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后瘢痕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 目录

    许尔长,廖毅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本文对烧伤后瘢痕形成的因素及病理机制进行了综述,指出烧伤后瘢痕组织是由胶原纤维和基质、成纤维细胞及局部粘多糖沉积所形成。在综合了常见瘢痕类型的基础上,从西医和中医角度分析了烧伤后瘢痕治疗的研究探索和临床疗效,并提出在目前瘢痕治疗领域中,以西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疗法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瘢痕治疗;研究进展
    【标识符】doi:10.3969/j.issn.1001-0726.2010.05.002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reating Scars Caused by Burn Injury. XU Er-chang, LIAO Y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ou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46000, China .
    【Abstract】Objective: The article is a review of causes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post-burn scar formation. Post-burn scar tissue formed by aggradation of collagen fiber, matrix, fibroblast and local mucopolysaccharid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scar types, treatment method and clinical effect of post-burn scar was review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proposed that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scar treatment is Western Medicine used as theory guidance and TCM-WM used as main method of the treatment.
    【Key words】 Scar treatment; Study; Progress
     
    1. 引言
      瘢痕是人体在创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皮肤烧伤直接损伤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和基质。对于Ⅰ度、浅Ⅱ度烧伤,仅影响到表皮层和部分真皮乳头层,它只需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而使创面愈合,修复后的皮肤结构完整,功能完全能够恢复正常。但深Ⅱ度、Ⅲ度烧伤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时,就要通过瘢痕组织的形成来修复[1]
      烧伤后瘢痕组织是由胶原纤维和基质、成纤维细胞及局部粘多糖沉积所形成。这个过程自伤后一个月开始至瘢痕完全成熟,可达一年之久甚或更长一些。烧伤后瘢痕组织的形成是烧伤后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没有瘢痕形成即没有伤口的愈合。毫无疑问,瘢痕组织在人类烧伤后创面修复方面是有益的。然而由于烧伤后瘢痕组织的过度增生可使人的容貌和体态变形或影响功能,因此人们总是千方百计要消除它。近年来,我国在烧伤后瘢痕的临床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方面出现了好的势头。本文浅要分析了目前国内瘢痕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治疗手段及存在的缺陷。
     
    2.  烧伤后瘢痕的形成因素及病理机制研究
    2.1.烧伤后瘢痕的形成因素
        烧伤后瘢痕的形成因素从体外和体内两方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2]
    2.1.1.体外因素
       (1)烧伤程度:烧伤后瘢痕易形成于面积大且深的创面。烧伤面积越大、越深、越易感染,越需要结缔组织的增生来修复,就必须有更多不完善的组织替换来完成,瘢痕增生也就会更加明显。
       (2)年龄结构:任何年龄都有可能产生瘢痕增生,但一般多见于青少年,尤其在12岁~30岁之间发生率最高,儿童或老年人则较少发生。因年轻人的皮肤张力较大,皮肤胶原的合成率较高,硫酸软骨素A在瘢痕过程中形成较快。老年人的皮肤松弛、张力小;儿童伤口愈合时上皮的增殖很快,成纤维细胞的产生也较慢且少。
