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烧伤病人采用湿润包扎疗法的探讨
  • THE APPLICATION OF MOIST BANDAGING THERAPY IN TREATING OUTPATIENT BURN CASES

    上海市南市中医医院中西结合外科 葛传申 姜红梅 周惠英 马国平 马海燕 陆志军

    [内容摘要] 作者通过门诊330例烧伤病人的治疗,其中有322例采用湿润包扎疗法治疗,8例来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认识到疗效是满意的。并说明我国有90%以上的烧伤可在门诊治疗,他们烧伤的特点一般以面积小,活动部位多,多数要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比较适宜用包扎方法治疗。因此认为;贿必要对此方法进行研究,使它逐步规范化,有利于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健康地发展。作者还使包扎疗法如何更符合湿性医疗技术的原理作了探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作者于1992年7月至1994年4月在门诊治疗烧烫伤330例,占本科同期接诊治疗烧伤总人数的95.7%。男性126例,女性204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11个月。均为热力致伤。面积<1%者202例,占61.2%。面积1—5%者121例,占36.7%。面积 6——10%者7例,占 2.2%。浅II度253例,占76.7%。深II度75例,占22.7%。III度2例,占0.6%。四肢烧伤274例,占83%,手烧伤79例,占24%。足烧伤75例,占22.7%。除四肢外其他部位 烧伤56例,占17%。

    二、治疗方法

    (一)湿润暴露法:8例用此法治疗,占门诊治疗病例的2.4%。病人初诊时清除创面污物,II度创面于水疮底部剪洞放液,后徐药0.5——lmm。如药膏被粘去,令病人及时涂药补上。每日复诊一次,用消毒卫生纸粘去除药徐新药。3天后清除疮皮,仍每日复诊清创涂药,并且让病员在家每日再自行徐药1—3次,浅正度创面至愈合。着深正度及III度创面液化期,清创涂药时逐渐剪除坏死组织加速液化,必要时每日复诊二次,以便及时清除创面液化物。病员在家每日再自行涂药2——3次。修复期减少徐药次数至愈合。

    (二)湿润包扎法:322例用此法治疗,占门诊治疗病例的97.6%。简单清创后创面涂药膏2-3mm ,贴上一层复合材料(也有称无纺材料)做的敷料,敷料外盖上剪洞的塑料薄膜,或者不盖薄膜,直接在敷料上间隔贴上数条条形胶布(胶布的长度不超出敷料,条形胶布的疏密灵活掌握),再盖上2—3层复合材料做的敷料,后用胶布固定即可。有些易脱落的部位用绷带轻轻包扎。一般每日酌情清创换药1—2次。换药时用消毒卫生纸粘去创面残药及 液化物。深E度及见度创面液化期,清创时逐渐剪 除坏死组织,个别液化物多的创面每8小时清创换药一次(晚间由急诊值班医生执行)。修复期减少换药次数至愈合。

    三、治疗结果:

    本组除4例在创面出现液化物后患者误认为感染,自动放弃此疗法到他院就医外均获治愈。有7例深见度创面有轻度瘀痕,占深II度创面例数的9.4%。2例Ill度创面瘀痕化愈合,但表面平坦,不影响肢体功能。

