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4份烧伤病历统计分析
  • ANALYSIS OF CASE HISTORY OF 2994 BURN PATIENTS

    中国人民解放军91医院烧伤外科 王永武

    王艳玲 陈存富 张志华 胡林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2994例烧伤病例统计分析,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发生烧伤的原因,影响治愈率的因素以及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在统计结果及临床分析中,笔者还发现,烧伤发病人群中小面积烧伤占绝大多数,小儿烧伤绝大部分发生在托的单位以外环境,成人烧伤发病率最高,并提示与病人职业和工作性质有关,更与所在单位安全措施不严及本人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等有直接联系。而老年烧伤患者又多与病人反应迟钝和活动不便有关。在烧伤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依次是:手、头面部、下肢、上肢和躯干;在烧伤后入院时间与早期休克发生率统计分析表明休克与并发症的发生与入院时间之间有密切关系。在烧伤后感染情况与细菌学调查分析方面:死于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败血症和肺炎。 细菌学调查显示创面和血液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仍然是金菊菌和绿脓杆菌。作者最后还总结到由子长期以来广谱抗菌素在烧伤临床上的不合理使用,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逐年降低。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认为临床上不可有盲目滥用。否则会导致新的耐药株产生并使其效果迅速下降。

    烧伤作为一种突发性社会灾害,对其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救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本文对我科十年间收治的2994份烧伤资料完整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并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烧伤防治提供参考。

    一、调查统计的范围及方法:

    对每份烧伤资料完整病历从病人性别、年龄、伤后人院时间、烧伤原因、烧伤面积、致伤部位、发病季节、死亡原因、细菌学检查结果以及各种早期合并症和伤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诸项列表统计,然后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显示病人发生烧伤的原因,影响治愈率的因素以及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并发症。

    二、统计结果及临床分析:

    在2994份烧伤病历中男性2252例,占75.2%,女性742例,占24.8%,男女之比为3.04:1。临床治愈2826例,治愈率为94.4%,死亡100 例,死亡率为3.3%,弃治或未愈自动出院68例,占同期收治病人的2.3%。

    1.烧伤面积,年龄与烧伤原因统计分析:

    本组病例10%以下面积烧伤1684例,占56.2%,30%以下面积烧伤2522例占84.2%,而50%以上大面积烧伤仅208例,占6.O%。表明在烧伤发病人群中中小面积烧伤占绝大多数。应将此作为今后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12岁以下小儿烧伤1162例,占病人总数的38.8%,死亡率为2.8%(32/1162),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发生率最高共842 例,占小儿烧伤的72.5%。其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和2—6岁学龄前儿童发生人数最多,暗二者合计占小儿烫伤总人数的94.3%。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本组小儿烧伤绝大部分发生在托幼单位以外环境, 由此分析并认为:这与当今我国家庭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宠爱和现代儿童身心 发育提前等原因有密切关系,应引起社会足够重视。本组13—60岁成人烧伤共1780例,占总数的 59.5%,死亡率为3.3%,其中油类及火焰烧伤发生最多,占成人烧伤的40.3%。13—40岁烧伤者占成人烧伤总数的89.1%(1586例)。而一些特殊原因烧伤如:电烧伤、化学烧伤、火药或粉尘爆炸伤、热压伤、铁水及蒸气烫伤等80—90%以上发生在该年龄之间病人说明13—40岁为成人烧伤发病高危年龄。结合临床分析这不仅与病人职业和工作性质有关,更与所在单位安全措施不严及本人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等有直接联系。提示在全社会迅速普及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防火安全意识对保障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组老年烧伤52例,占病例总数1.7%,死亡率为19.2%,其中火焰烧伤发生率最高(占64%),烧伤原因多与病人反应迟钝和活动不便有关。

    2.发病季节与烧伤部位统计分析:

    夏秋两季(5—9月份)烧伤发病住院人数1646例,占全年总人数的55%,发病率最高。烧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依次是:手(48.3%),头面部(43.6%),下肢(42.1%),上肢(38.9%)和躯干(34.8%)。最 低的部位是眼(1.9%),呼吸道(3.3%),会阴部 (13.8%),烧伤部位与发生烧伤的季节具有一定关 系。