       (3)张力作用:瘢痕疙瘩易发生于皮肤张力大的部位,在外科手术中张力大的伤口缝合常常产生明显的瘢痕,而无张力的伤口缝合其瘢痕不见增生。垂直于皮肤松驰线切口张力是平行于皮肤松弛线切口张力的32倍,张力越大,刺激纤维组织形成越多。因此,外科医生在做手术切口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4)部位: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瘢痕的增生,但最常见于胸前区、背部、肩部等皮肤较厚的部位,与烧伤的深度和治疗情况也有关。
    (5)种族:经查阅资料,黑色人种和黑色皮肤的人较白色人种易形成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其比例大约为3.5:1~14.5:1。所有种族(包括黑色人种)的白化病患者未见有瘢痕疙瘩的报道。
    2.1.2.体内因素  
       (1)生物化学因素:Cohen发现瘢痕疙瘩组织中脯氨酸羟化酶活性较增生性瘢痕明显增高,是正常皮肤的20倍,这个酶是胶原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Cohen进而发现所有瘢痕中胶原酶的活性均较正常皮肤高,说明胶原的合成代谢不成比例地增加。在临床治疗过程的检查报告中对比,发现除上述情况外,瘢痕疙瘩组织中硫酸软骨素A增高,是正常皮肤的17倍;硫酸软骨素B降低,比正常低15倍;可能是硫酸软骨素A代谢亢进,抑制了硫酸软骨素B的生成。
       (2)内分泌紊乱:瘢痕的形成与内分泌改变有一定关系。如青春期、妊娠期瘢痕的体积增大,症状加重,绝经期后则渐渐萎缩。Ford测定正常瘢痕以及瘢痕疙瘩中雄激素水平较高,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较低,正常瘢痕的雄激素水平为瘢痕疙瘩的十分之一。他认为局部高水平的雄激素代谢在瘢痕疙瘩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3)免疫学改变:一些研究表明瘢痕疙瘩具有某些免疫学特性,瘢痕疙瘩内有免疫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这类病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
    2.2.烧伤后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
    2.2.1.成纤维细胞与烧伤后瘢痕形成的关系    
      烧伤后创面愈合的初期呈炎症反应,进而纤维组织形成,血管增生和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早期也产生蛋白多糖、胶原纤维和胶原束;在细胞方面有肥大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至第三周,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多,成纤维母细胞紧密包绕的结节状血管继续增大,并增厚转变为结节状胶原和蛋白多糖,最后表现为呈螺旋状纤维母细胞团持续性转为玻璃样胶原束。第五周初,在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的数量逐渐减少,60%~70%的胶原束彼此平行排列,取代了呈螺旋状玻璃样的胶原束,最终将演变成为瘢痕组织[2]
    2.2.2.细胞因子的作用   
      烧伤后的增生性瘢痕是烧伤创面局部上皮化后组织继续增生的病理改变,以局部炎症、增生、胶原沉积为特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瘢痕的过度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a)主要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激活的 T 淋巴细胞产生,不仅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在炎症、休克以及自身免疫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与分解代谢也有着重要影响。 Peruccio等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发现,同正常瘢痕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NF-α 阳性浸润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增生性瘢痕组织为 8%,正常瘢痕为 35.4%),但未对增生性瘢痕中TNFα 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作出进一步阐述。章建林等[4]利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 RT-PCR 分析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NF-α 表达情况,并以正常瘢痕为对照,发现了TNF-α 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偏低。
    2.2.3.细胞骨架与瘢痕挛缩的关系 
