。如果物理降温,或降低环境温度均使体温降至37—38C,在创面排斥及败血症期。该疗法伪体温变化有力地证实了它的功用,这一作用是很重要的,因烧伤创面处理的最难关是这两点,它关系到病人生命及创面的修复条件,所以仅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湿润暴露疗法的体温变化,反映了该疗法有效的治疗作用,证明湿润暴露疗法,减少毒素吸收,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等。其机理变化,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湿润暴露疗法的临床血红蛋白、血象变化

    本资料统计了36例烧伤面积15—50%的烧伤病例的血红蛋白量和白计分的变化值,结果表明,湿润暴露疗法在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中血红蛋白自然下降程度很低,血细胞总数无极高和极低现象,数值在全过程呈曲线型下降,与体温变化相符。

    资料:

    烧伤面积15—50%的II度一III度烧伤病人36例,青少年组16例(20岁以内),20岁以上组(成人组)20例。

    统计方法:

    1.血红蛋白统计分组:本资料、统计血蛋白、血细胞数值,按病程分六个阶段,伤后l—3天创面渗出为第一阶段,4—6天创面吸收为第二阶段,7—10天创面开始排斥,为第三阶段,伤后11—15天创面修复早期,为第四阶段。第16—20天为第五阶段。第21—25天为第六阶段。

    2.统计数字的处理:将各阶段内的多项检验报告数字,按统计学标准进行处理,求出均数及标准差,然后画出数字变化曲线。

    统计结果:

    将以上两组数作成坐标曲线(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量)

    讨论:

    血红蛋白量的变化,本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湿润暴露疗法在中小面积烧伤的应用并不使血红蛋白量下降。资料中的统计,均未选休克期输血的病人,故统计数字完全反应了机体自然的血红蛋白量变化根据统计曲线分析认为。早期的血红蛋白量最高,是由于血浆外渗、血液浓缩所致,与一般疗法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一致。因吸收期,血红蛋白后暂时下降也符合病理变化,而后创面排斥、液化、修复,按一般疗法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湿润暴露疗法其血红蛋量见明显降低,随创面的愈合而升高。这些表现可以证实湿润暴露疗法不但对机体营养状况无损害,而且有益于机体的营养恢复。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烧伤病理生理研究指出。烧伤后的白细胞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体液移出期和急性感染期;尤其是急性感染或周围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

    一般而言,烧伤早期伤后4小时内,周围血白细胞数显著增加,中性可达96—98%,6—12小时增加到最高峰、同时淋巴细胞减少,在严重烧伤伤员伤后7天以内,白细胞数一般有两个升高曲线,伤后30分钟到2—3天,是第一次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能与体液回收后血液稀释有关,伤后第五天开始上升。但总数多不超过20000。中性粒增高;表示有感染。故一般认为,烧伤早期白细胞增多是热力引起的全身反应表现之一,亦可能与大量液体丢失,血液浓缩有关。第二次高峰则由于炎病反应所致。总之,烧伤后的细胞的变化特点为早期高峰和败血症期高峰。而本资料统计的湿润暴露疗法的白细胞变化,只有一个白细胞增加高峰,发生在早期,而第二次高峰未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随病程进展而下降。白细胞总数曲线是曲线型下降。说明湿润 、暴露疗法有效地减轻了创面的炎症反应,预防和控制了创面的感染,对全身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湿润另回疗法烧伤倒而愈合的临床表现

    本文详细描述了湿润暴露疗法烧伤创面的临床愈合表现。对各度烧伤的愈合特征进行了充分论证。肯定了该疗法的推广使用价值,提出了一种新的烧伤创面愈合方式。

    我们经过对烧伤湿润暴露疗法6年的研究,已获得了近500例住院病例和数千计的门诊病例,治疗中发现湿润暴露疗法的愈合特征与一般疗法不同,为了便于推广使用和开展对烧伤创面病理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研究,将临床愈合过程及特点详细进行描述,以推动烧伤研究的进展和治疗的改革。

