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大 段骏锋
作者单位:213018江苏常州,江苏常州市雕庄医院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某些烧伤创面外用药物的局部副作用,探讨处理措施。方法 全身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外用湿润烧伤膏。结果 创面痊愈,过敏症状消退。结论 全身抗过敏治疗,局部应用湿润烧伤膏,可有效控制局部过敏反应,即使因使用烧伤膏治疗所产生的过敏反应,经合理抗过敏治疗后,仍可继续原烧伤治疗计划。
【关键词】烧伤创面外用药;过敏;临床处理
【标识符】doi:10.3969/j.issn.1001-0726.2011.03.005
【文章类型】临床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some local side effect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opical medications on burn wounds and seek for corresponding measures. Methods Systemically administer the antihistamine agents and corticosteroid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topical application of MEBO ointment. Results The wounds were healed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allergic symptoms. Conclusion The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anti-allergic therapy in association with topical application of MEBO oint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local allergic reaction. Even if some patients have the occurrence of the allergic response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MEBO ointment, they can still keep on their previous burn therapeutic program after giving appropriate anti-allergic therapy.
【Key words】Topical medication on burn wounds; Allergy; Clinical Interventions
各种原因的浅度烧伤创面和小面积Ⅲ度烧伤创面,多在基层医疗单位接受治疗。烧伤创面外用药物较多,应用多不规范,包括烧伤膏类药物。由于创面具体情况不同,使用方法上的差异,疗效不尽相同,但有少数患者易产生创面过敏的现象。根据文献报道,创面过敏率为1%~3%不等。过敏表现为创面红肿、瘙痒,局部产生丘疹或水疱,呈苔癣样改变,严重时可有全身荨麻疹样症状;过敏发生时间可从外用药物24 h后产生至20 d后产生不等。对此,我们对曾用烧伤膏治疗而发生局部过敏反应的患者,继续使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同时局部外用或/和全身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根据本院门诊2007年1月~2009年1月统计,在2182例烧烫伤患者中,有创面过敏的病例28例,他们来本院门诊之前曾在外院或自行使用过碘伏、珍石烧伤膏、创必宁、京万红、宣氏纳米银凝胶、磺胺嘧啶锌烧伤膏及民间土方等治疗,约占总病例的1.3%。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8岁。烧伤创面面积为1%TBSA~10%TBSA不等;浅Ⅱ度创面8例,深Ⅱ度创面15例,Ⅲ度创面5例。浅Ⅱ度创面过敏发生时间多在外用烧伤膏或其他外用药物后1 d~5 d内发生,深Ⅱ度至Ⅲ度创面过敏多在3 w后发生。28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烧伤和过敏症状较轻,在门诊继续治疗,其余22例患者有全身性过敏性皮疹出现,给予住院治疗。
2.治疗方法
2.1.局部治疗
不管使用何种烧伤膏或烧伤外用药物所导致的过敏,都先将创面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对轻度过敏创面,用氟轻松软膏等皮质激素类外用药与湿润烧伤膏搅拌外用治疗,症状消退后停用抗过敏类药物。如局部创面未愈出现过敏症状者,将未愈部分用湿润烧伤膏纱布覆盖,在已愈创面及周边有皮疹、红肿瘙痒的表皮上外敷抗过敏类软膏。如大部分创面未愈发生过敏反应者,应停用原用烧伤膏,改用湿润烧伤膏或其他品种烧伤膏并全身应用抗过敏药。
2.2.全身治疗
对有全身荨麻疹样改变的过敏症状者及大部分创面未愈而发生过敏症状者,要用清水清洗创面20 min以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淋浴,尽可能清除体表过敏原,改用暴露疗法,嘱其多饮水,增加排泄,内服赛庚啶等抗组胺类药物,加服维生素C及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等。较重者可口服及静滴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口服地塞米松,10 mg/次,tid×3d,氢化考的松300 mg~500 mg加5%~10%GNS 1000 ml静滴,为防止继发感染应适当选用抗生素。
3.治疗结果
28例患者创面过敏症状得到及时控制,烧伤创面痊愈,其中23例Ⅱ度烧伤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8 d(包括来院就诊之前治疗时间,下同),5例Ⅲ度烧伤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52 d。12例烧伤患者创面无明显色素沉着,11例愈合时间较长者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5例Ⅲ度烧伤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瘢痕。
4.讨论
4.1.创面过敏的原因
导致创面过敏的因素很多,一是与合并运用抗生素类药物有关,如:磺胺类、红霉素类、呋喃类[1]等,许多治疗烧伤的中药也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香油基质等都可引起过敏反应,大多是由于变态反应引起。二是某些患者对外在或内在的一些致敏因素具有比正常人较高的感受性,即是过敏体质。三是进食某种蛋白质类食物,如:虾、蟹、海鲜等,以及竹笋、蘑菇、草莓等动、植物,有些患者可能因为沾染某些皮毛、花粉等微尘或冷热变化、日光中紫外线较强等物理因素影响都可成为致敏原,或是因为受到外伤或精神创伤后,诱发机体过敏反应[2]。过敏有速发型的,也有迟发型的,所以产生过敏的时间不一,在治疗中一定要及时找出和去除过敏原。感染创面中某些细菌和病毒被吸收后也可作为致敏原。深度烧伤患者,由于坏死组织液化,组织蛋白变性产物被机体吸收同样也可成为致敏原,此类过敏为创伤本身所致。因此,对创面过敏发生时间相对较晚者要考虑该项原因,产生过敏症状后应对创面及时清创换药,祛除坏死液化组织,运用抗过敏药物的同时加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4.2.抑制过敏创面抗组胺类药物的使用
本单位多采用扑尔敏或赛庚啶口服,该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少,对药物过敏反应有较好地抑制作用,对缓解皮肤瘙痒症状也比较明显,赛庚啶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1],对创面愈合有利。补充维生素C则可以增加创面对感染的抵抗力,有助于解毒,促进创面愈合,对皮肤过敏症状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由于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过敏作用,同时可缓解急性炎症的各种症状,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如:组织粘连,瘢痕形成等[3],所以对过敏创面外用烧伤膏治疗的同时加用氟轻松类药物有抑制过敏的良好效果,副作用小,奏效迅速,止痒作用也较强。但此类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并无抑制作用,且由于其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机体防御能力,反而有可能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活动和扩散,不宜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96,88,100,356,363.
[2]张理义.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138.
[3]葛绳德.烧伤临床解析[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1:186.
(收稿日期: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