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DEGREE ACUE RADIATION DERMATITIS TREATED WITH MEBO
四川阆中市人民医院 宁怡兵 蒲旭阳 宁晓奇 易君维
[内容摘要] 我院从1995年1月至1996年11月,用MEBO治疗II度急性放射性皮炎36例,其效果良好,本法具有明显的止痛、且疗效高,疗程短等优点.证明MEBO对放射性皮炎行湿润疗法,为一首选治疗方法.现将治疗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MEBO 湿润疗法 放射性皮炎 II度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中常出现的皮肤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创面的恢复较为缓慢.我院1995年1月~1996年11月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急性II度放射性皮炎36例,并与同期用传统方法治疗17例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1995年1月至1996年11月,我院共治疗II度急性放射性皮炎53例,随机分成两组,湿润烧伤膏为治疗组36例,传统治疗方法为对照组17例,进行临床照观察分析.
(一)一般情况:本组共36例,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分布22~68岁,平均年龄为47.5岁.对照组共17例,其中男4例,女13例,年龄分布19~65岁.
(二)病因:两组病例均为钴一60外照射治疗中发生的急性放射性皮炎II度损伤,水泡破溃,创面糜烂和分泌物较我的住院患者.两组病例的照射面积均在6X6cm~15X15cm之间,照射剂量均在40Gy至60Gy之间发生,详见表I.
![]() |
(三)病变部位:治疗组中,头颈部癌7例,乳腺癌8例,宫颈癌、阴道癌、会阴部癌、直肠肛门癌及前列腺癌等盆、会限部肿瘤共21例.对照组中,头颈部癌4例,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共5例,盆、会阴部恶性肿瘤共8例.两组病变部位分布详见表II.
![]() |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湿润暴露疗法,用MEBO直接均匀地涂在创面上,每4~6小时一次,及时清除创面上的液化物,并使创面保持湿润,直至创面愈合为止.治疗过程中不使用其他消炎、镇痛等药物.
对照组:用龙胆紫溶液、氢化考的松软膏、庆大霉素软膏、磺胺结晶等外涂(撒)或凡仕林纱布外敷,每日1~2次,直至治愈为止.
三、治疗结果
两组对比观察,湿疗组用药1~2天后,大部分病变部位的皮肤糜烂创面渗出减少,部分创面开始溶痂;病人局部用药后10分钟至半小时自觉疼痛明显减轻;3条后创面开始有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并可见白色小点状皮岛生长,创面痊愈时间5~13天,平均6、8天。对照组的症状改善和创面愈合均较缓慢,病愈时间10至50天,平均19.2天,症状减轻5~8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
四、讨 论
放射性皮炎是在放射治疗照射剂量达到20~40Gy以后,基底层内的前细胞不能再产生新细胞,成熟的上皮细胞持续丢失,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瘀曲、小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坏死等改变,其结果产生上皮肃脱,乃至溃疡形成,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受照射皮肤的范围和部位,出现脱皮可引起溃疡,这时从周围未被照射的边缘部分迁入上皮干细胞使创面愈合[1].从本文观察到,放射性皮炎主要发生在放射敏感的皮肤区域,如会阴部、腋下,颈部等,照射面积越大、剂量越高损伤严重,照射面积越大损伤出现越早.作者用传统的方法治疗II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治愈平均19.2天.而采用湿润暴露疗法症状改善快,创面痊愈时间平均6.8天.通过观察,我们认为MEBO在放射性皮肤损伤方面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止痛效果好:从观察结果显示,在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方面,MEBO原止痛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疗法.MEBO止痛作用在于[2],药物本身的止痛成份持续发挥作用,通过形成的药物膜保护了创面的湿润且不与环境不利刺激因素的接触,以及MEBO独特的自动引流作用,使创面产生的致痛介质排出到创面外,从而达到创面止痛的效果.
(二)加速便面愈合、防止后遗症形成:本文治疗组的创面痊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12.4天.所有病例均无瘢痕形成及色素沉着等现象.这是由于MEBO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有利于细胞的再生修复,促进创面上皮细胞生长,通过促进毛细血管血栓溶解消失,使创面局部血流增加,防止了组织细进一步损伤,MEBO能防止细菌的侵袭[3],因此达到了抗感染的作用.MEBO有抑制结缔组织再生作用[4],从而减少了瘢痕组织的形成.
(三)使用方便、价廉物美:MEBO为软膏制剂型,无需过多的局部外理.使用不受身体部位等条件限制,可自由活动.价格便宜,治疗费用低,平均费用42元,因此MEBO湿疗是一种在放射性皮炎中值得推广的很好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谷铣之等主编,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影响,<<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医大和协和医大联合出版社,第一版;1993.12;P242
[2][3]徐荣祥,烧伤创疡医学总论,中国烧伤创疡医学总论.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1;11.
[4]首届全国烧伤湿性医疗学术报告:烧伤治疗学术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