        细胞骨架主要由微丝、微管、中间丝三种蛋白细胞丝组成。在成肌纤维细胞(MFB)中研究的最多的是微丝,微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这种肌动蛋白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单体(G)和聚合体(F),肌动蛋白的聚合是细胞产生运动的基础。在增生性瘢痕中,MFB的收缩与肌动蛋白的总量无关,只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含量及F/G的比值有关。MFB内另一种较为重要的蛋白质成分是肌球蛋白。已有研究证实肌动球蛋白系统是细胞产生运动的基础,肌动蛋白与Ⅱ型肌球蛋白结合使细胞产生运动,并通过细胞内的钙离子调节收缩系统的活性。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可激活Ⅱ型肌球蛋白,并影响肌动蛋白池中F-肌动蛋白与G-肌动蛋白的动态平衡。这样,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与钙离子形成了一个成纤维细胞内收缩系统,当外界因素存在时,收缩系统就会发生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最终导致瘢痕收缩。
    2.2.4.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有研究证实,瘢痕挛缩最终是通过肉芽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完成的,但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及沉积无关,与此同时,细胞外基质对于已经发生的挛缩起到一种维持稳定的作用。纤粘连蛋白与瘢痕挛缩的关系较为密切,它为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提供了一个粘附的基质,同时MFB通过整合素-纤粘连蛋白受体与细胞外基质结合,使MFB所产生的张力能够传遍整个创面。
     
    3.  瘢痕的分类  
      瘢痕从理论上讲共分九类[2],但常见的瘢痕为:萎缩性瘢痕、挛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烧伤后瘢痕的恶性变[5]
    3.1.增生性瘢痕 
       烧伤后创面愈合都有可能产生增生性瘢痕。它的生成原因还不清楚,一般认为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都可引起。外部因素如伤口裂开,紧张缝合,刀口与皮肤不平行,伤口内有异物、血肿、感染等都会发生或加重瘢痕增生。这种瘢痕多高出皮肤表面,早期局部增厚变硬、毛细血管极度充血,呈红色或紫色,用手可以推动,一般不挛缩,功能障碍较轻,但局部痛痒难耐。如果在面部,则严重影响容貌,使病人感到痛苦。一般半年后开始消退,一年后逐渐变平、硬度减退、颜色变浅。所以,早期增生阶段不宜进行外科手术处理,以免引起更多的瘢痕增生,此时可用中药消炎软疤的方法,可使瘢痕软化和缩小。
    3.2.挛缩性瘢痕
      挛缩性瘢痕是功能部位的直线瘢痕。轻者如睑外翻、唇外翻、各关节屈伸挛缩畸形等,需及时处理、切除松解瘢痕,然后用植皮修复、恢复功能。
    3.3.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即不稳定瘢痕,常见于皮肤深度烧伤后,这种瘢痕组织较薄,表面平坦,局部血运差,触摸有坚硬感。瘢痕上面仅覆盖一层萎缩的上皮细胞,经不起外来磨擦,容易破裂造成溃疡,经久不愈,晚期还有癌变可能。
    3.4.瘢痕疙瘩
    在皮肤烧伤后所形成的瘢痕上逐渐发生坚硬而有弹性的结节或斑状突起,慢慢扩张超过原来瘢痕范围,成为圆形、卵圆形、条状、带状或不规则状隆起,表面有光泽,呈铁红色,有的为淡红色疙瘩,长到一定程度会停止下来,但不会萎缩或消失。
    3.5.烧伤后瘢痕的恶性变
    烧伤后的萎缩性瘢痕、挛缩性瘢痕,干、痒、脱屑及反复破溃的不稳定瘢痕及慢性溃疡等,均有可能发生恶性变。早在公元一世Celsus就已注意到并记载了烧伤瘢痕的癌变。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所有的皮肤恶性病变中,约18%起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瘢痕,如烧伤、溃疡等,其中因烧伤瘢痕引起的可达7.4%~19%,可见烧伤瘢痕的癌变率之高。
     
    4. 烧伤后瘢痕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各种类型瘢痕的治疗尚无特殊疗法,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心理疗法、西医疗法、中医疗法、中西医相结合疗法。其中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效果较好,特别是对增生性瘢痕及烧伤后瘢痕的恶性变的治疗有独特效果。
    4.1.心理疗法[6~7]
        烧伤心理后遗症的预防显然比治疗更重要,烧伤后的心理问题通过早期心理护理能被预防并得以改善。整个烧伤治疗组,特别是护理人员,长时间与病人一起密切工作,能很好地促使病人良好心理状态的恢复和发现暴露的心理问题。家庭和朋友是烧伤病人心理恢复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支持是重要的,应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使烧伤病人重新进入正常的生活。许多烧伤病人将从心理治疗中获得益处。行为治疗在于治疗行为问题,特别对恐惧很有效。社会教育对烧伤病人的心理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心理战术的训练和咨询等社会活动来树立病人的治疗信心。
