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莲,黄成,刘斌
湖南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气管切开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7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气管湿化处理,对照组27例,采用传统定时处理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处理,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湿化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形成痰痂、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持续气道湿化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可使痰液稀薄,便于排出,能有效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气管切开;湿化;气道
【标识符】doi:10.3969/j.issn.1001-0726.2010.05.029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Keeping Airway Humidification Continuously with Micro-pump in Treating Burn Patients. HU Jin-lian, HUANG Cheng, LIU Bin. The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keeping airway humidification continuously after tracheotomy. Methods:54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ing group (27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7 cases). The patients in testing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continuous airway humidification with micro-pump, while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way, i.e. fix time and quantity but discontinuous airway humidification. All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continuously. Results: The effect of airway humidification in the testing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sputum scab, irritating cough, airway mucosal bleeding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in the testing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0.01). Conclusion: Continuous airway humidification can make sputum thin and easy to discharge, which conforms to humans’ physiological require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key words】Tracheotomy;Humidification;Airway
气管切开术是预防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抢救患者生命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1];气管切开后,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气管切开病人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干燥气体的吸入还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2] 。在护理工作中目前常用的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对气道的湿化程度不足,容易在呼吸道内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一般情况下,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且护理工作量大。2006年3月~2010年1月,我们对我院烧伤科气管切开患者实施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应用常规间断湿化方法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探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的效果及其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 年3 月~2010 年1 月我科共收住54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男29 例,女25 例;年龄14 岁~63岁,平均年龄37.8 岁;气管切开持续时间最短29天,最长62天,平均39天。将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27例,其中男16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35.5岁;气管切开持续时间最短34天,最长62天。实验组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2岁;气管切开持续时间最短29天,最长51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病例采用的气道湿化液均为100ml 0.45%盐水加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1mg,沐舒坦30mg,湿化温度保持在32℃~35 ℃。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取50ml 注射器抽取湿化液后连接好延长管,排气后将头皮针插入呼吸机专用三通管吸痰口胶塞内,对停用呼吸机仍保留人工气道者则将头皮针针头剪掉,然后将其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8cm,并用胶布固定于导管外周,再将注射器固定在微量泵上,调节好推注速度,一般为5ml~10ml/h,使用中还可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随时调整湿化液速度,但最大速度不超过15ml/h。对照组:用5ml 注射器抽取3ml~5ml 湿化液,每1小时向气管导管内推注1次(在患者吸气时缓慢注入) ,也可根据患者痰液的粘稠情况调整湿化液量和间隔时间。
1.3.效果观察:对两组患者分别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时间为气管切开术后连续10天,观察项目包括湿化效果、相关并发症,分别记录并做统计学处理。
1.3.1.湿化效果评价方法:于气道湿化48小时后判断湿化效果,连续2周~ 4周。判断气道湿化的标准[3]:湿化满意: 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痰管,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 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发绀严重; 湿化过度: 分泌物稀薄,频繁咳嗽,需不断吸引,听诊患者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烦躁不安,发绀严重。
1.3.2.相关并发症的观察:刺激性咳嗽指在气道湿化过程中,发生连续性呛咳;痰痂形成指吸痰时有痰痂吸出或痰液阻塞吸痰管;气道黏膜出血是指吸痰时发现痰中带血丝或血痰;肺部感染指胸片提示有肺部感染。
1.4.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为SPSS13.0,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差异存在着显著性,P<0.05。
表1两种气道湿化法的湿化效果比较
组别 |
例数 |
不足 |
满意 |
过度 |
对照组 |
27 |
13 |
14 |
0 |
实验组 |
27 |
4 |
23 |
0 |
注:χ2= 6.954,P=0.008。
表2两种气道湿化法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刺激性咳嗽 |
气道出血 |
痰痂 |
肺部感染 |
对照组 |
27 |
13 |
8 |
12 |
11 |
实验组 |
27 |
2 |
2 |
4 |
3 |
χ2 |
|
11.169 |
4.418 |
5.684 |
6.171 |
P |
|
0.001 |
0.036 |
0.017 |
0.013 |
3.讨论
3.1.气道湿化的重要性
临床上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须行气管切开或预防性行气管切开术,以解除呼吸道梗阻,挽救患者生命。气管切开后气体未经上呼吸道直接入肺,失去了正常上呼吸道的湿化、加温、过滤作用,易导致呼吸道干燥,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功能降低,痰液脱水变稠而不易咳出,甚至变成痰痂或痰栓,防御功能减弱,对肺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及肺部感染。吸入气体的湿化是保证气道黏膜纤毛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持续滴入温湿化液使气道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状态,可充分改善人工气道的湿化环境,符合呼吸道温湿度的生理要求,有利于痰液稀释与排除,减少或避免痰痂形成,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3.2.两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3.2.1.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持续气道湿化能使气管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状态,气道分泌物稀薄,易吸出,实验组仅有4例出现湿化不足,效果明显较对照组为好。临床上还有应用输液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但由于输液器偶有控制开关失灵,会出现突然进入大量液体造成淹溺或湿化过度的情况,笔者认为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不安全,不太可取。
3.2.2.湿化液持续滴入,每滴湿化液量极少且沿内套管壁缓慢流入气道,对气道刺激小,患者感觉舒适,几乎不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而间断注入湿化法因每次注入气道内的液体量大,容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并导致湿化液被呛咳出,进而影响湿化效果。
3.2.3.气管切开后,因呼吸道失去了保持生理湿化的功能,呼吸道内水分从气管切口处不断大量丧失,而持续气道湿化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湿化生理需要,达到了湿润气道黏膜,保持黏膜纤毛正常运动,稀释痰液的作用,不易形成痰痂,保持了呼吸道通畅; 间断湿化法因湿化不良致痰液粘稠、痰痂形成、吸痰困难,导致需反复而较长时间的吸痰,故容易引起气道黏膜损伤出血。
3.2.4.持续气道湿化采用的是密闭式持续推注法,无需反复开放气道,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和交叉感染的几率。烧伤病区耐药细菌多,近年来烧伤病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不断增多[4],避免经常开放气道,减少操作次数,能有效的减少肺部感染,并且因为湿化效果好,痰容易咳出,亦减少了患者肺部感染的可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烧伤病区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气道湿化效果确切,较间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为好,能有效地减少气管切开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淑琴,王茂娟. 对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常规护理操作的商榷[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3):211.
[2] 韩维红.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现状[J] . 护理学杂志,2001,16 (4):254.
[3] 王志红,周兰妹. 危重症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09.
[4] 陈琳,许小敏,何祥辉.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 (11):1336~1338.
【作者简介】
胡金莲(1971~),女(汉族), 湖南湘潭人,1990年毕业于湘潭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护师,湘潭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主管护师.
黄 成(1975~),女(汉族), 湖南韶山人,1993年毕业于湘潭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护师,湘潭市中心医院烧伤疮疡整形科护士长.
刘 斌(1967~),男(汉族),湖南湘潭人,2003年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湘潭市中心医院烧伤疮疡整形科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兼职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