    临床观察记录

    I度烧伤:伤后皮肤充血示红色.轻度水肿,疼痛,治疗后,疼痛解除,水肿逐渐消失,3—5天后,表皮角化层脱落,恢复正常皮肤。

    浅II度烧伤:保留疮皮治疗。直接涂药,保持创面湿润,止痛、水泡放大,烧伤第三天后,坏死的表皮软化松动,有少量分泌物,第5—6天后,轻轻涂擦均 可将腐皮去掉,创面表皮修复,毛发健存,继续保持湿润,无渗出物,创面由红变淡红,浅谈红。约过10天创面颜色近肤色,无疤痕。

    去掉表皮治疗:直接涂药,保持创面湿润,止痛,创面逐渐见药物温化,有液体透出药层,创面基底逐渐有白色物质沉积,逐渐增厚,而该沉积物停止增厚时约0.05毫米厚,其表面仍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渗出,掀动沉积物,见已形成为薄软膜,膜下创面新鲜, 皮肤微血管样丰富,薄膜与创面无粘连。第4—5天,该软膜自动脱落,创面示新鲜、淡红,已见表皮化,毛发健存,继续治疗,创面颜色由淡红交接近正常肤色,约过5—10天,创面颜色完全恢复,无疤痕。

    深II度烧伤:深II度烧伤根据损伤程度分轻、重两型,轻型创面真皮浅层苍白,毛细血管镜下血循障碍,渗出较多,疼觉尚敏感或迟钝。重型创面,真皮浅层示皮革样,不见微血管排。深部毛囊血管充血,疼觉迟钝或不敏感,这两型损伤其临床愈合过程及愈合差异较大,其临床特征如下:

    深II度浅型创面:去掉腐皮治疗后,创面有少量液体造出药层,创面基底,逐渐形成一层白色物质沉积,一般在两天内遮盖创面,该展沉积物仍有白色分泌物及水分透出,分泌物随药物排掉,水分在药层外蒸发,沉积物形成与浅II度创面相同的软薄膜,第4天,该膜停止增厚,膜外白色分泌物运出增加,随之第5—6天,该膜脱落,创面示苍白,可透见深层血循及毛囊周围扩张的血管群。继续治疗、创面基底白色层由表人里液化,随药物排出。创面基底逐渐回于皮面。毛囊仍保留呈粒状,毛囊中的毛发从根部断裂,毛囊的浅层防病程也有液化,使毛囊粒也凹于皮面,约在第10天后,创面基底白色坏死组织液化尽完全。毛囊粒开始向皮面生长,各毛囊粒之间组织逐渐填充间四,一般于第15天,毛囊平皮,毛发开始长出。毛囊间组织见毛羹上皮以白色薄层呈微足状漫延,各毛囊之间组织形成表皮结构。创面愈合,无疤痕,大部分创面肤色在3个月内恢复,少部分创面在半年内恢复,愈合皮肤结构较正常皮肤为厚、弹力差,一般随肤色恢复而变薄,和恢复皮肤弹力。如在低位创面。如长期站立的下肢创面,因新生的血管网尚未退化到正常皮肤的数量和表皮层较薄,伤后1个月其皮肤示充血症状,但无肿胀,而后逐渐恢复元疤痕,毛发及汁腺皮脂腺开口存在,功能良好。

    深II度深型(重型)创面:创面接受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后,第一天,有少量渗出,第二天创面基底逐渐见类似较薄膜形成,仍有少量水分泌物造出该膜。该软薄膜不象浅度创面那样,而是膜类似沉积物,可以用棉签沾去,于伤后第5—6天,尚能达到软薄膜的厚度,而后,该类似膜不再增厚,大部分创面可自行脱落。部分创面仍贴敷在创面上,掀起该薄膜可见创面坏死层新鲜,为苍白色,不能透视深部的血管网和未见充血的毛囊血管丛。一般在第五天创面坏死层开始液化,未脱落的软膜与液化物一起排出创面,于伤后第10天创面坏死层液化排出较多,创面基底较平坦,未见残留的毛囊,明显凹于皮画,第10天后逐渐见创面基底有红色点状突起,凸于创面基底,随之创面基底逐渐平皮生长,红色突起的点状组织,10倍放大可见为深部充血的毛囊根部、表面及四周为白色薄层组织,它的生长始终凸于创面基底,形成类似深II度轻型创面的粒状结构,但这种结构稀疏排列不齐,一般在第15天,表现明显。创面基底尚有肉芽组织高起,第20天突起的毛囊平皮,肉芽组织随之平皮,而后见白色的上皮组织以毛囊状物为中心,以微足状向四周肉穿组织没延。闭封创面,达上皮化,一般在25天左右愈合,愈合创面约半月见原毛囊状凸起区有毛芽长出和有白色“脓性”小泡,去掉小泡见该处也有毛发长出,有的起有微粒水泡,可自行破溃。经观察该处为汁腺排出口。但愈合创面为花斑样疤痕组织或花斑样色素沉着皮肤疤痕组织,无明显疤痕的有毛发皮肤,在组织松软区3个月后新生的皮区稍增厚,但毛发及汁液排出均正常,1年后厚度变薄近正常皮肤,在组织较实的区域无明显的皮肤增厚现象。(见彩照),毛发分布较少的区域,愈合创面多为色素消失,或感退,皮肤功能尚好。

