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福勤,朱宝森【作者单位】齐河铁道战备舟桥处医院,山东齐河25110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徐荣祥教授创立的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烧伤、创伤、创疡创面修复中的作用。从报道的实验研究资料分析:MEBO可提高小鼠外周血WBC总数、PMN百分数和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局部创伤渗出液中测出含有IL-1,而IL-1可促进纤维细胞增殖及促进分泌胶原酶,引起炎症和发热,促进创面愈合,而炎症反应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因此MEBO具有抗感染、止痛、促进创面愈合和减轻瘢痕形成等作用。
【关键词】烧伤创伤;创疡;皮肤再生技术;创面修复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726(2005)04-0316-04The efficacy of skin regeneration technique in repairing burn wounds DU Fu-qin, ZHU Bao-sen, Hospital of Section of Ships and Bridges of Railways War-preparedness, Qi-he, Shandong Province 251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skin regeneration technique in repairing burn wounds. Method: Experimental data in the literature were analyzed. Result: MEBO could increase the count of WBC in peripheral blood, enhance PMN percentage and mice abdominal cavity phagocyte activity. In the exudates from wounds, IL-1 was detected. IL-1 is capable of promoting proliferation of fibroblasts and excretion of collagenase, which induces inflammation and fever and promote wound healing. Inflammation is a defense reaction of the body. Conclusion: MEBO has anti-infection, pain stopping, wound healing promoting and scar formation reducing effects.
【Key words】Burn; wound; ulcer; skin regeneration technique; wound repair皮肤再生技术是徐荣祥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立的一种创面治疗新理论和新技术,经不断的理论探索创新和临床实践研究,总结归纳出了皮肤再生技术在烧伤、创伤、创疡创面修复中的基本作用。笔者经过总结大量文献复习,做如下讨论分析:
一、持久的创面止痛作用
MEBO涂于创面后,在室温和皮温的作用下,膏态温化为二层。即:内层(靠近创面层)为液态,外层(暴露在空气层)为半膏态。这两层结构较严密的封闭了创面,使裸露的创面组织内的痛觉神经及其受损的断端,避免了外界空气和冷热等物理因素的刺激。MEBO使创面保持湿润、不浸渍、不干燥、不结痂、对创面组织及痛觉降低了刺激,缓解了损伤性疼痛。MEBO液化渗入创面组织后,松弛和缓解了立毛肌的痉挛性收缩,解除了无定位的创面疼痛。MEBO在创面中的自动液流循环和通畅引流,及时地将细胞解体释放的化学物质、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与生物体引流排泄创外,减少了对组织和神经的持久、强烈的侵袭性损伤疼痛。同时,明显减轻了医源性所致的创面损伤性疼痛。创面因微循环障碍、水肿、缺氧所致的持久性和难治性疼痛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疼痛等,也获得明显改善和减轻[1]。据临床观察,9865%的病人创面止痛效果显著,确切而持久,尤其对小儿创面止痛效果更为明显。除老化创面止痛效果显效稍慢些外,多数烧伤病人创面用药5~10分钟后,创面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2]。
二、非杀菌性特殊抗感染的作用
1.隔离创面,减少污染:各类创面感染主要来源有二个[3]:其一是外源性污染,主要指空气和医源性污染中的微生物侵袭。其二是内源性感染,主要指机体自身内部宿住菌的感染。一般来说,在正常人体皮肤上每1cm2约有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1000个左右,占人体菌量的1%~10%,而体内各脏器中的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占人体菌量的90%~99%。这些内外菌群,在非致病的情况下,称为“正常菌群”。当正常菌群在环境和条件变化时,造成菌群失调,导致全身或局部感染。而MEBO用于创面后,其两层结构较严密的覆盖了创面,隔离了外界的污染,减少了外源性的细菌侵犯,达到了隔离创面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2.畅通引流,排除细菌与毒素:MEBO在创面组织中形成的自动液流循环,引流通畅的情况下不断地将创面组织中的细菌排除,降低创面内的细菌浓度,控制了内源性的细菌感染,减轻或预防了全身性和局部性的细菌感染,减少了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侵害[4]。
3.改变或破坏细菌的生存、繁殖环境: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在潮湿的环境中能较好生存和繁殖。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或少氧的潮湿环境中也同样能较好地生存与繁殖。只要破坏这个生存条件,细菌就难以生存。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和MEBO是仿生理性湿润环境,通过MEBO的亲脂功能与创面坏死组织等物质结合,阻断了细菌生存中所必需的营养、水分和氧气,破坏了细菌寄宿生存条件,造成各类细菌在创面中不能存活,或被液态样的物质引流排除创外,从而减轻或消弱了局部或全身性细菌感染的可能[4]。