    4.2.西医疗法
        目前国内外主要存在以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来治疗烧伤后增生的瘢痕。
    4.2.1.西药疗法    
        烧伤后增生的瘢痕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皮肤过度纤维化疾病,因此,同其它过度纤维化性疾病的治疗一样。其药物治疗是希望所用药物通过减少胶原的产生,增加胶原的可溶性和胶原对胶原酶的敏感性,进而促进胶原的转化降解,减少胶原的净积聚,实现胶原代谢新的平衡。
      陈小莲等[8]使用施乐辉疤痕敌防治烧伤后瘢痕,按评定指标和结果分为显效21例(39%),有效29例(53.7%),无效4例(7.3%),总有效率为92.7%。
        熊峰等[9]采用随机分组对104例瘢痕疙瘩患者分别给予局部冷冻治疗和得宝松病灶内注射治疗。在第1疗程和第3疗程结束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瘢痕疙瘩的治疗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得宝松病灶内注射治疗起效更加迅速,相对安全且易接受。
      疤痕快康是采用医用级有机硅酮为基本原料,加以适量有机溶剂制成。疤痕快康硅硐喷膜是在硅硐凝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严彩虹[10]在临床中发现,对瘢痕组织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早期应用可抑制瘢痕生长,中期应用抑制瘢痕的继续生长,促使瘢痕软化,疤痕快康的硅硐凝胶,硅橡胶化学性质稳定,具有生理惰性,无毒副作用,无刺激,无过敏反应。
      黄家伶[11]对刚愈合的深度烧伤创面或已形成的瘢痕外用美宝疤痕平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果用烧伤膏按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中、小面积深度烧伤配合防瘢措施,瘢痕均较轻微,已形成的瘢痕症状大多数明显改善。
      古风[12]使用美宝疤痕平防治烧伤后增生性瘢痕74例,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美宝疤痕平特有的油酸、甾醇、酪胺、仙人掌精、蜂蜡精等成分,在具有抑制纤维细胞作用的同时还能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并能促使瘢痕的胶原纤维重新排列,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瘢痕的目的。
       臧华等[13]将美宝疤痕平均匀涂抹于瘢痕皮肤上,每日3次~4次,每次按摩5分钟~10分钟。结果:67例104处瘢痕,显效为66.4%,有效为28.8%,无效为4.8%。
      傅勇等[14]用将疤痕磨削术后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创面愈合后外用美宝疤痕平防治瘢痕增生,四肢和关节处可配合加压疗法。治疗46例79处增生性瘢痕,结果该方法治疗79处增生性瘢痕,显效64.6%,有效31.6%,无效3.8%,总有效率达96.2%。
    4.2.2.非药物手段疗法
       其它非药物手段,尚有[15~26]瘢痕电疗仪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治疗烧伤后期膝关节瘢痕挛缩;使用电子线对瘢痕术后进行放射治疗;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双踝、双足、双侧腋窝、腘窝、头面部瘢痕及颈肩预制皮瓣修复颈胸瘢痕挛缩;激光修整皮肤软组织瘢痕;创面愈合后用弹力绷带、弹力套加压和温泉水浸浴疗法防治烧伤后瘢痕组织增生;以及采用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治疗基因直接注射到伤口的皮肤内,有效阻断生长因子TGF-β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从而抑制伤口内TGF-β的合成来达到治疗瘢痕的目的。
    4.3.中西医结合疗法
       黄方涛[27]根据瘢痕疙瘩的形状、部位及基底条件,分别采用切除缝合,瘢痕内切除缝合,局部皮瓣修复,瘢痕切除表皮回植等方法去除瘢痕疙瘩,术中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2个月,术后第7天始每日全天使用疤痕敷贴3个月~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结果治愈率为58.06%,显效率25.81%。此方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未发现副作用,但仅用于局限性瘢痕疙瘩的治疗。