    3.伤后人院时间与早期休克发生率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在2994例病人中发生早期明显休克者89例、发生率为3%,该结果明显低于国内资料报道但休克死亡率却高达13.5%(12/89)。结合本科临床分析其原因是①本组病例伤情多数偏轻。②病人伤后院相对较早抗休克措施较为得力。③对早期休克诊断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本组伤后4小时内人院者 1149例,其休克发生率为1.4%(16/1149),伤后5—8小时入院者休克发生率为3.3%(24/716),9—24小时入院者休克发生率为 5.9%(21/372),由此看出伤后人院时间与休克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由于早期休克关渡过顺利与否对病人的后续治疗将产生深刻影响[4],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烧伤后早入院,早治疗的必要性,对 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4.早期合并症和伤后并发症的统计分析:

    本组病例发生各种烧伤早期合并症118例次,发生率仅为3.9%,发生率较高的合并症依次是:软组织损伤49例,颅脑外伤14例,皮肤撕脱伤13例和骨折12例。伤后各种并发症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发生率最高,伤后发生率最高的六种单一并发症分别是:低蛋白血症(30%),低钾血症(24.8%),继发性贫血(17.5%),败血症(5.2%),肝功不全(3.7%)和休克(3%)。而死亡率最高的六种并发症是:败血症(33%)MOF(1%),休克(12%),急性肾衰(11%),肺炎(8%)和消化道出血(6%)。由于烧伤后某一并发症的出现往往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4],如严重烧伤后血浆蛋白早期从创面大量丢失加之以后的长期超高代谢,极 易导致病人严重低蛋白血症,由此可造成病人抗感染能力下降和全身性衰竭。从而引起细菌性侵袭和败血症的发生。据此,笔者认为在诊断和处理各类烧伤并发症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全面考虑,综合处理。否则可能贻误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5.烧伤后感染。情况与细菌学调查分析:本组病例因严重感染直接导致病人死亡42例,居各死因之首。死于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败血症和肺炎(分别死亡33例和8例)。细菌学调查显示:创面和血液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仍然是金葡菌和绿脓杆菌。创面培养共检出细菌997株。G+球菌高于G杆菌,在所检出的G+球菌中以金葡菌和表葡菌检出率最高(分别占检出苗数34.7%和5.9%),G-杆菌中以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检出率最 高。(各占检出菌数的26.4%、6.6%和5.7%)。金葡菌创面检出率高于绿脓杆菌,血培养共检出细菌 208株,检出苗种多与创面有平行关系。但G-杆菌检出率高于G+球菌( 二者分别为55.8%和42.3%)绿脓杆菌略高于金葡菌(分男u为 21. 2%和 20. 2%) 提示其侵袭力可能相对较强,静脉插管培养共检出 细菌35株,其中大肠杆菌和金葡菌分别检出12株和8株,检出率最高,由于本组病人多数采用股静脉切开插管,部分又是在创面区切开,放分析认为本组病例导管性败血症的发生原因部分可能与手术时消毒和操作不严以及粪便污染有关,提示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长期以来广谱抗菌素在烧伤临床上的不合理使用,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细菌对 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逐年降低[5]。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抱菌素问世和广泛使用于烧伤临床,虽然为近期烧伤感 染的防治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但若盲目滥用则可能导致新的耐药菌株产生并使其效果迅速下降。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第三军医大学肖光夏教授等提出了“散用、敢停”的抗菌素使用原则,笔者认为:该原则今后在我国烧伤临床上的普及推广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之扬等,烧伤理论与实践,辽宁科技出版社(沈阳)1989;251页

    [2]张向清等,3646例烧伤病人年龄、烧伤面积与死亡率的统计分析,前卫医药,1984;4:12

    [3]杨克非等,1567例烧伤病人应用湿润暴露疗法的临床概况分析,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1;1:25

    [4]张向清等,烧伤病人多与死因统计与死亡链分析,前卫医药杂志,1991;3:144

    [5]黄跃生等,严重烧伤后多器官衰竭的发病原因及其预警指标的初步探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0;12 (6):46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