4.细菌变异和毒力降低是控制感染的主要因素:据曲云英教授报道:MEBO所含药物成分及剂型,是造成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和细菌出现变异现象的主要因素[5]。应用MEBO作培养基研究证实:“一些细菌可出现形态结构及生理上发生变异,变形杆菌由中等大小杆菌到呈长杆状或丝状。继续传代培养,又出现了形态基本正常的杆菌,但菌体出现明显着色深的颗粒。此现象说明了MEBO的药物成分及剂型使细菌生长速度受到限制,影响了细菌代谢合成过程。首先是影响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形成有关的成分及酶的合成速度,继而影响DNA合成速度而导致细菌生长繁殖速度减慢”。在研究中,曲教授还报道了MEBO对几种细菌都可以引起形态和生理等方面的变异现象。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能在菌体内见到着色深的颗粒。对绿脓杆菌色素及金葡菌血浆凝固酶量产生影响。实验证明: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菌生长繁殖速度、传代周期的长短,是与繁殖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意义[6]。
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细菌的毒力和数量,以及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应用各种使创面干燥结痂的方法和药物,都是致烧伤创面感染的主要因素。而皮肤再生技术的专用药物——MEBO是一种由蜂蜡和麻油为基质,配以中草药组成的纯天然、平衡、全营养的框架结构型低溶点单软膏,其主要含甾醇、甙类、小檗碱等诸多成分并以其独特方式改变了生物生存环境,减少和减弱了细菌的数量与毒力,从而达到烧伤皮肤再生技术控制感染的目的[7]。
三、防治损伤组织进行性坏死的作用
1.防止创面干燥结痂性再损伤:对烧伤、创伤、创疡等创面干燥结痂疗法是一种破坏创面再生修复的方法,将创面组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或人为的应用热风机吹干创面,不仅加重创面干燥性再损伤,而且加速空气中的氧化、氮化和热风机产生废气的转化,释放出大量的氧自由基和其它有毒物质,对创面组织细胞的再损伤极为严重[2]。目前临床上仍在延用这种治疗方法,它不仅违背了创面的自然修复规律,而且是一种人为的损伤性治疗措施,给病人增加了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应用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和MEBO,给创面制造一个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生理性的湿润环境,使创面坏死组织由表入里地液化排除创外,保护了“濒死”的间生态组织细胞,促进了有活力组织细胞的复活和再生修复,避免了创面组织进行性坏死和再度损伤,加速创面再生修复愈合。
2.减少伤后余热对创面组织的再损伤:临床观察发现,致伤热力温度越高,余热温度也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致伤程度越重。临床实验证明[3],烧或烫伤60秒的创面,在伤后3~4小时渗出达高峰,组织水肿明显,此高峰过后,可持续30小时,随后而逐渐缓解减轻。因此伤后早期前几小时余热损伤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在伤后4小时~6小时内应用MEBO保护创面,可明显减轻和缓解余热造成的损伤。MEBO有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和余热对创面组织再损伤的作用。
3.减轻创面中代谢产物及有害物质的再损伤[3]:从理论上讲,人体皮肤、粘膜损伤,不仅伤区细胞形态和功能出现系列性的病理生理改变,而且受伤细胞和死亡细胞还要释放大量的毒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多肽、儿茶酚胺、前列腺素、血栓素、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对创面都有再损伤作用。尤其对毛细血管和小淋巴管的再损伤作用更为严重,如组织胺中的H1、H2受体对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连接部分损伤尤甚,致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有效血循环量减少,组织水肿明显,这是内源性损伤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清除有害物质,势必引起创面组织内部再损伤加重。
目前,临床应用的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具有改善和缓解有害物质的再损伤作用,如MEBO中的有效成分如β-谷甾醇及创疡素等[11],可破坏、中和有害物质,缓解其损伤作用;MEBO与创面坏死组织结合后,经过四大生化反应和自动液流及通畅引流方式[12],将坏死组织颗粒和分解代谢产物不断排出创外,减轻或避免创面组织进行性坏死的损伤;MEBO具有扩张、改善、恢复微循环障碍的作用,使创面组织细胞能够获得充足的血氧供给,使组织再损伤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从根本上保护了间生态组织的进行性坏死,保护了皮肤干细胞和潜能再生细胞,为创面的皮肤正常再生修复奠定良好基础。
四、深度创伤和创疡创面瘢痕愈合的研究
有关瘢痕的形成机理目前不很清楚,但如何减轻甚至无瘢痕愈合一直是人们关心和不断研究的课题[13]。目前的工作大多围绕在成人和胚胎、人和动物、皮肤和其它器官创伤愈合时一些病理及生化指标的比较上。人们曾猜测胎儿与成人伤口愈合不同的原因在于细胞因子的子宫环境,但已有证明,成人皮肤移植到子宫内的胎儿中仍会引起瘢痕,而有些动物胎儿在无子宫环境下伤口愈合时也无瘢痕产生。另外将人胎儿皮肤移植到成年裸鼠皮下也可无瘢痕愈合,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动物妊娠早期是无瘢痕愈合,而晚期则是瘢痕愈合。这些实验充分说明子宫环境并不是无瘢痕愈合的必要条件,人们还注意到胚胎伤口愈合中不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时巨噬细胞可以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这可能是瘢痕形成的另一因素。但直到现在,胎儿伤口愈合和成人不同的原因至今还是个谜,也许了解其中真正原因之际也正是彻底解释瘢痕增生问题之时。