        张彪等[28]应用美宝疤痕平与弹力套联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共168例,3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该疗法治愈134例,治愈率79.76%;显效28例,显效率为16.67%;有效6例,有效率3.57%;无效0例,治疗效果满意。
        兰久利等[29]将2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用仙冰疤痕膏,涂药后外贴护膜,加压包扎,1次/日,与常规外用美宝疤痕平治疗进行比较,显效时间及3个月显效率有显著差异。“仙冰疤痕膏+加压包扎法”的平均显效天数优于常规外用美宝疤痕平,有显著差异,并且前者的疗法缩短了疗程。中西药合剂抗疤药——仙冰疤痕膏,其主要有秋水仙碱,冰片,麝香等成分。实践证实,仙冰疤痕膏外贴护膜治疗增生性瘢痕,起效迅速,治疗过程中多数病人出现皮脂腺的分泌现象,有促进汗腺和皮脂腺功能恢复的作用,能有效解除瘢痕的痛痒症状。
      张安林等[30]自拟中草药处方,将桃仁、红花、丹参、川芎、鸡血藤、没药、苦参、白鲜皮、蜈蚣、僵蚕装入布袋,放进气疗仪专用的蒸汽发生锅内,加热产生药物气体,让患者呈沐浴方式进入舱内进行蒸浴。选择26例瘢痕病程在5个月左右的患者,用中药气疗仪配合外用美宝疤痕平进行康复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优17例,占65.38%;良9例,占34.61%;差0例。表明中药气疗仪可作为用于烧伤康复治疗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疤痕消涂膜剂是一种中西药复方外用新型制剂,经药效学实验和临床观察,对烧伤、烫伤和手术后留下的瘢痕有明显的疗效。孟宪生等[3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含不同浓度月桂氮酮的疤痕消涂膜剂对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月桂氮酮的疤痕消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溶液吸光度不同,含1.0%月桂氮酮的疤痕消涂膜剂对药物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显著;不含月桂氮酮的疤痕消涂膜剂的基质对药物透皮吸收亦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含2.0%月桂氮酮的疤痕消涂膜剂对药物透皮吸收有一定抑制作用。
      王志强等[32]以紫草、蜈蚣、石蜡、甘油、丹参、石蜡油、五倍子、川芎、冰片、氮酮等为原料制备愈伤平疤霜,对3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中五倍子具有脱水、收敛的功效,其所含的鞣质对瘢痕表面蛋白有沉淀作用,可在瘢痕组织表面形成被膜;蜈蚣有消肿、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等作用,能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川芎可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冰片具有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等作用。治疗结果表明该霜剂质量可靠,无刺激性,临床有效率达86.7% 。
      王丽娜等[33]将维芎疤痕霜应用于烧伤后伴有刺痛和瘙痒症状的增生性瘢痕和深度烧伤的愈合创面,用药后随时观察瘙痒症状,并在用药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瘢痕的硬度、颜色和继发性瘢痕的情况。结果效果优佳243例,良好92例,有效33例,表明用药早期即显示其有明显的镇痛止痒的作用,使用3个月后其有明显降低增生性瘢痕的高度和硬度、改善瘢痕颜色的功效,可预防和减轻深度烧伤愈合创面的继发性瘢痕。
      尚新志[34]用美宝疤痕平配合中药薰洗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明显。先用中药薰洗瘢痕20分钟~30分钟,然后按要求将美宝疤痕平涂抹于瘢痕上,每天2次,另外每天再单独涂抹美宝疤痕平2次,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薰洗液由当归、苏木、皂刺、红花、穿山甲、鳖甲、薄荷冰、透骨草组成。结果30例瘢痕病例中,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表明中药薰洗可促进美宝疤痕平的吸收,增强美宝疤痕平止痒、止痛、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此外,薰洗剂是由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组成,它能改善瘢痕组织中的微血管及周围神经末梢的缺氧状况,有利于抑制瘢痕增生,促使瘢痕变软、变平。所以认为二者相互配合,治疗瘢痕更为明显。
    4.4.中医疗法
       中医对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主要是软化瘢痕、促其成熟、尽快稳定、改善组织吸收等功能,达到瘢痕削平的目的。对于凹陷性瘢痕的治疗,主要是重新使凹陷性瘢痕组织破坏开放,涂上生肌长皮散,然后再盖上快速生肌长皮膏,目的是使组织去旧生新、生长肌肉,收口愈合、凹洞长平、表面光滑[1]