    III度烧伤创面:

    Ill度烧伤,皮肤全层坏死,故治疗后创面在2天,内无渗出,第三天开始见创面坏死展表面有白色液化物。第五天液化物开始增多,创面坏死层一般在伤后20天,液化尽完全。创面基底自第10天后逐渐向皮面凸起,创面肉芽化,临床上一部分肉穿创面由创面边缘上皮漫延,使10 X 10厘米创面缩小1/2,而后上皮疤痕愈合;一部分创面上皮缘上皮漫延的同时,创面向芽组织表面出现散在的上皮点,上皮点逐渐扩散,相融融合,封闭创面,面积过大的创面,最后愈合因自芽组织老化,上皮修复较难,故只需对创面肉芽组织加一定的压力便可自愈。在临床医疗中,我们收治了几例较大植皮后溃疡不愈创面,利用湿润暴露疗法尚能治愈。四肢烧伤往往是肢体的一面损伤较重,一面损伤较轻,所以在临床上收治的这类病人均无一人行植皮。靠对面较浅残留的上皮组织覆盖。但电击伤较大面积时,或超过20 X 20厘米III度创面时尚需治疗一阶段后,在已缩小的创面上配合植皮治疗。

    特殊烧伤

    电击伤创面:

    电击伤人口也是一较大的创面,如果伤口处在躯干考虑使用湿润暴露疗法,如是在四肢、截肢指征免强,也应该使用该疗法保守治疗。根据临床经验,电击伤创面分两种方式。其一,封闭式创面,电击伤早期创面均很小,治疗后在10天内,创面由电击伤人口坏死区向四周扩大,全皮坏死,液化,10天后创面扩大停止,创面液化向深部发展,大约在15天后,液化逐渐减少,第20天后创缘及创底见有新生的肉芽,一般电击伤,液化至深筋膜。有的可深及肌肉,第30天后创面向芽修复加决,面积较小者50—60天靠创面上皮漫延愈合,面积较大者行植皮封闭创面。其二,开放式创面:该类创面多在烧伤时直接使皮肤及肌肉或骨组织爆炸烧伤。多数为深筋股或骨骼暴露,该类创面治疗后创面烧伤组织即刻液化。创缘扩大不明显、液化向深处发展,大约在20天,创面建立肉芽。面积小者多在50—70天,创面靠创缘上皮漫延肉芽组织愈合,面积较大者后期植皮治疗。已暴露的骨骼,不需早期处理,如后期肉芽组织不能遮盖,可以将不能遮盖处骨组织去掉。以使肉芽覆盖便于愈合和植皮,在治疗的露骨创面中,均未见骨髓炎发生。

    酸烧伤创面:

    一般酸烧伤创面,如接受治疗较早,创面无痂形成。其临床愈合过程与一般烧伤相同。如果是创面结痂后治疗。创面先脱痂,而后与一般创面相同,对某些侵袭破坏性酸类烧伤,未治疗过无经验。碱烧伤:如早期治疗,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烧伤愈合过程相同,伤后几天进行该疗法的,则见创面先有豆腐渣样液化物,而后与一般烧伤创面愈合过程相同。 酚烧伤创面:早期治疗,创面竞痴形成,如一般烧伤创面相类似,但渗液及分泌物及液化物为微黄色。中晚期治疗者无经验。

    讨论与论证:

    烧伤创面在直观下是如何愈合的?从未见有人描述。因为现行的临床治疗法均将创面遮盖,如包扎疗法,创面被敷料遮盖,暴露疗法,创面被痂皮覆盖,植皮治疗创面被皮片覆盖等等。即使到后期的肉芽创面也仅能在换药时见到肉芽,所以以往的烧伤创面愈合,只能根据组织病学的变化进展进行描述。但这些描述只能作为指导理论而不能作为临床治疗中的观察指标。而行湿润暴露疗法,则给人们提供了直观创面愈合的临床条件。从而也表达了湿润暴露疗法烧伤创面愈合的特征。

    传统疗法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研究指出,浅II度烧伤可在痂下由残留的表皮组织直接愈合,深II度创面,首先在坏死组织与成活组织交界处,出现一白细胞浸润带,而后残留的腺上皮,浅者在痂下沿浸润带向四周直接漫延,封闭创面,形成疤痕:深者上皮不易漫延封闭创面,痂下自落,出现开放的肉芽创面动也可能自愈,也可能靠植皮愈合。III度创面,因白细胞浸润带在皮下,无上皮或仅有极少量什腺上皮,焦痂自容,创面向芽化靠植皮愈合。而湿润暴露疗法,在病理变化上有其特点:浅II度创面可直接在药层下由残留表应基层细胞再生愈合,毛发健存。深II度创面,浅者在药层下,残存腺体腺上皮向创面平皮修复,腺体间组织随之修复,平皮后,腺上皮以表皮方式封闭创面而愈合,一般无疤痕。或者生长方式如同浅者,但留腺体及腺上皮较少,故创面只能部分表皮化,部分上皮化,形成花班样的疤痕问皮肤组织。III度创面:肉芽创面平应生长,部分残留的上皮细胞尚能在肉芽表面修复,部分靠创缘上皮漫延,部分需植皮愈合。根据两种疗法的病理愈合特点和愈合恢复。情况的比较,也需要我们应该重新论证什么疗法是较理想的疗法。

    浅II度烧伤创面:从临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肯定该疗法的愈合方式是正确的、浅II度烧伤,表皮大部分脱落,而真皮层元坏死组织,其毛囊及腺体开口仍保留。在药层下,腺体开口可自然开放,分泌物及渗出物能及时引流,所以不易招致感染。残留的表皮基底层又可在湿润的环境内,自然再生。按皮肤的结构特点修复,从而在短期内使皮肤修复较完全,同时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受限制,并能及时发现创面的变化。

    深II度创面:深II度创面的湿润暴露疗法临床愈合过程,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因它的愈合疤很少。减轻了损伤,在此对深II度创面愈合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论证其优越性。深II度轻型创面,早期因渗出膜的形成,保持了真皮浅层免受干燥损伤,和在药物的作用下,阻止了微循环的恶性损伤,同时创面仍有渗出物排除,可以推知,组织内的代谢产物,不致留在组织内。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真皮组织,所以在早期,真皮层浅层坏死组织未再继续加深。在创面液化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烧伤的腺体组织液化较慢,这是因为毛囊周围血循丰富,损伤轻,毛束及腺体为上皮组织。即使坏死其液化速度较真皮坏死的纤维组织为慢,所以出现,晚体凸起的粒状创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修复过程。都知道。烧伤损伤界面并非一平面,而是由于皮肤结构及耐热能力不同所致的凹凸不平的一个区带,这个特点,在包扎或结痂疗法,由于痂皮及坏死的限制,被迫形成平面,而湿润暴露疗法,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创面组织,给创面修复奠定了基础。随创面的愈合,创面残国的腺体逐渐向皮面生长,同时腺体上皮间凹的纤维组织也向皮面生长、但慢于腺上皮组织,当腺上次生长平皮后,停止生长,向四周漫延覆盖刚平皮的纤维组织,而后覆盖的上皮层逐渐增厚变为表皮结构,愈合则无疤痕,这也就是为深II度浅型创面无疤痕愈合的机理。这说明湿润暴露疗法有效地控制了纤维组织与上皮生 长的比例,促进上皮生长,抑制了胶原生长,从而达到完全表皮化,因为腺体上皮及毛囊上皮组织是由表皮演化而生。具有表皮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表皮损伤后可以向表应化再生修复,这一变化早已被病理学所证实。湿润暴露疗法通过湿润舒展的环境,和抑制胶原过度再生,以及晚液引流保留腺口的特异作用,保证了腺体,上皮组织的表皮化正常修复,当腺体上应再生修复平应时咱然停止外凸生长,这也是皮肤病理修复的本能,有人认为皮肤组织修复多具有自抑作用。但其机理不十分清楚。所以腺体上皮沿真皮纤维组织漫延,在其上又形成表皮组织,从而达到完全皮肤再生修复。该疗法的引流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面残留的腺体组织仍有分泌功能,甚则分泌旺盛,而这些分泌物需要排出。湿润暴露疗法中的药物又能与腺液混合,使腺液始终不断地排出;迫使腺上应顺引流过依附纤维组织再生修复为管形窦道。构成了腺体的排泄管,而这正常修复过程在干燥暴露结痂或包扎疗法中被干扰了,造成腺液积留,继发感染,腺体不能按正常修复方式再生,故难以形 成皮肤结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抑制了上皮组织的 生长,(上皮细胞培养资料均证实),即使创面能上度 化,也只能在限制的范围内蔓延覆盖创面,形成疤痕组织。从血循微血管的再生方式分析,湿润暴露疗法创面的血管再生垂直于皮面,而其他疗法在不适当的压力下或限制下,使血管再生杂乱,不利于皮肤的修复,易加重疤痕。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湿润暴露疗法有利于皮肤的正常自然完整性修复。

