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温度对深度烧伤创面液化的影响
王成传,英艳,付文健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山东邹城273500
【摘要】目的:观察环境温度对深度烧伤创面液化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烧伤病人以治疗环境温度(室温)的不同随机分为室温≤20℃组(A组)、室温21℃~25℃组(B组)、室温26℃~30℃组(C组)和室温31℃~32℃组(D组),观察创面液化启动时间和创面液化时间。结果:同样深度创面,随着治疗环境温度的升高,其创面液化启动时间随之提前,创面液化时间相应缩短,尤其Ⅲ度创面。结论: 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与治疗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即环境温度越高,创面液化越早,液化速度越快,液化期越短,其最适环境温度为26℃~30℃,大面积烧伤则为31℃~32℃。
【关键词】烧伤;环境温度;湿润烧伤膏;创面液化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726(2007)04-0300-03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n Liquefaction of Deep Burn Wound. WANG Cheng-chuan ,YING Yan, FU Wen-jian. Dept of 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Yankuang Group ,Shandong Province 273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n liquefaction of deep burn wound. Method: 116 cases of burn treated by MEBT a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random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oom temperature, i.e. group A(≤
【Key words】 Burn;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MEBO;Liquefaction of wound
通过液化方式无损伤地排除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是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1]。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烧伤皮肤原位再生复制的成败。因此,对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了环境温度对深度烧伤创面液化的影响,借以探讨深度烧伤坏死组织液化的最适环境温度。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我中心急诊入院的烧伤病人116例,均为深度烧伤。其中男72例,女44例,平均年龄21.16 ±10.3 岁,烧伤面积14.43 ±6.11%TBSA,伴Ⅲ度烧伤者70例,Ⅲ度面积为8.43 ±7.29%TBSA。入选病人均取其烧伤皮肤,常规组织切片,判断烧伤深度。
2.实验分组:将116例烧伤病人以治疗环境温度(室温)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室温≤20℃组(A组),共25例;室温21℃~25℃组(B组),共28例;室温26℃~30℃组(C组),共30例;室温31℃~32℃组(D组),共33例。A组室温为自然气温,B、C两组的室温由空调控制,而D组则由电暖器进行调控。各组病人在年龄、烧伤程度、创面处理、营养治疗等方面均相同或相近。
3. 治疗方法:各实验组病人除治疗环境温度不同外,均接受相同的治疗方法—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2]。具体方案是:在复苏补液、保护脏器功能、抗生素应用、营养治疗等系统性治疗的同时,烧伤创面简单清创,湿润烧伤膏(MEBO)暴露疗法,涂药厚度1㎜左右,每4h~6h换药一次,Ⅲ度创面同时辅以“皮肤耕耘减张术”[3]处理。
4. 观察指标:(1) 创面液化启动时间: 以肉眼可见液化物为准。(2) 创面液化时间: 自伤后第3天至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净的时间。
5.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平均差(±s)表示,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水准:α=0.05。
二、结果
相同深度创面,A组病人的创面液化启动时间较B、C、D三组显著滞后,其创面液化时间也明显延长,尤其Ⅲ度创面; B、C、D三组的创面液化启动时间随着治疗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提前,其创面液化时间也相应缩短(见表1,2)。
表1深Ⅱ度创面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液化情况
| 创面数 | 液化启动时间(d) | 创面液化时间(d) | |
A组 | 25 | 7.04±1.21△ | 23.72±2.05△ | |
B组 | 28 | 5.53±1.21※ | 20.85±2.16※ | |
C组 | 30 | 4.30±1.06※ | 16.66±1.54※ | |
D组 | 33 | 3.51±1.03※ | 14.30±1.49※ | |
根据多个样本均数比较公式计算,四个组之间的深Ⅱ度创面液化启动时间和创面液化时间均有差别(P<0.01),即随着室温的上升,液化启动时间提前,液化持续时间相应缩短,经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证实,A组与B、C、D三组比较, △P<0.01; B、C、D组间比较,※P<0.01。
表2Ⅲ度创面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液化情况
| 创面数 | 液化启动时间(d) | 创面液化时间(d) |
A组 | 15 | 8.66±1.21△ | 28.80±2.51△ |
B组 | 18 | 6.22±1.63※ | 25.16±2.23※ |
C组 | 17 | 5.29±1.26※ | 19.59±1.84※ |
D组 | 20 | 4.65±1.35※ | 17.25±1.68※ |
根据多个样本均数比较公式计算,四个组之间的Ⅲ度创面液化启动时间和创面液化时间均有差别(P<0.01),即随着室温的升高,液化启动时间提前,液化时间相应缩短,经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证实,A组与B、C、D三组比较, △P<0.01; B、C、D组间比较,※P<0.01。
三、讨论
液化是组织坏死后的继发性病理过程,主要涉及水解、酶解、酸败及皂化四大生物化学反应,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温度为其主要因素之一。烧伤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也是如此[4]。应用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其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的正常液化有赖于MEBO的合理应用,除此之外,也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本实验发现,当环境温度≤20℃时,MEBO呈膏态静在创面上,其创面液化启动晚,液化速度慢,创面坏死组织难以在创面坏死组织自溶排斥之前及创面基底修复之时排除创面,尤其Ⅲ度创面,甚至出现灶状液化。本组无论是创面液化启动时间还是创面液化时间与环境温度>20℃的组间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环境温度>20℃的B、C、D组,MEBO呈油膏两态剂型,接触创面层受皮温温化呈油态,而暴露于空气的一层受环境低温的影响呈膏态,油态的MEBO靠其亲脂性渗入坏死组织间隙内将坏死组织分隔、包围,烧伤坏死组织在MEBO的保卫中发生一 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即液化反应,此液化反应是“离体”的,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本实验中,B、C、D三组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是正常的,由表及里进行的。但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创面液化随之提前,其创面液化时间相应缩短,且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烧伤创面坏死组织的液化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即环境温度越高,创面液化越早,液化速度越快,液化期越短。
当环境温度20℃~30℃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低[5]。结合本实验结果,作者认为,由MEBO介导的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6℃~30℃;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缺失面积大,保温差,治疗环境温度理应高一些,其最适环境温度为31℃~32℃。
参考文献
[1]徐荣祥.烧伤再生医学与疗法临床手册[M].台海出版社,第一版,2006.20~34.
[2]徐荣祥.烧伤医疗技术蓝皮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1~49.
[3]张向清.从再生医学角度探讨深度烧伤界定与坏死层处理方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3,1:46~51.
[4]徐荣祥.以医学哲学思想为指导,全面提高烧伤治疗水平[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8,(4):6~7.
[5]姚泰.生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3~215.
【作者简介】
王成传(1963~),男(汉族),山东高密人,1986年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副主
英艳(1968~),女(汉族),山东枣庄人,1991年毕业于枣庄卫校,主管护师.
付文健(1974~),男(汉族),山东兖州人,1995年毕业于菏泽医专,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