       蒋跃[35]用民间地方祛瘢经验方治疗增生性瘢痕,由芙蓉叶、红花、大罗伞、芫花、五倍子、冰片、三花米酒加工成制剂,制成疤痕修复液涂抹患处,每日3次~5次,连续使用2个~4个疗程观察效果,并与曲安萘德相比较。观察随访6个月~2年(  平均1.0±0.5年),结果临床治愈195例,显效75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6%。
        杨志一,刘新才等[36]以紫草、芦荟、川芎、大黄、乳香、没药制成疤痕软膏,主治外伤手术或烧烫伤愈后残留瘢痕。方中紫草凉血散淤、润肤止痛,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透皮吸收为君药;川芎、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透皮吸收加强君药的作用,为臣药;大黄、芦荟润肤、护肤为佐药。临床证实疗效显著。
        李秀清等[37]采用苦参碱、辣椒碱配制复方凝胶剂,分别以豚鼠、大鼠、小鼠试验,观察对致痒阈、P物质含量的影响以及抗炎作用。结果显示瘢痕止痒凝胶具有提高动物的致痒阈、抑制致炎动物的肿胀度、降低皮肤P物质含量作用。对于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5. 目前我国烧伤后瘢痕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烧伤后瘢痕治疗中存在的缺陷
       由于瘢痕过度增生是人类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尚无动物皮肤损伤自然愈合遗留瘢痕过度增生的报道,因此上述瘢痕治疗的研究都是取材于临床标本,或是建立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础上。由于临床病人标本因损伤部位、年龄、个体情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个体之间及个体内部的瘢痕治疗缺乏可比性,导致药物之间差别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瘢痕过度增生FB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可以直接地观察和研究活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运动、生长增殖等活动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在细胞水平上为防治瘢痕的形成提供有力的资料,但是体外细胞培养与体内实际情况相比毕竟相差甚远,其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5.2.展望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众多瘢痕患者,尤其是中青年女性都在寻找各种途径,企求“抚平伤痕”。通常情况下,除较严重的瘢痕患者需到专业医院诊治外,一般的瘢痕患者大都愿意选择医学整形美容机构或护肤美容院诊治,甚至将产品买回家使用。但由于众多企业的认识误区,专业美容市场针对瘢痕康复的药物产品开发不尽人意,致使很多瘢痕患者又失望地转回医院诊治,因此,研究开发有效防治瘢痕的药品将为医疗行业带来空前的挑战和商机。
     
    6. 结论
      本文对烧伤后瘢痕的形成因素及病理机制进行了总结,在综合了常见瘢痕类型的基础上,从西医和中医角度浅要分析了烧伤后瘢痕治疗上的研究探索和临床疗效,从而认为目前在烧伤后瘢痕治疗领域,以西医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疗法呈现了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付小兵,程飚.  进一步重视病理性瘢痕发生机制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5,19(1): 1~5.
    [2] 方光起,李荣阁.  烧伤疤痕形成因素与美比欧疤痕平疗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2,(3):24~25.
    [3] Fedyk ER,Jones D,Critchley HO,et al. Expression of stromal derived factor-l  is  decreased  by  IL-l andTNF and  in  dermal wound heali[J] .J Immunol , 2001, 166(9): 5749~5754.
    [4] 章建林,林子豪.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 26(1): 48~50.
    [5] 黄家伶. 疤痕平防治烧伤瘢痕临床探讨[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2):5~7.
    [6] E. Aronson, T. Wilson and R. Akert.《社会心理学》(第五版影印版)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7] 黄家亮.  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 [J]. 思想战线, 2005,31(5):89~93.