损伤组织修复是生物对生命的基本反应,其愈合过程极为复杂[13]。包括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与重组等多步骤。浅表损伤、组织增殖只有上皮,受上皮生长因子(EGF)的调节,而深度损伤,则包括愈合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体内对创伤愈合的调节涉及到免疫因素,多种细胞和多种因子参与。如淋巴细胞具有调节作用,涉及的细胞因子有:上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等,其中重要者为TGF-β。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凡有抑制创伤性炎症,破坏或抑制细胞增生基质沉积的因素,都将阻碍创伤修复,使伤口不能及时愈合。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多种细胞外基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对纤维粘连蛋白的研究较为深入。纤维粘连蛋白除积极参与血凝过程外,对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具有趋化作用,并对上皮细胞的移动有促进作用。纤维粘连蛋白还能协助吞噬细胞识别、吞噬、清除变性坏死的组织、细胞和外来异物,在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之间起粘附作用。
曲云英教授在实验研究中发现[6]:MEBO可诱导皮肤产生IL-1的细胞,如表皮细胞、皮肤角质细胞和郎罕氏细胞等产生IL-1。IL-1经吸收入血流作用体温调节中枢而使肌体体温升高。研究表明:体温适度升高,对提高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是有利的。在体温升高的一定范围内(<41℃),大部分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是增强的。而临床实践证明应用MEBO治疗的烧伤病例早期体温较传统疗法高1~15℃,浅Ⅱ度创面使用MEBO后约3小时体温开始上升。同时,在实验研究中还观察到MEBO可提高小鼠外周血WBC总数、PMN百分数和小鼠腹腔吞噬细胞(M)的吞噬功能。当动物被损皮肤涂用MEBO后,可使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这可能与IL-1对骨髓的刺激作用有关。IL-1的产生除M以外,机体还有多种组织来源的细胞可在受刺激情况下产生IL-1。一般情况下,细胞在受到刺激后1小时即可测到细胞外IL-1活性。IL-1、IL-8、TNF是一组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激活、诱导T、B细胞分化,增强单核细胞、NK细胞、杀伤靶细胞,趋化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活性和吞噬功能。
近年来无论动物实验还是人类的临床实验结果都说明IL-1能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这些变化与宿主对感染的应答非常相似,表明IL-1是机体炎症和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6]。临床观察表明:在局部创伤渗出液中含有IL-1。另一方面IL-1可促进纤维细胞增殖及促进分泌胶原酶。IL-1的作用是复杂的。它可引起炎症和发热,同时又可促进创面愈合,IL-1引起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反应。所以IL-1与创伤愈合有着直接密切关系。因此MEBO促进了创伤愈合的速度。总之,无论从实验研究或临床实践观察,MEBO具有抗感染、止痛、促进创面愈合和减轻瘢痕形成等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徐荣祥.中国烧伤创疡学[M].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社,1997:139~140.[2]杨克非,等.论MEBO治疗各类创疡病4954例的综述报告[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9,(4):15~17.[3]徐荣祥.中国烧伤创疡学[M].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社,1997:169~170.[4]曲云英,等.MEBO抗感染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6,(1):20~22.[5]曲云英,等.MEBO作用机理实验研究之一[J].中国烧创办创疡杂志,1997,(4):7~8.[6]徐荣祥.生命之美,美在细胞[R].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烧伤卫星会议演讲,中国烧创办创疡杂志,2002,14(4):228.[7]李俐.小白鼠离体回肠收缩抑制实验[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0,(1):51.[8]徐荣祥.大面积深度烧伤原位干细胞皮肤培植及系统治疗[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1.13(1)24.[9]蔡景龙.创伤修复与抗损伤[M].中西医结合抗损伤修复教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3.9:8~9.【作者简介】杜福勤(1954~),男(汉族),山东临沂市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主要从事烧伤创疡临床治疗与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医师.朱宝森(1953~),男(汉族),河北沧州人,中铁建西安卫生学校毕业,主治医师.