    讨论

    在烧伤这一常见病的治疗中,约有1/10的病人住院治疗[1],也就是说约有90%的烧伤病人是在门诊治疗。本组病例占本院同期治疗总例数的95.7%。徐荣祥教授发明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其专用药“湿润烧伤膏”自1988年问世以来,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用于治疗大面积特重度烧伤的成功病例屡见报道,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和优点。然而不应忽视那些门诊病人的治疗,因为他们的烧伤面积均偏小,本组病例中≤5%者占97.8%,≤1%者占61.2%,且以四肢活动部位烧伤较多,占83%,手足部位占46.7%。这些病人往往仍然坚持工作、上学或从事家务,如用湿润暴露疗法,必然会给病人带来不便,因此我们采用了湿润包扎疗法。既然90%的烧伤病人需在门诊治疗,故可认为大多数烧伤病人是适宜应用包扎的方法来治疗的。要使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得以更广泛的推广应用,更健康地发展,就应重视用湿润烧伤膏包扎治疗烧伤的研究。有人用湿润暴露法与涂药包扎法对浅I度、深I度浅型病例进行对比观察后认为,当烧伤创面达不到充分暴露时,涂药包扎法也是可行的[3]。在应用包扎疗法时,应注意保持湿性医疗技术关于创面湿润而不浸渍[4]的原则。保持这一特点的关键是让烧 伤创面经常保持有一定量的药膏,使创面获得持续 供药。如用一般涂药包扎的方法,药物被敷料所吸收,创面就得不到有效浓度的药物[5],也不能保持创面湿润。作者采用内外层敷料相隔离的包扎方法, 药膏仅被内层敷料吸附一部分,使创面仍能够保持一定量的药膏。如药膏徐得过多或液化物较多时, 又可经过间隔材料的洞隙被外层敷料吸收,使创面保持湿润而不浸渍[6]。医生换药时可根据创面的湿度,通过对徐药的厚度、薄膜洞口的大小、粘贴条形胶布的疏密加以调整,以达到控制创面的湿润程度。通过适时换药清除陈旧的药膏及液化物和创面及时徐药来保持创面持续供药。这种方法仍保持着湿性医疗技术的特点,故可称之为湿润包扎疗法。

    要特别提出的是,湿润包扎疗法应当摒弃烧伤传统的需加压包扎[7]的概念。因皮肤烧伤后伤区充血带毛细血管扩张,以及充血带、瘀滞带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流人烧伤区(坏死带除外)的组织间隙[8]引起烧伤医肿胀。这种烧伤初期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是对抗损伤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9], 对保护瘀滞带变性组织并促其恢复,以及提高局部组织抗感染的能力都是有利的。加压包扎后,毛细血管受压,瘀滞带变性组织得不到有效止供而发生进行性坏死,加深了烧伤深度,增加了感染机会和治疗难度及疤痕发生率,也延长了愈合时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是一项最大限度地保护烧伤区可能恢复的瘀滞带组织,保护残存的毛囊、汗腺、皮脂腺等上皮组织细胞,促进皮肤创面按正常结构自然愈合的技术。所以对创面实行加压包扎是不可取的。此外,加压包扎还有将创面药膏压进敷料使创面失去药膏之弊端。有人采用湿润烧伤膏包扎治疗遭到失败[10],其原因可能是尚未理解和掌握湿性医疗技术的原理和实施技术之故。

    在采用湿润包扎疗法时,所用敷料以复合材料为原料的敷料为佳。由于复合材料的敷料对油性的湿润烧伤膏吸附作用比棉织敷料弱,包扎后外层敷 料能保持清洁。避免了棉织敷料包扎后外敷料浸满 油迹、沾灰、污染衣被的缺憾。复合材料的价格也较棉织敷料便宜,值得推广。湿润包扎疗法更适宜在寒冷的季节,寒冷的地区,室内缺乏理想升温设备 而无法实行暴露疗法的情况下使用,以及在战争、受灾等特殊。情况下使用。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要使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得以更广泛地推广应用,普及到基层医疗单位直至厂矿、农村卫生所的卫生人员,才能使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应当重视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江良能,等:《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3。

    [2]徐荣祥:全国第三届烧伤创疡学术会议学术报 告,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3;4:4一6。

    [3]于锡恩:烧伤湿润医疗中暴露与包扎法的对比观察,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1;3:38。

    [4]徐荣祥:烧伤创疡医学总论(一),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1:11,19。

    [5]徐荣祥:烧伤创疡医学总论(一),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1:21。

    [6]葛传申:烧伤湿润疗法治愈下肢静脉溃疡19例体会,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3;4:60。

    [7]杨之骏,等:《烧伤治疗》,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

    [8]第三军医大学烧伤防治研究协作组;《烧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3,58。

    [9]冯新为,等:《病理生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2,134。

    [10]胡嘉念:湿润烧伤骨在烧伤临床的应用,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