    [8] 陈小莲,钟展芳,吕炎英,等.疤痕敌防治烧伤后瘢痕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 10(20): 46~47. 
    [9] 熊峰,杜晓红,宋彪,等.疤痕疙瘩两种治疗方法对比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13(17):21~23.
    [10] 严彩虹.疤痕快康硅硐喷膜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3,16(9):1316.
    [11] 黄家伶.疤痕平防治烧伤瘢痕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2):5~7.
    [12] 古风,美宝疤痕平防治烧伤增生性疤痕.中国烧伤创疡杂志[J], 2005,17(4):283~284.
    [13] 臧华.美宝疤痕平防治烧伤后瘢痕67例体会[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4,16(3): 204~205.
    [14] 傅勇,崔光怀,徐传臻,等.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增生性切口瘢痕体会[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18(3):219~221.   
    [15] Van Zuijlen P P M, Angeles A P, Kreis R W, et al. Scar assessment tools: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research. Plast-Reconstr-Surg, 2002, 109(3): 1108~1122.
    [16] 江敏君,谢蝶兰,唐绮玲.疤痕电疗仪配合持续被动活动机治疗烧伤后期膝关节疤痕挛缩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15(12):40~43. 
    [17] 吕绪方,徐永华,刘向东,等.疤痕疙瘩的放射治疗[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 (5):95~96.
    [18] 王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头面部疤痕畸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19): 2896~2896.
    [19] 谢双灵.颈肩预制皮瓣修复化学灼伤致颈胸疤痕挛缩11例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6,19(6): 351~352.
    [20] 杜玉雄,王富生.用压力疗法防治烧伤疤痕增生60例[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 26(2):122~124.
    [21] 樊新海,王树民.压力疗法在防治烧伤疤痕增生的治疗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9, 39(4):17~18.
    [22] 杨立华,傅晓凤,姚世红.温泉水浸浴对烧伤增生瘢痕组织生物学特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24(3): 272~273.
    [23] Alster Ts. Laster revision of scars. In: Harahap M. ed.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Cutaneous Scar Revision.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2000: 171~184.
    [24] 佚名.我国基因治疗疤痕研究获得突破[J].生物学教学,2003,28(1):52.
    [25] 季建峰,陆菊花. 扩张皮片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后期整形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07,21(1):60~62.
    [26] 张恩平,扩张皮片游离移植后远期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5,18(4):276~280.
    [27] 黄方涛,童仁联.手术加丹参和疤痕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2): 201~810.
    [28] 张彪,姚世红,张惠玲,等.美宝疤痕平与弹力套合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疤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7, 19(1): 68~69.
    [29] 兰久利,柳晓杰.仙冰疤痕膏配合护膜治疗增殖性疤痕取得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7):913~915.
    [30] 张安林,顾宝新.中药气疗配疤痕平治疗广泛性增生瘢痕(附26例报告)[J].医疗保健器具, 2008, (4): 18~19.
    [31] 孟宪生,王玉珍,陈再兴.疤痕消涂膜剂透皮吸收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 (6):321~322.
    [32] 王志强,吴继禹,卢才教,等.复方疤痕霜的制备和药效学观察[J].海峡药学,2007, 19(1):75~77.
    [33] 王丽娜,郑绍青,史少蕊,等.维芎疤痕霜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32):7233.
    [34] 尚新志.美宝疤痕平配合中药薰洗治疗增生性瘢痕[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4,16 (4):281~282.
    [35] 蒋跃.疤痕修复液治疗增殖性疤痕300例临床观察[J].中国新医学论坛,2008,8(10):12~13.
    [36] 杨志一,刘新才.疤痕软膏治疗伤后残留疤痕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36.
    [37] 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 24(5):411~414.
     
    【作者简介】
    许尔长(1983~),男(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2008年毕业于赣南医学院临床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至今就读于泸州医学院整形烧伤外科专业研究生.
    廖 毅(1960~),男(汉族),四川省泸州市人, 1983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收稿日期: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