    深II度深型(重型)创面:其临床愈合过程与浅型创面相似,但因损伤深度较深,残留的腺体较少, 故不能达到完全表皮化,形成花班样皮肤疤痕组织。

    III度创面。其湿润暴露疗法的临床特点是,尽快地将坏死组织液化,解除坏死层对成活组织再生的限制。促使创面肉芽化。以利于创缘上皮蔓延修复或植皮,临床愈合过程主要预防了五度创面痂下自溶所导致的感染。其另一愈后的有利因素。是在湿润环境中有利于创缘上皮的再生修复。但根据临床观察发现,III度创面修复后疤痕较长,如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创面,最后所留疤痕为一条长5厘米,宽0.5~0.8厘米的疤痕,其机理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该疗法减少疤痕的另一重要作用。

    电击伤创面:

    烧伤是立体性烧伤,对于创面的形容常称为口小胜大的组织深度坏死性烧伤,在组织病理学研究上,已确认,电击伤组织多为间生态组织,深部损及肌肉、脂肪为进行性坏死,所以在临床主张早期切除。而湿润暴露疗法虽然经验不多。但我们认为,早期将创面开放。促使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尚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成活能力的组织,从而减轻了损伤。临床治疗中发现,有的创面持坏死组织液化后,肉芽从肌层生长良好,很快填充侧面。创面小者通过创缘上皮蔓延尚能达到愈合,有些创面骨烧伤外露,但周围肉芽组织能逐渐将暴露的骨组织包绕,有的靠近处上皮蔓延修复,有的需植皮,这一句骨作用机理不清,但临床上的确对较小电击烧暴露骨组织的创面也一种理想的疗法。

    酸烧伤创面。早期使用湿润暴露疗法,药物降低了酸的浓度,减轻和阻止了损伤,其创面表现与一般烧伤相同。

    减烧伤创面:早期使用该疗法,阻止了减对组织的继续损伤,使碱性物质及时引流排出创面,其创面愈合过程与一般烧伤相同。加较晚进行该疗法,创面已发生破的皂化反应也能及时阻止,使创面变一般创面愈合。

    后期创面的愈合。

    临床上、有很多病例是经过其他方法治疗后再行该疗法治疗的其临床愈合特点与直接接受该疗法不尽相同。因创面基底纤维组织增生,已建立基础,不易控制它的过度增长,上应组织破坏严重,已失去了烧伤损伤应该存活的比例。故难以调节上皮与纤维组织的增生比例,但对深II创面尚能愈合,不过愈合疤痕与其他疗法相似,残存在皮层内的腺体未能及时建立排泄“管道”,所以临床上患者奇痒等不适症状。这一愈后事实,告诉我们,不适当的治疗方法对烧伤的愈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本文通过观察和论证,说明湿润暴露疗法是一种保护皮肤正常功能修复的疗法,是一种理想的疗法,也是直观研究创面愈合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临床疗法,它的出现将为烧伤局部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